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难忘晋绥 » 晋绥记忆 »

老红军胡汉林日记背后的故事

发布日期:2018-12-06 17:13    来源:正北方网    作者:记者刘惠
    9月19日,本报刊发出《笔记本记录戎马一生 胡汉林的后代在哪里》的报道后,不仅引起了许多生前好友和革命后代的关注,找到了老红军胡汉林的家属,还得到了自治区直属机关干休所、自治区党委老干部局的高度重视。于10月19日,自治区直属机关干休所专门举行了“传承红色基因 牢记初心使命——胡汉林同志生前笔记交接仪式”。
    为什么要给一个笔记本举行专门的赠还交接仪式呢?他的主人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记者采访了这位老红军的家人,并了解到不少笔记本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原来,这位老红军在长征时期曾给当时中央五常委之一的任弼时当通讯员,后来曾是贺龙、李达的贴身警卫,也是最早追随李井泉、姚喆开辟大青山抗日根据地的战士之一。经过20年战火纷飞、枪林弹雨的考验,他从一位目不识丁的文盲一步步成长为有知识、有文化、有胆识的革命战士,并留下了许多记载着中国共产党带领的革命军队腥风血雨、艰苦卓绝斗争史实的革命历史遗产。 
    自治区直属机关干休所、自治区党委老干部局认为:胡老的笔记本年代久远,客观、真实的记录了他的个人履历、战术理论、战斗经历等日常战斗、工作、学习、生活的情况,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笔记本,它极具历史收藏价值,又具有历史文献价值,是珍贵的革命历史遗产。
    宝贵的革命物件
    这本硬皮精装笔记本是中华民国38年(1949年)1月印制的,20多年前,石吉祥老人在一家废品收购站将其买回家,并珍藏至今。这期间,曾有人想花钱购买胡汉林的这本笔记本,但都被石吉祥老人婉言谢绝了。他看完笔记本的内容后,就决心要找到胡汉林的家属,并要亲手将其交给他们。
    在赠还交接仪式上,75岁的收藏爱好者石吉祥终于了却了自己多年的心愿,胡汉林的遗孀在接到笔记本时不禁老泪纵横,携子女及后代向石吉祥老人鞠躬致谢。其实,胡汉林的子女们,也没有忘记作为革命先辈一员的父亲,他们和石吉祥老人一样,将父亲生前的革命物件都像传家宝一样珍藏了起来。
    胡汉林于1916年4月出生在湖南省桃源县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于1987年5月因病去世。
    胡汉林的爱人敬耀芳精神矍铄,今年85岁的她对过去的事情仍然记得很清楚。“老头如果还活着,他今年应该已经103岁了。”敬耀芳翻开这本失而复得的笔记本,顺便拿出一本相册,从一张张黑白照片里找出一个人说道:“这个笔记本,就是在甘肃天水时,他送给我们的结婚礼物,老头平时愿意记笔记。”
  在敬耀芳家中,记者看到,她的儿女们不仅完好的保存着革命年代的许许多多照片,还将许多革命物件都珍藏起来,有中央军委为胡老颁发的勋章、胡老和革命仁人志士的照片,有革命年代胡老的各类证书,以及革命年代的望远镜和公文包。
   “我父亲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这是他获得的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和解放勋章。”胡老的儿子胡敬亭说,父亲生前非常珍视这些物件,每个老物件儿背后都有不少故事。“这台望远镜是德国产蔡司望远镜,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军从敌人手中缴获的战利品,是父亲给贺龙当贴身警卫时,王震送给父亲的。”谈起此事,胡敬亭非常自豪。 
    如何成为贺龙警卫员    
    根据笔记本记载:1938年胡汉林在凉城一带开展游击战,当时斗争环境异常残酷恶劣,匪患肆虐,出现了部分叛变革命的人。在一次对日作战中,120师司令部骑兵营的某副连长带领着包括胡汉林在内的一个排的战士遭到了日本人的伏击,部队被打散,伤亡惨重,该副连长背叛革命,改做土匪,在村中抢劫财物、奸淫妇女。胡汉林发现后果断将其制服并绑回部队。司令部骑兵营党总支对他的英勇事迹进行了嘉奖,授予“模范党员”称号,并奖励了十块银元。时任120师师长的贺龙听说此事后将胡汉林调到了120师司令部担任警卫排班长。1939年初,贺炳炎提出要胡汉林到三支队骑兵连任副连长,贺龙坚持留下了胡汉林。胡汉林的儿子胡敬亭说,这件事情父亲也向他讲过,父亲不仅身手不错,还是一位坚定的革命者。没想到多年之后还能在笔记本中看到关于这段经历的清晰记录,更是感到这段历史的珍贵。 
   贺龙为其改名 显我党必胜决心
   胡汉林原名胡伯溪,1933年贺龙在湖南省招兵时,他和3000名同乡一同,喊着“革命不成功不回家”的口号,跟随贺龙参加了革命。胡汉林的名字还得从贺龙为他改名说起。
   胡敬亭告诉记者,听父亲说贺龙身边有好几个警卫员,贺龙有个习惯,就是将身边警卫员的名字改为国民党高官的名字,姓张的就称呼为张学良,姓杨的就叫杨虎城,父亲姓胡,贺龙就叫他胡汉民,胡汉民是国民党元老和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胡敬亭说,贺龙的这一习惯反映出红军必胜的决心,战争胜利后,父亲将自己的名字改为胡汉林。
   受任弼时影响最大
   胡汉林参加红军时,曾是一个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在炮火纷飞的岁月中,他不忘学习,收获了知识,还写下了好几个笔记本的日记,记录下重要的革命历史经历。这些都要从任弼时的激励说起。
   “在革命队伍中,我父亲有个绰号叫‘桃源佬’,这个绰号还是任弼时起的,而我父亲在回忆过往时,常常说自己受任弼时的影响最大。”胡敬亭说。
   1933年8月,胡汉林在红二方面军通讯连,给红二方面军政委任弼时当通讯员。“父亲常和我说起这一段,当时,父亲年龄比较小,但很机灵,任弼时见他第一面时,问他是哪里人,父亲回答说‘我是桃源县人’。任弼时便笑着调侃他说‘桃源佬’。从此之后,父亲在军中便多了‘桃源佬’的称呼。”胡敬亭说,父亲虽然没有条件上过学,但常年跟随在领导身边,特别崇拜文化人。在工作中他与任弼时的接触比较多,有一次任弼时启发他说:“桃源佬,以后要把革命工作做好,一定要把文化学好。”后来,父亲一有时间便学习,曾参加过部队的扫盲班、识字班,并在延安抗大学习了三年。
     胡敬亭还取出父亲留下的195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高级步兵学校毕业证书,8科成绩中胡汉林有5科满分,最终以优异的毕业成绩被中央军委军事训练总部选中。
   “当时中央军委军事训练总部在全校总共才挑选20多个人,老头被选中,在军事训练总部当参谋,这也是很不易的事。”敬耀芳回忆。
    生死情谊
   1963年胡汉林任内蒙古农科院党委副书记,1970年任内蒙古五七干校副校长。期间身边人常常对他说,你参加革命很早,但职位却并不高。每当此时,胡汉林总是淡淡的说:“我周围牺牲的战士太多了,他们什么都没有得到,我能活着已经非常幸运,况且国家还给了我很好的生活待遇。”
   父亲常常向胡敬亭讲战友们出生入死的故事。
   “长征路上倒下了无数的红军战士,父亲也差点丧命 ,当时,父亲是李达的警卫员,在过草地的时候,父亲不幸染上虐疾,几乎无法动弹,是李达用自己的战马将父亲拖出了草地,父亲才得以保住一条命。”                           
胡敬亭还讲述了一件父亲救人的故事。在解放战争时期,胡汉林在绥东军分区任陶集大队大队长,在参加集宁战役时,战斗进行得异常惨烈,傅作义军队配备重炮,我军装备落后,在一次战斗中,陶集支队支队长焦宝山在战斗中被重炮炸掉一条腿,又遇敌人反击,焦宝山生命危在旦夕,胡汉林带着骑兵战士冒着枪林弹雨愣是用战马将焦宝山驮出了战场,救了他的命。父亲后来一直和焦宝山保持着深厚的革命情谊。
    最早在大青山一带作战 
    胡汉林的足迹遍布大半中国,他育有5个子女,他们分别出生在甘肃、吉林、重庆 、黑龙江、内蒙古等不同的省区。但他在内蒙古战斗和生活的时间最长,曾任120师司令部警卫排班长、晋绥军区司令部通讯队排长、绥蒙军区骑兵旅二团连长、绥东军分区陶集大队大队长、甘肃军区回民骑兵团副团长。新中国成立后,他离开中央军委军事训练总部于1960年来到呼伦贝尔开荒,1963年任内蒙古农科院党委副书记、内蒙五七干校副校长,此后一直在呼和浩特生活。 
    要抢救老红军史料
    在“传承红色基因 牢记初心使命——胡汉林同志生前笔记交接仪式”上,当胡汉林家属将胡老生前珍藏的革命物件进行展出时,在场的革命后代们都非常震撼。
    自治区党委老干部局副局长查苏看到后非常欣慰,她说,胡老的笔记本不单是一个笔记本,也不单是记录一个人的历史,它是珍贵的革命历史资料,抢救老红军史料是自治区党委老干部局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收集的老红军史料非常有限,尤其缺少老红军的个人经历、记载方面的内容,这本笔记本将丰富老红军的史料,将让更多人了解那段革命历史,传承红色文化。
胡汉林老人留下了丰富的革命物件    摄影/北方新报融媒体记者  刘惠
胡汉林老人的革命遗产在交接仪式上进行展示 摄影/北方新报融媒体记者刘惠
石吉祥老人亲手将笔记本交给胡老的家人  摄影/北方新报融媒体记者刘惠
内蒙古直属机关干休所向石吉祥老人赠送锦旗  摄影/北方新报融媒体记者刘惠
胡老遗孀敬耀芳给女儿讲老照片的故事  摄影/北方新报融媒体记者刘惠
革命年代的 胡汉林(右一)
 
    本站编辑:杜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