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难忘晋绥 » 晋绥记忆 »

烽火三晋 抗战老区记者行(二十三)

发布日期:2015-08-24 14:19    来源:《山西日报》    作者:晋绥基金会
  •   白求恩在救治八路军伤员。

  •   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白求恩模范病室旧址正在进行装修。

  •   裴贵清老人在讲述白求恩的故事。

    历史回放
    白求恩在晋察冀边区
      1938年3月31日,白求恩来到延安,受到毛泽东亲切接见,之后主动要求赴晋察冀边区工作。在此期间,他救治伤员,创办卫生学校,编写战地医疗教材,培养战地医疗人员,对八路军的医疗事业贡献卓越。1939年10月下旬,白求恩救治伤员时手指被手术刀割破,后伤口感染转为败血症,于当年11月12日在河北省唐县黄石口村逝世。
      白求恩在山西留下了大量足迹。1938年11月至1939年2月的4个月间,他率领医疗队在山西雁北和冀中前线进行战地救治,4个月做手术300多次,建立手术室和包扎所13处。在五台县松岩口村,他创办了模范病室,边救治伤员边培训医务人员,使晋察冀边区的医疗队伍日益壮大。
    尘封往事
    马背上的“手术室”
      在白求恩纪念馆,陈列着很多简陋的器械。当年在晋察冀边区,白求恩就是用它们救治了数以千计的八路军伤员。铁丝编制的夹板、锈迹斑斑的木工锯、竹片做的止血夹……如果不是讲解员的介绍,很多参观者并不会把它们与医疗器械联系在一起。
      白求恩纪念馆馆长杨俊彪告诉记者,当时边区医疗条件非常艰苦,白求恩不得不自制了很多医疗器械,仅在纪念馆陈列的复制品就有几十件,“看着简陋,却非常管用”。其中最著名的是一件“粪驮子式”医疗箱。因为白求恩受农村粪驮子的启发而发明,所以得名。
      其实这就是一个马背上的“手术室”。箱子像马鞍一样驮在马背上,里面有序排列着各式手术器械和药品,打开它就可以实施手术。因为特别适合野战医疗,白求恩曾在边区进行推广。
      一段白求恩讲解“粪驮子式”的历史至今流传,细致如当年的镜头回放。
      1939年夏,白求恩在晋察冀卫生学校讲授《野战外科示范课》。刚一上课,白求恩就让护士把“粪驮子式”医疗箱拿来。不一会,护士就从这个百宝箱一样的箱子里摆出了各种医疗器械。换药台、器械筒、药瓶车、洗手盆等一一就绪,医生、护士、司药、担架员、记录员各就各位,简易手术室就布置好了。接着,白求恩示范救治伤员,检查伤情、手术、施药、包扎……井然有序。第三步就是手术室的撤收,经过清洗消毒,全部器械有条不紊地归位,手术台又还原成了“粪驮子式”医疗箱。
    红色记忆
      “最近两年,是我平生最愉快、最有意义的日子。”白求恩临终前这样描述自己在晋察冀边区的岁月。
      “他把自己的血输给伤员,把生命献给中国的抗战事业。在八路军战士眼里,他不只是医生,还是战友、亲人。”五台县白求恩纪念馆馆长杨俊彪这样解读白求恩。
      白求恩模范病室旧址和白求恩纪念馆都坐落于五台县松岩口村。1938年,白求恩把村里的龙王庙改建成模范病室。白布幔顶,药柜倚墙,简陋而整洁的正殿就是手术室。当年旧貌如斯,屋内正中是一张木制的手术床,我军野战史上第一次人工输血就在这里完成。
      清水河畔,人马山下,他离去的身影又渐渐清晰。听白求恩讲解完输血的技术要领,晋察冀边区卫生部部长叶青山第一个站出来献血。白求恩用简易输血装置把伤员和叶青山的静脉连在一起,抽拉针栓,转动阀门,输血一次成功,手术室里掌声响起,就此开创了一段历史。当第二个病人推来了,白求恩已躺在手术台上,几乎是在下达不容违抗的命令:“我是O型血,抽我的。”他与八路军战士的血液融在了一起。
      那年裴贵清只有10岁,他家紧邻白求恩模范病室。起初全村对这个外国人充满好奇,“甚至误以为他是美国大使”,直到为左邻右舍治好了病,才知道“美国大使”是个技术高超的医生。
      裴贵清今年已经88岁,但70多年前与白求恩的一次接触仍记忆犹新。出于好奇,他与玩伴悄悄捅破手术室窗户的麻纸,偷瞄屋里的情形。“白求恩发现后并没生气,还给了些糖果,让我们到别处去玩。”
      69岁起,裴贵清担任纪念馆的杂工和免费讲解员,与白求恩又续写了一段十几年的缘分,直至去年才退休。作为亲历者、守护者,他对那段历史再熟悉不过。
      1938年夏天,白求恩来到松岩口村,仅仅用5个星期就把龙王庙改建成一所战地医院。他亲手绘制图纸,指挥瓦工布置手术室和病房,带着木工、铁匠制造各式医疗设备。模范病室落成后,白求恩站在龙王庙的戏台上热情洋溢地演讲:“我来到晋察冀军区,在这里和你们一起工作。起初总觉得这是你们的医院,现在我却觉得这是我们的医院了。”
      刚到松岩口村的第一个星期,他就检查了500多名伤病员,之后又用4个星期为100名伤员实施了手术。白求恩用夜以继日的工作兑现自己的承诺:“我是来工作的,你们不要把我当客人,要把我当一挺机关枪使用。”松岩口村的模范病室浓缩了白求恩在晋察冀无私奉献的时光,而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则已传遍海内外。
      为什么一个仅仅在中国工作了18个月的外国医生,让中国人民久久不能忘怀?
      正如毛泽东所说:“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