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难忘晋绥 » 晋绥记忆 »

烽火三晋 抗战老区记者行(二十九)

发布日期:2015-09-09 09:22    来源:《山西日报》    作者:晋绥基金会
  • 蔡家崖村目前正在修复民居,开发旅游资源。

  • 位于蔡家崖乡北坡村的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旧址将被整体开发。北坡村100多户农民将从窑洞搬进移民新村。

    历史回放
    蔡家崖与晋绥边区
      晋绥边区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包括山西省西北部和绥远省东南部广大地区。边区领导机关长期驻于兴县蔡家崖。1937年冬,八路军一二O师进入晋西北,创立了晋西北根据地。同年8月,一二O师一部和地方武装组成大青山支队,挺进绥远北部,开辟了大青山抗日根据地。1940年1月15日,正式建立晋西北民主政权,称山西省第二游击行政公署,1941年8月1日改为晋西北行政公署,1943年11月改为晋绥边区行政公署。抗日战争时期,它是中共中央与华北、华东、华中各抗日根据地联系的交通要道,又是与苏联、蒙古联系的国际交通线。
      在党中央、毛主席的领导下,边区军民广泛开展游击战争,粉碎了日寇多次“扫荡”。1937年冬至1945年秋,八路军一二O师和晋绥军区部队共作战10114次,毙伤日伪军100740人,晋绥边区民兵配合部队或单独作战18718次,毙伤日伪军7733人,开创了纵长2000余里,横广500余里的晋绥边区,对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尘封往事
    上马是将 下马是民
      在蔡家崖,贺龙亲民爱兵的故事家喻户晓。
      “贺龙作风朴实,平易近人,一有空就帮老乡挑水、烧火、劈柴、背炭。”年过八旬的温守惠老人回忆道,贺老总特别喜爱小孩,常常是抱着一个,跟着一群,每次到蔡家崖附近的北坡看戏,车上总是挤满了一群嘻嘻哈哈的小孩童。
      1943年秋,山洪暴发,蔚汾河泛滥,冲塌了堤崖,毁坏了田园,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了严重威胁,蔡家崖全村仅有的一口水井也被冲毁。正当全村人万分焦急之际,贺龙同志来到了群众之中,他鼓励大家要鼓足勇气,并亲自和村干部踏遍了蔡家崖的一座座山头,一道道坡坎,勘察地形,寻找水源,带领军民打成一口水井。
      有一个时期,警备连对战士的生活不够关心,贺龙同志就深入连队,亲自指导他们安排伙食,早上吃什么,下午吃什么,怎样做饭,怎样做菜,作了具体指示,并送给他们一口母猪,改善生活。
      1942年冬大生产运动中,军区和公署的干部战士到关家崖一带背炭,有次回家的路上,正好碰上贺龙司令员从县城返回蔡家崖驻地。贺龙同志立即下马,抢过年纪最小的李清喜的背兜背在肩上,却让李清喜骑上他的战马,直到看着李清喜噘着小嘴,跨上马背,贺龙同志才满意地背起炭兜,大步流星地向前赶去。
      在坚持晋绥抗日根据地斗争的艰苦岁月里,贺龙上马是将,下马是民,领导晋绥人民实行减租减息,开展大生产运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粉碎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军事扫荡和经济封锁,在人口稀少,土地贫瘠的晋西北地区创立了一块衣食自足、坚如磐石的抗日基地。
    红色记忆
      来到素有晋西北“小延安”之称的蔡家崖,记者在村前村后看到的是一派忙碌景象,历史风貌修复正在热火朝天进行中。沿小道而上,进入栽满枣树的一家院子,82岁的温守惠大爷给记者讲起了留存在他脑海里难忘的事情。“印象最深的就是学习和活动。我七八岁的时候,八路军组织当地的孩子们认字、学算术。
      当时没有纸和笔,我们用盆子盛上土,用小树枝写。后来我放羊了,常常看到八路军开会或活动,当时不懂,其实是在贯彻落实精兵简政、拥政爱民、减租减息、发展生产等中央政策呢。”
      作为晋绥边区首府所在地,蔡家崖充满活力。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馆长刘引明说,为改善人民生活、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抗日积极性,从1940年边区成立起,先后推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颁布《减租减息条例》,在全党范围内进行整风,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开展大生产运动等。
      精兵简政工作克服了“鱼大水小”的矛盾,减轻了人民负担,提高了战斗力,机关人员由1.5万人减为7000人,被精简人员充实到了基层的生产单位和战斗单位,事后,毛泽东批转了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关于精兵简政的报告,让各地参照执行。
      兴县档案史志馆馆长刘支军介绍,1942年到1944年间,边区共召开 4次群英会,检阅和展览生产建设英雄们的劳动成果,表彰劳动英雄代表;大生产运动在5年间共开荒195.67万亩,相当于一个兴县的面积。通过这些活动,党政军民大团结,加强了对敌斗争,真正形成了“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局面。尤其是边区行署成立后,十分重视文化教育工作,立即着手恢复和发展国民教育事业,提出小学编制办法,课程有公民、国语、算术、劳作、音乐、历史、地理等,初级小学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社会教育重点工作是办冬学,规定每年11月至次年2月开展冬学运动,宣传抗日思想,组织群众运动。在行署的部署和推动下,边区学校教育工作迅速发展,据19个县的统计,1940年9月底,已有初级小学1393所,完全小学26所,学生61938人。
      “那段时期,文艺戏剧活动发展迅速,根据地各级地方和军队都成立了剧团、宣传队,许多机关、厂矿、村镇也纷纷创办业余剧团和秧歌队,每逢大事,各剧团都要进行大规模的宣传活动。1940年5月30日,晋西北各界举行‘五卅’运动纪念大会,并对各县自卫团进行检阅,晋西北11个剧团在兴县李家湾联合演出达半月之久,周围十几里的群众扶老携幼前来观看,大大增强了抗战信念。”聊起往昔,刘支军滔滔不绝,兴致不减。
        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不远处,一个名为“电商之家”的院落引起记者注意,虽也身处青砖小院的窑洞之内,却别有洞天,当地人告诉记者,这是蔡家崖的时尚之所,新活力之地,主要由当地几个年轻人利用互联网优势推广兴县土特产品,如今已搞得风生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