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难忘晋绥 » 晋绥记忆 »

一座城“镌刻”着一个师的记忆(下)

发布日期:2017-12-18 12:34    来源:三晋都市报    作者:何玉梅
岚县旧县城岚城镇的旧街道。
 军民鱼水情 倾力援抗日
    “专门打日本鬼子的八路军来了”的消息迅速传遍全岚城。当地百姓有钱的出钱、有粮的出粮、有力的出力,纷纷为抗日部队捐钱捐物。富甲一方的商人们,更是将自己家多余的宅院出让给120师的官兵居住。   
    “贺龙后来住的就是‘保信昌’的宅院。就在我家房后面。”岚城镇城内村村民郭师傅指着一处翻盖一新的院落说。
    “贺龙的一个师,一年也没有吃空‘保信昌’。”这是岚县百姓口口相传的一句话。 
    “保信昌”是岚县的一个老商号。其当时到底有多少资产,没有人能说得清。当地人用“巨富”来形容。“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保信昌’的鼎盛时期,在岚县城,有一进至三进大小院落19处,岚城南街就有3处,房屋近500间,还不包括设在县外各地的商店、货栈等,相当于当时岚县5座县衙门的房舍。” 
    罗保连等人带领120师先头部队来到岚县城后,与当地政府沟通后,首先找到了时任县商会会长的‘保信昌’二掌柜范秉玉,请其帮忙解决部队的食宿问题。范秉玉当即拍板:“没问题。”并立即召集城里各商号的掌柜们开会。在范秉玉的带头下,与会各掌柜纷纷表示愿意出钱出力支援抗日。 
    1937年11月,贺龙率领120师大部队进驻岚县。   
    当地人说,120师在岚县生活了14个月,“保信昌”就供应了14个月的粮食。范家后人在家史中这样写道:“120师在岚城驻防期间,“保信昌”多次供粮总计2000多石,为苦难中的国家承担了更大的责任,按这个数字折合30多万斤粮食。部队其他开销也是以保信昌为主,所有县城商号、店铺来分摊。” 
    120师部队的后勤供给,在当地各界的大力支援下得以解决。 
牛存珍向记者讲述父辈支援抗战的往事。
   “当时我爷爷也是财主,听说八路军需要粮食,我爷爷就给120师部队送去了黑豆、小米啥的,120师后勤部给打了借条,借条上面还盖着他们的戳。我爷爷和我父亲从未跟家里人提起过借条的事情。他们去世后,我在拆旧房时,才在顶棚上发现了爷爷用布包着的一卷借条,共有4张。我妻子不识字,前些年就把这些借条给扔了。”说起这些被丢掉的借条,今年68岁的岚城镇城内村村民牛存珍有些遗憾。“可惜了,要是留下来的话,也是很珍贵的文物啊!”
一边打鬼子 一边打篮球
     说起贺龙带领的120师在岚县,牛存珍有些激动:“我爷爷说,贺龙喜欢文艺,喜欢体育,还在我们这里成立了篮球队。一边打鬼子,一边打篮球。”
    1937年岁末,120师里来了一批革命青年学生。他们一有闲暇,便在县城里的小操场上打篮球。贺龙看见后称这是好事,遂决定在师司政机关成立篮球队。有些同志不理解:“现在光打仗就够忙够累了,还干体育这号事做啥!”但贺龙的想法不同:“我们军队在政治上、军事上都不落后,体育就比较差。战士们的身体不很好,这是问题。我们的生活应该活跃一些才行……”
贺龙和“战斗篮球队”队员在一起。
    1938年年初,120师的篮球队成立了。在为球队起名字时,贺龙说,红军有过“战斗球队”“战斗剧社”。“八路军嘛,还是要战斗。”于是,他将球队命名为“战斗篮球队”。战士们利用空闲时间,在驻地附近开辟了一块场地,篮球架和篮球筐也是自造的。球不好买。一个球打得补了又补。“后来想打球的人多,大家就用棉花、破布、绳子,捆扎一下就当球了。这样的球在地上拍不动,就用来练传球和投篮。为了显得正规些,队员将灰布剪成条,拼出‘战斗’两个字,缝在背心上,就算是队服了。”
     球队成立后,战士们经常利用一些空闲时间进行篮球运动,贺龙也经常来指导大家打球。
    “我们不能光自己打,还要碰碰对手,结交一些朋友。”为了争取国民党军统一抗日,1938年“五一”节,贺龙特意邀请在静乐县驻扎的国民党骑兵队进行了一场篮球比赛。“五一”节那天,当地的许多老百姓也来观看比赛,其中就有牛存珍的爷爷。比赛开始后,贺龙和国民党的官兵坐在一起,边聊边看,气氛和谐融洽。
    “国共球赛史”成为佳话在岚城流传下来。
     1953年4月,履新国家体委主任的贺龙在物色人才时,点的第一个将是张之槐,其曾是120师“战斗篮球队”队长。
    1938年12月,120师大部队开赴冀中前线,留守的新编358旅改驻岚县史家庄村。部队的粮食供给仍由当地百姓负责。
    1939年,岚县牺盟分会召开群众大会,开展“四大动员”,发动当地富商献粮、献钱,“保信昌”大掌柜二掌柜各捐献8000元大洋,三掌柜捐献了4000元大洋……
    120师政训处设在岚城邓草沟村,师卫生部设在前庄村,师机械修理所和缝纫处设在岚城镇东河村内。师部各单位驻所均为当地民居。
    缝纫处为部队缝制军装、被褥、鞋帽等军需品。因人员缺乏,难以满足供给,很多当地妇女纷纷加入到了军装加工的行列。人们经常可以看到,妇女们在油灯下缝制军服被褥的场面。
    曾在120师机械修理所所在窑洞居住过20多年,并生育过4个孩子的李巧英告诉记者,近几年,经常有人专程驱车来村里看120师部队呆过的旧址,“这是我公公留下的窑洞,我们都搬到新房了,这窑洞也荒废些年头了,破破烂烂的,我也不明白他们在看啥。”
    在岚城镇东河村任村支书的王建文,却一直在琢磨着将自家荒废多年的老窑洞打造成特色农家乐。“这是我家的老宅,我爷爷当时做生意,在西安、岚县、宝鸡都有自己的厂,家里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你看这些窑洞里里外外都是用石头砌的,里面又高又深,到现在窑顶没有落一块石头,很有特色。我们村人少地多,粮食多。军民一家,当时房子是老百姓的,吃的也都是老百姓供应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艰苦的条件下,为了调剂120师官兵的伙食,岚城人发明了“炸弹饭”,即把黑豆糁糁下到开水锅里,稍熟便立刻捞出,放到笸箩里面,再把莜面倒进去搅拌成块状,放盐,然后上笼蒸熟,“好吃耐饥。”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本不富裕的岚县人民倾尽全力支援着八路军抗日。
    “提起晋绥革命老区,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兴县。其实,论辈分,岚县比兴县资历更老。岚县人民为八路军部队做出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原岚县青委书记牛其益在回忆录中如是说。
本站编辑  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