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难忘晋绥 » 晋绥记忆 »

广播纪实文学《胡兰故事》(32)

发布日期:2018-11-30 15:18    来源:《刘胡兰烈士史料辑录》    作者:马红梅

   

讲述刘胡兰的成长故事
探寻英雄的革命足迹
弘扬革命精神
激发砥砺前行的信心
文水县委宣传部组织文水县文艺工作者倾情制作
40集广播纪实文学《胡兰故事》
 
第三十二集:纺棉任务
      “男人支前上前线,女人在家拼命干。做军鞋,纺棉线,种地打粮全支前。”这是战争年代,后方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在被誉为“小延安”的云周西村,支援前线那可是样样走在前。
      1946年春,为了支援前线,县里分配给云周西村一项重要任务, 200斤棉花纺成线,限时20天。
      把200斤棉花纺成线,限时20天,时间这么紧,任务这么重,要按时完成,可能吗?做为妇救会秘书,刘胡兰感觉自己肩上的担子真得不轻,但,既然是党交给的任务,再难也要完成!咱们的胡兰子她要挑战不可能。
      都说,人多计谋广,柴多火焰高。刘胡兰一接到任务,马上就组织妇救会干部召开了专题会议。会上,大家七嘴八舌,出主意,想办法。经过研究,最后决定:全村妇女,凡是能纺会纺的,每人2斤棉花。
      方案一定,马上行动,大家开始分派任务,但没想到的是,分来分去,结果还剩下80斤棉花没能分出去,原来,预估的人数比实际能纺的多了许多,这可怎么办?
      第二天,就剩下的80斤棉花去向,刘胡兰又召开了妇救会干部会议,最后商定,给那些孩子少家务活儿轻的妇女再多加些任务。可是,谁家还没有点儿家务要做?纺线,又是个累营生,多加任务,人们能接受吗?
      刘胡兰首先想到了石世芳的媳妇儿,党员的家属应该起个带头儿吧。她亲自登门说明了情况,然后说: “婶儿,您再纺上2斤吧。”
      “再纺2斤倒不要紧,就怕到时纺不出来。”大婶人家说的是实话,要的这么急不说,还要再加2斤,完不成算谁的?
      “婶儿,支援前线要紧啊,咱们辛苦点儿,晚上少睡一会儿,多费点儿灯油就赶出来了。”胡兰子的这话说得既入情又入理,天衣无缝,无懈可击,谁还好意思说个“不”字儿?
      首次推销成功后,刘胡兰她们仿效这个办法,挨门逐户去到那些没孩子的妇女家分派任务,后来还剩下十几斤棉花,胡兰子她们就决定自己消化解决。
      分派任务大功告成!接下来就进入纺线突击中。
      几乎是一夜之间,全村掀起了纺线支前的热潮。家家户户的妇女都忙活开了,老的少的齐上阵,搓的搓,纺的纺。有的甚至白天晚上连轴转,婆婆媳妇轮流上岗,歇人不歇机。炕头上,院子里,大树下,妇女们对着纺车,盘腿而坐,手臂不停地摇啊摇,一辆辆纺车转啊转,拉出的棉线又细又长,“嗡嗡嗡”的纺线声回响在云周西村的大街小巷。
      那段日子,可把刘胡兰忙坏了,她既要挨家挨户督促纺线的进度,更要操心纺线的质量。她知道,纺线是个技术活儿,尤其是两手的一摇一抽,那得配合协调才能相得益彰。车摇慢了,线抽快了,线就会断头;车摇快了,线抽慢了,棉卷就会拧成绳,线就会打成结,这样纺出的线肯定过不了关,所以,她们不能有丝毫的放松。
      白天,刘胡兰四处奔波检查工作,督促进度;晚上,还要加班赶着自己的纺棉任务。
      麻油灯下,刘胡兰坐在炕头,老练地纺着线,一招一式像极了奶奶,这下,老人家教的手艺派上了大用场。一旁的爱兰子也没闲着,坐在姐姐跟前帮着搓棉花卷。刘胡兰不愧是纺绵高手,一天就能纺四两多,纺得又细又快又匀,这在同行里,那可是数一数二的技术。
      都说,一人难挑千斤担,众人能移万座山。在乡亲们的齐心协力下,200斤棉花全部纺完了,保质保量,而且,还提前了两天时间。
      后来,经过区里评定,在所有的纺棉任务中,无论从质量还是进度,云周西村名列全县第一!为此,云周西村妇救会还得到了一份奖励:两个笔记本儿。
      荣誉面前,最高兴的当然是刘胡兰了,妇救会能获得这份荣誉,可都是大伙儿一起努力的结果啊!
 
    总  策 划:石新杰
    策     划:武慧洁  邢俊杰  
    统     筹:李慧铭 郝宏勇  武  杰   高彦云  杨燕玲  王肖玉
    监     制:邸雅萍               
    录     音:李文亮
    制     作:闫志刚
    故事来源:《刘胡兰烈士史料辑录》(文水县史志办编辑出版)
 
    本站编辑:杜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