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难忘晋绥 » 晋绥记忆 »

吕梁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创建历程

发布日期:2016-01-11 10:57    来源:《吕梁日报》    作者:晋绥基金会
  抗日战争时期,我党我军高举团结抗日、民族解放的旗帜,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独立自主地在吕梁山区建立抗日根据地。
  晋绥抗日根据地的创建晋绥抗日根据地,东起同浦线、平绥铁路,西至黄河,南至汾阳——离石公路,北达绥远之包头、百灵庙、武川、陶林一线,包括了山西西北部及绥远东南部,境内辖地四十六县。行政上划为晋西北、大青山(绥远)两个战略区。
  抗战前夕,中共山西省工委和党的山西白区工作委员会,通过“牺牲救国同盟会”向晋西北和绥远各地派出了一批共产党员担任县特派员,秘密进行党的组织工作,1937年9月底,一二○师师部率三五八旅进入管涔山山脉地区,开辟了以岢岚为中心的晋西北根据地。次年八月派出第七一五团等部队进入大青山,开辟了绥远大青山根据地。1937年10月1日,中共中央北方局成立中共晋西北临时省委,统一领导晋西北、大青山两个地区党的工作。1938年10月,省委改为晋西北区党委,书记赵林、副书记罗贵波。11月,党中央决定成立绥远省委,白如冰任书记,不久改为绥远区委。两个党委,均直属于北方局,两个地区的部队由第一二○师统一指挥。1940年1月反顽战役后,建立了统一的军政领导机构,此前,晋西北为我军与晋绥军共同驻区。阎锡山委任的赵承绶第二行署驻兴县,管辖晋西北全区,我党以牺盟会名义,经行署批准委任,派出了一批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担任县长,经过“动员委员会”掌握了部分县政权,由此形成了新旧政权并存的局面。打退第一次反共高潮后,结束了两种政权并存局面。1940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晋西北军政委员会,以贺龙、关向应为正副书记,统一晋西北和大青山全区党政领导,晋西北与晋西南区党委合并为晋西区党委,林枫为书记。2月1日正式成立“晋绥游击区行政公署”(简称晋西北行政公署),推举续范亭为主任。统一领导今年西北、大青山两地区政权工作。1942年8、
  9月,晋绥分局和晋绥军区成立。晋绥分局以关向应为书记、林枫为副书记。1945年8月,我军大举反攻,根据地扩大,晋绥抗日根据地划分为吕梁、雁门、绥蒙三个行政区。抗战胜利结束时,晋绥抗日根据地拥有三个行署、十二个专署,四十八个县政权、十六座县城,兵力六万一千人。
  晋西北区的创立与发展晋绥抗日根据地的晋西北区,东起同浦北段,与晋察冀北岳区相连;西至黄河,与陕甘宁边区隔河相连;南至汾离公路,与晋军驻区毗邻,北至清水河,与大青山区连接,境内辖区三十八县,为我控制的县城有兴县、保德、河曲、偏关、岢岚六城。
  在日军进攻下,太原失守,国民党元老,进步人士“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总动员委员会)主任续范亭,被阎锡山任命为山西省第二行政区(晋西北区)保安司令。由前线溃退下来晋军赵承绶骑一军、傅作义三十五军、郭宗汾三十三军、何柱国骑二军、杨爱源十九军、王靖国十一军,齐集晋西北,分驻各地。1937年10月,一二○师开辟了晋西北地区,粉碎日军围攻后,第一二○师主力陆续开赴冀东、冀西和大青山,独立一支队进入晋中平川,在清源、太原、文水、忻县等地,开展游击战争,扩大晋西北根据地。截至1940年1月,晋西北地区全部为我部队控制。
  反顽作战后,晋西北区党委积极进行建立各级政权的工作,1940年一月,将属区划分为四个专区,参照历史区划,以神池、五寨、河曲、偏关、岢岚、保德等县为二专区;以岚县、静乐、忻县、崞县、代县、宁武等三县为三专区;以离岚公路以西的临县、临南、离石、方山等县为四专区;以汾阳、文水、清源、太原、徐沟、交城、离东、西阳曲等县为八专区。各专区建立了地委。
  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晋西北根据地划分为吕梁、雁门两个战略区、吕梁区党委、行署辖三、四、七、八专区。雁门区党委、行署下辖二、五、六专区及绥南十一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