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难忘晋绥 » 晋绥记忆 »

烽火三晋 抗战老区记者行(四十)

发布日期:2015-09-30 14:55    来源:《山西日报》    作者:晋绥基金会
  • 西沟展览馆与李顺达雕像。

  • 安放在老西沟村口的互助组组雕。

    红色记忆  
      初秋的一阵蒙蒙细雨,让西沟村南赛的二层楼民居透露出一股江南味儿,宁静而秀气。早早等候在院门口的王金山老人热情地把记者迎进屋内,一坐下便兴致勃勃地聊了起来:我的父亲叫王周则,是石匠出身,劈石垒坝很有一套,因为手拿30多斤的铁棍在石头缝中一插一撬,便能把巨石裂成两半,人称“开山王”。父亲和李顺达关系很好,他们都是不说假话、不干假事的人,身上都有一股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精神。李顺达非常慷慨,大灾荒时,只要家里有吃的,就会毫不吝啬地分给大家。
      西沟村的老西沟里栽满核桃树,绿意浓浓,正是收获的季节。离道旁不远,门头上刻着“劳动起家”四个大字的院子便是李顺达故居。如今,83岁的宋大娘住在这里。宋大娘是宋金山的女儿,19岁时就嫁给李顺达的叔伯弟弟。老人永远忘不了在她八九岁时发生的那件惨案,她回忆道:“1941年10月的一个傍晚,日本鬼子突然冲进村里,不仅烧毁了120多间草棚,还抢走许多粮食。最可恶的是,鬼子发现村民们躲进磨石凹一个地窑,便在窑口盖上干草,浇上油点火烧,16个村民不幸遇难。鬼子一走,李顺达赶紧招呼村民们救人。面对惨景,他说,乡亲们不要哭,这一次怨我们消息不灵通。从今以后,我们要把民兵工作搞好,练好本领,提高警惕,时刻准备打击日寇。”从此,李顺达带领民兵一边劳动,一边练武,锻石头,造地雷,备战工作搞得轰轰烈烈。
      说话间,一位身材高大的老人走了进来,他是路文全的儿子路伟力。老人坐下后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听父亲讲,李顺达是从河南逃荒来到这里的,那时他才15岁。互助组成立后,他们带头向地主争取到开荒权,带领人们在山上开荒种菜。参加互助组的6户人家,不到1个月时间就开垦了40多亩荒地,刨出的树根当柴禾,草皮焚烧后做肥料,并在新开垦的荒地里种上山药蛋。与此同时,李顺达组织民兵造石雷打鬼子。他们抬担架、送军粮、埋地雷、割电线,样样工作走在前。李顺达还是民兵自卫队大队长,先后参加了解放长治县和豫北汤阴县等10多次战斗。
      互助组在开荒种菜的同时,还把组里的妇女组织起来,成立了纺织、喂猪小组,由李顺达的母亲郭玉芝担任小组长,在1943年县里召开的劳模会上,二人被评为“母子双状元”。
      “互助组是我国农村集体化道路的奠基石,是充分发挥集体力量,团结互助,使村民由穷变富的成功范例,这是西沟的传统,也是我们未来发展的一大优势。”说话间,西沟村党总支书记王根考带着记者来到一溜大棚前,“为增加农民收入,前年以来建起41个香菇大棚,今年开始生产,因为投资大,光菌棒就得投资二三十万元,个人很难做起来,所以由村里建起,按每小组5人的组织方式,让村民们承包经营。去年光大棚一项就解决了当地70多个劳动力,人均增收400元。”
      记者行将离开西沟村时,有幸见到了老劳模申纪兰。刚从县里开会回来的她向记者聊起了自己心目中的李顺达与互助组:“李顺达参加了十几次游击战争,并带动一个排的人参军抗战。青壮年走后,互助组积极帮助他们家里生产劳动。由于采取了田间劳动和对敌斗争相结合的方法,不仅发展了生产,度过了灾荒,而且使农民参军、参战和支援前线的热情空前高涨。”
      申纪兰动情地说:中国革命从一个胜利到另一个胜利,都是从艰苦奋斗中走来的。如今,我们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意义重大,就是要大家铭记历史,不忘国耻,要坚定不移地听党的话、跟党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榜样力量的鼓舞下,建设好家园,实现中国梦。
    历史回放
    李顺达与互助组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八路军129师和山西新军决死队挺进太行山,建立了革命根据地。1938年2月,平顺县第一个秘密基层党组织在西沟成立,7月,李顺达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3年2月6日,为了响应党中央“组织起来,发展生产”的号召,克服因日军“扫荡”和自然灾害带来的困难,李顺达与宋金山、路文全、王周则、桑运河、李达才等6户农民成立互助组,成为抗日战争时期全国成立的第一个农业生产组织,并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由6户发展到16户。
      李顺达互助组劳武结合,一面带领农民发展生产,一面组织民兵配合人民军队抗击侵华日军的“扫荡”,曾受到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高度称赞,被誉为“边区农民的方向”。1944年10月,在平顺县召开的劳动模范杀敌英雄会上,李顺达被评为头等劳动模范。同年11月,在太行区首届群英会上,他被评为生产互助一等英雄,边区政府奖给李顺达互助组一头大黄牛和一面锦旗,锦旗上写着7个大字:边区农民的方向。   
    尘封往事  
    让地主减租
      在西沟展览馆,馆长郭雪岗向记者讲述起李顺达的故事——
      1938年,中共平顺县工作委员会组建,抗日政府贴出一张布告。李顺达跑到县城,找了个识字的人给他念了一遍,知道是减租减息布告。回到西沟村,李顺达就迅速到各家进行宣传,动员大家团结起来,大胆地向地主展开减租减息斗争。
      一天,地主郭召孩赶着4头毛驴又来收租,李顺达头也没抬冷冰冰地说:先给你算算账吧。去年的租子该减的还没减,你多收了我一石八斗粮食,我要给它扣除了。今年,政府又有减租新法令,不仅一石要减你二斗半,而且再不准你用那昧了良心的大斗。算算吧,该收多少你拿多少,休想多收。郭召孩见形势不妙,只好按照李顺达说的办。 
    “我是共产党员”
      1938年4月,平顺县第一个基层秘密党组织——中共池底党支部成立。7月,李顺达互助组的6位农民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们的公开身份是农救会会员,李顺达是农救会小组长。在那些年月里,李顺达带领西沟贫苦农民坚持减租减息和反奸反霸,发动青壮年参军参战,组织妇女纺线织布做军鞋,他们一手拿枪,一手拿锄,坚持劳武结合,积极支援抗战。
      1942年,西沟村被晋冀鲁豫边区政府表彰为“劳武结合模范村”,李顺达被平顺县政府表彰为“劳武结合英雄”,抗日政府还奖给他一支步枪,两颗手榴弹。当年,经党组织批准,李顺达公开了自己的共产党员身份。在冬日举行的一次群众大会上,李顺达站在会场的一张大桌子上大声宣布:我是共产党员。老百姓说,在当时的环境下,公开了共产党员的身份是会有危险的,由此可见他的勇气和献身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