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窑泥坯”到军博(05月28日)
- 晋绥情怀和“智慧乡村”(05月23日)
- 2018年基金会工作回顾(二)(05月14日)
- 2018年基金会工作回顾(一)(05月09日)
- 贺大姐和红军后代到卢氏(05月08日)
- 军刀的故事(05月06日)
- 一位海军将军的期盼……(04月23日)
- 祭奠归来随想!(04月18日)
- 祭父亲(04月16日)
- 祭扫先烈有感(04月15日)
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教育简史第一章第一节
发布日期:2017-03-17 16:45 来源: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教育简史 作者:刘淑珍
第一章晋西北新政权成立以前的教育
第一节 抗战前的教育基础
晋西北位于多荒山的贫瘠高原,经过阎锡山长期统治,村庄零散,交通闭塞不便,生产落后,人民生活极端困苦;人民封建意识浓厚,迷信、愚昧、守旧的封建遗毒很深;封建组织如哥老会、青红帮、迷迷道、黄香道、家理教等等,拥有相当大的势力;文化教育很差,文盲占人口的90%左右,如临县占95%,保德占83%①,有的地方甚至占到99%②。这一地区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兴县,在清朝出了不少名列科考榜首的名家和帝王的老师,私塾家学很盛,对于全县文风有很深的影响,为乡绅所津津乐道。私塾中影响最大的是孙述诒自办的书馆,经常有三五十学生,经久不衰,教材是传统的《三宇经》等。他因材施教,个别教学,或按同一书目同一进度的小组教学,读、讲、写、背诵、回讲、大小楷都要求严格。教书教人,循循善诱,陶冶情操,深得学生和家长的信赖③。
民国时期,教育部规定小学四二学制。自1912年,兴县开始成立初级小学1所,数年间发展到56所,学生1,311人;到1915年,发展到一村一校,三个区共100所,高级小学有3所,经费都是各村镇自行筹集④。1918年,刘肇基夫妇创办了城内女子小学校,华业了两个班,邢肇迁任校长时,办成高级小学,毕业了四个班,后又办了师范班。共办了19年,培养了女生百余名,争得了女子受学校教育的权利,开了兴县妇女解放之先河⑤。兴县著名绅士牛友兰在京师大学堂读书时,深受孙中山著作和报刊的影响。回乡后,他见兴县地瘠民贫,人口稀少,文化落后,到处可见庙宇,少见学校。他积极宣传办新学,反对读经书,与志同道合的人士在北坡村办起了第二高小,比城内一高办得还好。又与刘少白一起扩充分校,在黒峪口办了女子国民学校,在赵家川口办了男女合校的国民学校。1925年,得到县府和社会上有民主主义思想人士的支持,牛友兰、贾克明、牛映台、邢肇迁、温祺铭、王忱、李桂芳七人组成董事会,公选牛友兰任校长,办起了县立初级中学校(简称兴县中学),这是晋西北兴县附近数县的第一所最高学府。到1936年被迫停办,共办了38个初中班和一个师范班,培养了300多青年学生。兴中传播“五四”运动以来反帝反封建的思想,发展山区人民的教育事业,发挥反对国民党右派的斗争作用,响应“一二·九”学生运动,保护进步师生,对当时和后来革命的贡献都是功不可没的⑥。
民国时期,自兴县到太原阳曲,利用沿途十一二个县份中有钱人家集资办了一所阳兴中学校,设在太原,但是收费极高,一般中等人家都无力送子弟进这种学校读书。阎锡统治下的官办大、中、小学校集中在省会,他自己解囊在太原办进山中学,在他家乡定襄县办川至学校,有初中和小学,免费供食宿。还有财阀孔祥熙也出资兴学。北平师范大学毕业生主办的太原成成中学后来则是共产党的地下联络站⑦。旧社会的学校,无论是官办的或私立的,多是为少数富贵人家的子弟而设,对穷苦人是陌生的、无情的。即以小学教育来说,如方山县全县学龄儿童2,609 人,而就学的只有1,437人,占54.5%,岢岚占56.5%,而学校最发达的县份如晋中介休,就学儿童占到学龄儿童的77.8%。小学尚且如此,至于大、中学校,就更谈不到了⑧。又如在平川与山地兼有的交城县,抗战前城内只有一所完小和一所女子高小,在二区古交镇(今属太原市)、三区东社镇各有高级小学一所,段村有两级小学一所。学生高小毕业,就有人鼓乐鞭炮地到他家报喜,贴对联,讨喜钱,犹如清朝时候的中举。抗战前,临县没有中学,附近离石有一所平民学校,汾阳有一所河汾中学,早年还有过一所师范学校,后来停办了。临县有几所四二制的两级小学,分设在城内、三交、白文、青塘、碛口等区镇。这些两级小学用的是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和阎锡山政府教育厅审定的课本,杂以私人所著的教材。村里没有官办的学校,只有私人集资合办的一些初级小学和私塾,所使用的教材更杂,以《三宇经》、《百家姓》、四书五经为主⑨。
在晋西北,从很早以前就有冬学的习惯。私塾先生是为了増加一点收入。平日读不起书的农家子弟是为了识几个字,在农闲时候,交上少量学费,请先生吃几顿好饭,在私塾中就读三两个月,学习《三宇经》、《百家姓》,以识字为主,一冬可以认上二三百字,粗通文字。有的学生冬季学了,其余三季自己在劳动中复习和使用,连续学上三年冬学,认得一二千宇,塾师加上一些讲解,教给一些应用文,就可以学会写信、记账。这样的学生,则是凤毛鳞角了⑩。
在地理上,晋西北与陕北只隔着一条黄河,早年陕北红军对晋西北人民的影响,无论阎锡山如何控制,都无法割断,20世纪20年代后期,晋西北就有了共产党的组织。尤其是毛主席亲自率领的红军东征,直接给晋西北人民传播了抗日的火种,显示了新型革命政党革命军队的先进形象,与阎锡山集团的贪婪腐败,恰成鲜明的对比,为抗日战争中晋西北人民的政治思想以及文化教育都指出了前进的方向。这又是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教育工作所独具的优越基础。
注:
①社心源1941年7月在行署三科长联席会议上的报告《民国二十九年教育工作总结》,晋西北行政公署编《行政导报》1941年8月1日出版,第二卷第二、三期合刊。
②穆欣著《晋绥解放区鸟瞰》,吕梁文化教育出版社1946年4月出版,67 页。
③康少钧著《忆孙少谋先生和他的状元里书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兴县委员会编《兴县文史资料》1994年7月第六辑,63-65页。
④贾佩珍主编《兴县教育志(1940~1988)》,1991年7月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31-35页。
⑤贾艮玉整理刘一青稿《我在兴县女校的时候》,上引《兴县文史资料》第六辑,66-69页。
⑥牛旭光著《蔡家崖牛氏家族的变迁·在家乡兴学育人》,上引《兴县文史资料》第六辑,85-86页。又上引《兴县教育志》,71-72页。又康明玉搜集整理《抗战前兴县中学同学录》,康明玉主编《兴县老干部回忆录》续集,1993年11月成都市老干部局出版,342-355页。
⑦成成中学的领导继武新宇校长之后,号称三巨头的校长刘墉如、教务主任杜心源、庶务主任焦国鼐,都是北平师范大学的毕业生、共产党员(焦后来入党),为党作地下工作,保护学校,教育培养进步学生。尤其是社心源,利用他所特有的人事关系,稳妥地安排党的工作,勇挑重担。
⑧梁膺庸1940年4月24日在晋西北第一次教育会议上的报告《晋西北的新的国民教育建设的方针及其实施》(油印本),2页。
⑨张民植、薛佳向、张一之、贺耀庭、李树藩、冯文耀、王力波、高子芳、李伯生、樊达明、任铭三、李端文、白云、阎继武等14位老同志口述《回忆战争年代临县的小学教育工作》,1982年--1985年访谈资料,刘淑珍整理,口述者本人审阅,薛佳向多次修改,1985年7月定稿。
⑩辛安亭《自述》,1984年访谈资料,刘淑珍整理,自述者审阅修改。
资料来源:《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教育简史》 刘淑珍 著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ISBN7-5408-3430-7/G.3235
本站编辑 林子
主办: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晋ICP备15001143号-1
Copyright Shanxi Jinsui Culture Education &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办公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广安路9号院国投财富广场4号楼313/314 邮编:100073 电话:010-63395639/63395661 邮箱:sxjs9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