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难忘晋绥 » 晋绥记忆 »

广播纪实文学《胡兰故事》(11)

发布日期:2018-11-07 16:07    来源:《刘胡兰烈士史料辑录》    作者:马红梅
  
讲述刘胡兰的成长故事
探寻英雄的革命足迹
弘扬革命精神
激发砥砺前行的信心
文水县委宣传部组织文水县文艺工作者倾情制作
40集广播纪实文学《胡兰故事》
 
第十一集:《爹爹支前》
      这是1940年的一天。
      天,渐渐黑了下来,云周西村的家家户户亮起了油灯,如豆的灯光,星星点点,闪闪烁烁,夜幕下的小村子平添了几分难得的温馨。这微弱的灯光,也点亮了人们对和平安定生活的无限向往。
      昏暗的油灯下,吃过晚饭的刘胡兰正在忙着收拾碗筷。爹爹刘景谦似乎没有要歇息的意思,他起身披了一件棉袄,看样子是要出门。奶奶石三奴见状,麻利地把早已用布包好的杂粮饼子塞给他,还小声地吩咐到:“路上可要小心啊!”
      刘景谦“嗯”了一声,把饼子往怀里一揣,转身出了院门。石三奴站在门口一直目送着刘景谦的背影消失在夜幕中,她叹了口气,转身回了屋,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
       这样的场景,最近这些日子,胡兰子见过好多次了,平日里很少出门的爹爹经常晚上外出,不知行踪,而且一走就是三五天,回来的时候总是大半夜。爹爹在忙啥呢?胡兰很想一探究竟。
      是啊,这个不善言语的刘景谦到底忙什么呢?
      云周西村东的堰外,已经密密麻麻汇集了不少人,大多是青壮汉子,今晚,他们将执行一项秘密的重要任务——为西山的八路军运送布匹。
      自从敌人实行了“扫荡”和“囚笼”政策后,敌战区斗争形势变得十分严峻,驻扎山区的八路军部队缺衣少粮,急需补充给养,因此,从平川向山区运送粮食、布匹等物资成了经常性的任务。许多群众加入了到支前抗日的队伍中来。
      刘景谦,这个老实巴交的汉子,也终于坐不住了,他主动走出了自家的小院,成为支前队伍中的一员。
      夜色中,上千人的支前部队浩浩荡荡地向西山出发了,每人背着两匹布,不声不响,行色匆匆,秘密地穿过庄稼地。
      谁都知道,穿过敌人严密的封锁区,从他们眼皮底下运送物资,不亚于虎口拔牙。这事儿说白了,就是脑袋别在裤腰上,谁也不敢保证能活着回来。
      有句话说得好,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为了我们的八路军,为了早日解放,咱老百姓豁出去了!
      半夜时分,队伍行进到了西山口子,这里正是敌人的封锁区,行进的队伍变得更加谨慎,步步惊心。
      突然,枪声大作!不好!敌人发现了!几乎是同时,掩护队伍的游击队也向敌人开火了。炮弹呼啸而过,子弹啾啾作响,枪声炮声震耳欲聋,片片火光直冲夜空。谁料,老天不作美,电闪雷鸣,一场暴雨不期而至。雷声、雨声、枪炮声,不断在耳边炸响,震撼人心。
      在游击队的掩护下,一部分人冲过了封锁线,留下来的就藏在了高粱地里,等待时机。
      这样一个雨夜,这样一条泥泞的山路,身处枪林弹雨的群众背着布匹,踏着艰难前行,危险无时不在。暗夜、劳累、疲惫、恐惧一齐涌来,无法想像,当时的每个人身心经历了怎样的挣扎。
      向来胆小怕事的刘景谦这时也豁了出去,他一边跑一边抱着背上的那两匹布,死死不放,“这是支援八路军,就是伤了死了,也是值得的。”他下定决心,人在布就在!
      布匹终于送到了目的地,但在这次运送物资行动中,有十几位农民不幸牺牲了,他们的鲜血洒在了延绵的西山脚下。
      刘景谦送布回来时,天快要亮了,他没想到,一家人还在等着他,直到看到一个大活人站在眼前时,大家提着的心才总算放了下来。可当刘景谦把这场惊心动魄的经历讲给他们时,每个人都心有余悸。对于为什么面对如此危险的环境,还要坚持完成任务,爹爹的一句话,刘胡兰记得非常清楚:“答应下来的话,就一定得办到,宁死也不能把公家的东西扔掉。”
      都说身教胜于言传,刘景谦这个老实巴交、不善言辞的农民,却在用行动感染和教育着自己的儿女。
 
 
    总  策 划:石新杰
    策     划:武慧洁  邢俊杰  
    统     筹:李慧铭 郝宏勇  武  杰   高彦云  杨燕玲  王肖玉
    监     制:邸雅萍               
    录     音:李文亮
    制     作:闫志刚
    故事来源:《刘胡兰烈士史料辑录》(文水县史志办编辑出版)
 
    本站编辑:杜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