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难忘晋绥 » 晋绥记忆 »

广播纪实文学《胡兰故事》(19)

发布日期:2018-11-13 16:22    来源:《刘胡兰烈士史料辑录》    作者:马红梅

   

讲述刘胡兰的成长故事
探寻英雄的革命足迹
弘扬革命精神
激发砥砺前行的信心
文水县委宣传部组织文水县文艺工作者倾情制作
40集广播纪实文学《胡兰故事》
 
第十九集:虎口夺粮
      1943年冬天的一个夜晚,寒风刺骨,寒气袭人,但在通往下曲镇的大路上,正秘密行进着一支庞大的队伍,跟随的还有很多辆大车,浩浩荡荡,不见头尾。
      在这样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这支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队伍他们是谁?来自哪里?又要去到哪里?
      其实,这是一支特殊的队伍,叫反抢粮大军,由来自各区、村的人民群众组成,人员1万余人,大车100辆。他们要去的,是下曲镇日伪据点的粮库,确切地说,是要虎口夺粮。
      为了反抗敌人的抢粮暴行,中共文水县委做出了决定,要夺回下曲镇日伪据点里的粮食。为确保此次行动一举成功,他们科学调配,合理分工:确定县长李魁年负责组织群众,敌工科长刘芳负责内线工作,由六支队配合行动,里应外合。紧接着,在各区、村迅速成立了反抢粮小组,积极组织群众和运输车辆。
      什么,要从日本人手里夺回粮食?小鬼子怎么吃进去,就给咱怎么吐出来!这是多么大快人心的好事儿啊!群众哪个不兴奋,哪个不赞成啊!大家个个群情激昂,积极响应。没几天,一支浩大的反抢粮大军就组织起来了,云周西村就有数十个群众参加,还出了10辆大车。
      许多妇女也不甘落后,刘胡兰和村里的10多个妇女也主动加入到了夺粮大军中。其实,胡兰子参加这次夺粮行动,是瞒着家人偷着跑出来的,刘景谦一家直到事后才知道。她们用行动再次证明:谁说女子不如男!
      趁着夜色,队伍紧张而有序地行进着,终于,到了下曲镇的日伪据点,队伍停了下来,做好了隐蔽,等待发号施令。
      此时的据点里,伪军中队长早被事先安排好的我方情报人员灌醉,正趴在桌子上与周公约会呢。被策反的几个伪军班长也主动为我方提供帮助,悄悄放下了吊桥。进入据点的道路接通了,埋伏在四周的六支队队员们立刻冲了进去,那些还在睡梦中的伪军们,无论如何没想到,这一睁一闭眼的工夫,固若金汤的老窝竟然就这么轻易地被端了。
      敌人被控制了,粮库的大门被打开了,刘胡兰和广大群众一起,迅速地涌进了粮库。堆积如山的粮堆旁,大家搬的搬,抬的抬,背的背,扛的扛,你来我往,井然而序,一袋袋粮食被分别装到了大车上。前面的车装满了,后面的车跟上来,一车又一车,源源不断。大家都在争分夺秒地抢时间,顾不得汗流浃背,顾不得腰酸背痛,只想快点儿,再快点儿,这是老百姓的救命粮,一定要夺回去!
      有资料说,这次虎口夺粮,从粮库往外运送粮食,整整花费了四个钟头,当部队发出集结号时,天已经大亮了,一共搬运出粮食4000多袋,共计20多万斤。
      据点被端了!粮食被夺了!这次夺粮行动取得了很大的胜利,得到了群众们的交口称赞。一个参加夺粮的贫农高兴地说:“那年,我被敌人抢去粮食200斤,这次,我们父子俩夺回麦子240斤,还有8个洋布口袋,可不赔本儿!”
      还有个村的群众兴奋地计算着:“秋天,鬼子抢走了两万斤粗粮,这回,夺回两万多斤麦子,这可都是八路军带给咱们的好处啊!”
      夺粮行动狠狠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也让敌人看到了,党和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战无不胜的。
      善恶终有报,苍天饶过谁?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总  策 划:石新杰
    策     划:武慧洁  邢俊杰  
    统     筹:李慧铭 郝宏勇  武  杰   高彦云  杨燕玲  王肖玉
    监     制:邸雅萍               
    录     音:李文亮
    制     作:闫志刚
    故事来源:《刘胡兰烈士史料辑录》(文水县史志办编辑出版)
 
    本站编辑:杜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