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难忘晋绥 » 晋绥记忆 »

抗战时期的临县贸易局

发布日期:2015-11-03 10:00    来源:《吕梁日报》    作者:晋绥基金会
       临县是老革命根据地,在抗日战争时期,县属有一行政单位名为临县贸易局,设局在县境内设有若干个公营企业的商店,供应群众、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如工厂、作坊、学校、诊所、医疗等以及来往行人、路过八路军、武工队、武警部队所需的生产、生活日用商品。
    (一)
       1939年深冬发生的“晋西事变”,我党领导的“决死队(新军)”打走阎锡山的顽固军(旧军),临县全境得到解放。晋西事变后的1940年1月,建起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新政权,新的临县政府成立不久,根据形势发展,是年10月临县、临南县分开,设临南县民主政府。于1941年2月,临县、临南县设立起贸易局,贸易局的建立,主要是为了摆脱日军与闫锡山对革命根据地经济封锁的困境,发展工农业生产,解决人民大众的穿衣吃饭问题。
    (二)
       碛口古镇,位于黄河中游东岸边沿,为临县湫水河注入黄河之口岸,对岸是陕西吴堡县境。这里河面宽敞,河中有硬石积成的暗礁,故名碛口。早在清光绪年间,碛口已经是陕、晋两地贸易往来的大驿站。到了民国年间,已形成水陆码头,为陕(西)、甘(肃)、绥(远,今内蒙)、宁(夏)与晋西北物资集散之重镇,临县解放后,有了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府的支持,碛口古镇的经济发展,商贸经营有了新的起色,成为临南县的商业、贸易中心地区。
       临南贸易局机关长期驻在碛口,人们习称碛口贸易局,该局只设会计、金融两个科,每科3至4人,加局长、通信员、炊事员,全局共有职员十一二人,他们都是十几、二十来岁的小伙子。局长年龄也不过20多岁,河北人,满口普通话,说话和气,平易近人,工作认真负责,他的新婚妻子——吕健是临县枣圪村一富户人家女儿,刚从学校毕业,被分配到碛口棉织厂工作。
       那时候贸易局的职员全都实行供给制,每人两年发一套灰色土布棉衣,一年一套兰色土布单衣,一条肥皂、一张洗脸毛巾、一双布鞋和一把牙刷、一包牙粉。每人每月发给食粮45市斤(小米、玉米和大豆),每天食盐3钱,菜油5钱,白面和肉食包括在45斤食粮内自行调剂解决。除此,并无分文工资。
    (三)
       贸易局的职责是,严格控制解放区的公款向敌占区的流量。对县境内的党、政、军机关部门及其开办的公营企事业单位,如要到日军和国民党占据的城市、地区购买货物、商品,所需的支出金额须事先到贸易局办理手续,方能购买。其次是对下属的商店、货栈所需的主要商品货源进行调拨,同时帮忙对外销售的土特产品,能够找到销路。
       临县贸易局在县城开办的“恒信昌”杂货店、粮油店、盐店和临南贸易局在碛口镇设立的大众商店、盐店及粮油店,在当时的革命战争年代,对开展生产运动,解决群众生活困难,减轻人民负担,起到了积极作用。各处商店自成立开张以来,批发兼零售。商品来自陕北三边的颗粒红盐、宁夏的枸杞、内蒙的皮张、晋西北岚县、岢岚、五寨的胡麻香油、筱荞面等,货真价实,生意兴隆。
       商店、货栈再将本地所产的红枣、棉花、玉米、黄黑豆(大豆)、葵花籽等土特产品,发运到外地,换回外汇。
    (四)
       贸易局在县境内开设的商业网点主要有白文、陈庄、安业、三交、清凉寺、兔坂、克虎寨、丛罗峪、刘家会、招贤等地。各地商店所经营的日用百货、布匹副食、纸烟白酒、工农业生产用品以及中西药等商品,秤足尺满,价格合理,薄利多销,营业员说话和气,服务热情,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与顾客的好评。1948年下半年开始至翌年春夏,因解放战争发展需要,贸易局和公营商店的大批干部随军进入大西北、大西南,开辟新区工作。各地大众商店在新中国成立后改为供销合作社。
       一晃60多年过去了,当年临县贸易局为全县30万人民带来了好处,而今上了年纪,仍健在的八九十岁老人,总会回忆起当年大众商店的情景,商店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往事。全县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注:樊容宽,男,现年89岁,中共党员,山西临县三交镇人,上世纪40年代晋绥一中毕业后,分配到碛口贸易局工作多年,1949年随军南下川康开辟新区工作,1987年凉山州委宣传部离休,现住四川省西昌市(凉山州委州政府驻地)。
       李凯恩(原名李开恩),男,88岁,临县三交镇青家村人,1949年前曾在临县一完小(城内)任过教员(老师),临县县政府财政科工作过,1949年随军南下,1989年四川省凉山州总工会离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