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窑泥坯”到军博(05月28日)
- 晋绥情怀和“智慧乡村”(05月23日)
- 2018年基金会工作回顾(二)(05月14日)
- 2018年基金会工作回顾(一)(05月09日)
- 贺大姐和红军后代到卢氏(05月08日)
- 军刀的故事(05月06日)
- 一位海军将军的期盼……(04月23日)
- 祭奠归来随想!(04月18日)
- 祭父亲(04月16日)
- 祭扫先烈有感(04月15日)
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教育简史第一章第三节
发布日期:2017-04-06 12:46 来源: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教育简史 作者:刘淑珍
第一章晋西北新政权成立以前的教育
第三节 抗战初期(1937年—1939年)晋西北的教育状况
期抗战初期(1937年—1939年),共产党与阎锡山结下统战关系,在晋西北新旧两种行政并存,新旧两种武装并存,但政权并不完全在共产党手里。①这种状况反映到教育工作中,共产党掌握的教育宣传工作也就不得不采取各种隐蔽的形式来进行。对党员的教育机关党校不能公开,而采用了训练班的形式,②其他各种工作吸收干部的训练班也风起云涌地建立起来,都是短期的。由于敌人对我根据地大肆施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原来基础就十分薄弱的官办中小学校,全部被破坏停办。在大的村庄里余有零星的私办小学,也为数无几。再加上晋军溃退下来的散兵游勇到处骚搅,儿童不敢出家门,上学的没有多少人。③
由于山西所特有的牺盟会的抗战工作非常活跃,全国各地爱国青年来山西的很多。阎锡山企图培养为他的统治服务的人材,就必须与中国共产党争夺知识分子,与陕甘宁边区的抗大、陕北公学等相抗衡。经过牺盟会的工作,阎锡山在临汾成立了干部训练班性质的民族革命大学(阎不许山西人民用“抗日”二字),阎自任校长,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政治部副主任梁化之代表阎锡山负责,但他并不在校。实际负责的是政治处主任——原太原成成中学的三巨头之一杜心源和教务处主任杜任之,以及后来在校工作的梁膺庸、杜若牧,他们都是未暴露身份的共产党员。④接着,又在各大区成立了民族革命中学,也是干部训练班性质的。在晋西北阆锡山所设的大区汾阳、静乐、保德和岚县有民中4处⑤,不能成立中学的大区,只成立民族革命小学⑥。这些学校都到处都招收解放区和敌占区的青年入学。民族革命中学也是由阎锡山任校长,副校长由各大区行政主任兼任,由阎委派。我派出共产党员及进步教师进入各校工作。这些学校里,新与旧的斗争十分尖锐。
在临汾的民大本校还有一个分院和四个分校,学生来自全国各行各业,政治面貌不同,共5千余人。有许多民主人士和著名学者任教,教学内容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游击战、日本侵华史、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抗日军队政治工作、群众工作,也有阎锡山的“物产证券”与“按劳动分配”等课程。公开活动的政治组织是牺盟会。阎利用少数受国民党影响较深的学生破坏统一战线。1938年2月,托派张慕陶入民大任教,挑拨离间,打击进步力量,大多数学生反对他。有一次公开质问张,他理屈词穷,挨了打。阎诡称要审判张,暗中把他放走。到1939年3月,阎怀疑杜心源、杜任之,另调他职,改由梁膺庸、杜若牧负责,直到“十二月事变”,民大的学生多数参加了各抗日根据地工作。⑦
1938年,在第四区行政主任公署的所在地岢岚县城成立了民族革命中学,行政主任张隽轩任副校长,校务主任是原太原成成中学校长刘墉如⑧,他是实际的负责人。下设教务、政治、军事、总务4科。招收全大区和敌占区的学生,分为3个队。后来刘静山也到校工作。由于敌机轰炸频繁,民中由岢岚县城内移到离县城二三十里的东村。1939年静乐失守,四区主任公署转移到同区临县的平川地区白文镇;初春,民中移到了临县山区的阳坡村,离白文镇20里,校部设在白文镇。这时学生发展为5个队,分住在几个村里。民中的干部和教职员多半是是从陕北公学和抗大来的,但为了避免影响统一战线的团结,名义上说是从民族革命大学来的。军事干部,各科科长都是共产党员,队干部(即班主任)也大多是党员或进步群众。教新民主主义的教材,包括统一战线、民族团结抗战救国等政治思想。校中有牺盟会、青救会等组织,在校部设总部,在各队设分部。这个学校对兴县、临县一带的影响很大,附近的进步青年纷纷投奔这里来学习抗日工作。所以学校里的学生唱的歌是抗日革命歌曲,学习与生活气氛民主活跃。阎派的视察员庄猛十分反动,顽固派对这所进步的中学采取对策:一是一次又一次地打击进步力量,从负责人刘墉如身上开刀要调他去秋林。刘墉如只好和其他几个共产党员调离民中,带出去一部分进步学生,其中有原在太原成成中学读过书的。二是进一步扣留进步的教师与学生,致使牺盟会秘书袁炭冰也不能在校立足。三是派进顽固派分子夺取学校的领导权。先是派进教官,成立了同志会,发展会员,压制学生,监视学生的抗日活动;改变了上课形式,每天上三操二堂课,讲阎锡山的“统一战线”、“按劳分配”等反动理论,进步的教师只能偷偷地讲些抗日的道理和时事。一时学校里空气紧张,学生只能采取秘密的方式活动。阎从秋林派来傅子义任校务主任,教官头子武汝梅任政治科长,夺取民主全部领导权。牺盟会仍在校外领导着学生抵制顽固派的倒行逆施,在阎锡山准备发动晋西事变前,民中领导又屡次扣留进步的教师和学生,于是学生请愿,在白文街上宣传,主任公署出面调解,学校只好释放了被扣押的师生。在1939年“九一八”纪念日前夕,顽固派又扣留了一批师生,学生就在纪念日这天,手持棍棒,到校部把教官们大打了一顿。进步学生又胜利了。这次冲突以后,学校就把学生整顿为10个队,没对3个班,派人他们的心腹学生。这时,虽有新收的学生,学生人数也不多。顽固派企图带走全部学生;牺盟会给进步师生的任务是阻止把学生带去晋西南。于是,表现好的学生由牺盟会带走,一般的回了家。第一次反共高潮中的晋西事变前前夕,顽固派的干部、教官带走的学生不过几十个人,又大都半路返回临县。⑨晋西事变后,民族革命中学由新政权接管,设在白文镇,专员苏谦益兼任校长,韩凌云做党的工作,领导全面,刘静山任教务主任。它就是晋绥一中的前身。⑩
1938年,兴县在城关办了一所民族革命小学总校和八个村镇分校。这些学校的教师队伍水平高,班次齐全,设备好。学生共500多人,约占当时学龄儿童4166任人的12%,为党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材。总校校长先后为任怀庆、牛志良(兼教务主任),教师康増禄兼庶务主任,李清润兼任体育主任,及课任男女教师7人。魏家滩分校校长为康明玉(共产党员)、裴坚兼教务主任,教师刘文藻等6人。黑峪口分校校长刘亮君,教师任永福等2人。蔡家会分校校长康荣班,教师桑友兰等。康宁镇分校校长崔嗣骃,教师赵学普等。寨上分校校长康毓秀,教师康荣贵等。罗峪口分校校长马俊升。奥家湾分校校长魏渊若,教师康崇堂等。恶虎滩分校校长史朝宗。总校设有特派员(后改为政治主任),主持政治思想工作,先后有牛联棠、郑延瑞、吴清化(女,后在晋西事变中牺牲)、康明玉等。课程有国文、算术、三民主义、中国革命史、政治常识、自然科学、民革读本、战时常识、音乐(教抗日救亡歌曲),主要讲《民族革命十大纲领》、《抗战史略》和战时训练、防空知识等。没有正式课本,大部分是油印和手抄。这些学校还有自己的校歌和学生歌。各校成立儿童团,白天站岗放哨查路条,晚上读书认字,冬季紧密配合冬学。魏家滩校长康明玉兼牺盟会村支部秘书,晚上支部活动,向群众宣传时事和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并在高年级学生中发展了共产党员。⑪
1938年,设在临县城内的民族革命小学,校长是县牺盟会秘书、中共临县县委负责人(未公开)之一的高闻天,名义上也受阎锡山的委任。教员绝大多数是进步的,教导主任薛子达,教员有李树藩、秦长胜、刘崇德等,都是共产党员和牺盟会干部以及进步青年,连炊事员、工友也都是进步的。学生也是为了抗日而来学习的,使用的是抗日教材。实质上,是我党通过了校长、教员领导了这所民革小学。1939年秋,张一之从抗日军政大学回县等待正式分配工作时,也曾暂时放在民小工作过一阵。所以这个完小又是党组织储存干部的一个据点。⑫在晋西事变前,阎锡山顽固派想夺取民族革命中学而不可得,对于更为基层的民族革命小学,他们更是顾忌不到了。
八区没有成立民族革命中学,只在交城山区中庄双家寨成立了一所民族革命小学,负责的和教课的教师四五人,学生40多人。交城地处前线,敌寇侵扰不断,全校在山区转移的时间居多,学习不成。反顽固斗争时,学校只办了约一年,就解散了。学生多半参加了部队工作。如郭秉智参加了顾永田同志领导的二十二团三营八连,当了交通员;张欣去了部队后到了永田中学学习。⑬
这一时期的小学教员,往往还负担着教学以外的宣传抗日工作和党的工作任务。当时共产党没有公开,常是部队上派青年回乡做党的工作,工作方式之一是打进国民党中去,另一种方式是以党小学教员为掩护。这些青年不过十几岁,看起来既不像是商,也不像工农,以当小学教员为公开身份最为合宜。如薛佳向,于1938年秋被党派回家乡,当了一年本村小学的义务教员,村公认为他教得不错,就推荐他为正式教员了。实际上,他担负着党支部书记的任务。自他任教以后,就带着小学的宣传队到各村宣传抗日,唱革命歌曲,因而他方便与附近十几个自然村的党员作单线联系,发展党员很多。农村中的党员都参加牺盟会,薛佳向就又兼任了牺盟会的秘书,并且发展抗日武装自卫队组织,他又以小学教员的身份兼任了中队长。⑭
在教育行政上,各县仍按抗战前的旧编制设教育科。临县的救育科长先是阎政权的刘玉佩,后来我党派出党员贺耀庭担任了科长。科长之下仍设督学数人。在此期间,临县曾组织了流动教学团,以检查各校工作。如碛口区(三区)教学团由四人组成,团长薛佳向,成员有张鹏云,王占山、高如春。于检查工作的同时,也发展党员。工作了3个月,发现在为数不多的小学中,守旧的教员不使用抗日教材,仍然让学生读《三字经》等;但为了应付检查,教学团来时就让学生打开抗日教材读。于是县教育局决定每区办1所模范小学以为示范,领导一区中小学的业务。全县共办了6所模小,每所教员3人,小复式教学。庙堰区模小校长是薛佳向。这些模小基本上能分班上课,教自编的教材,结合村政,宣传抗日、自卫、缴公粮、做军鞋等。县武装部长和校长们一起带领学生学习搞武装,慰问部队与伤员,练投弹、刺杀、防空、空室清野。学生就寝前唱《救亡进行曲》,过着半军事生活。在教育与战争相结合上,模范小学起了带头示范作用,更为新政权成立后的临县小学教育开创了一条前进的轨道。⑮
这一时期,除了学校教育之外,自1938年以来,各县牺盟会、动委会、我军部队和群众团体等都出版了报刊。《新西北报》在岢岚创刊,一二零师办《解放》杂志,动委会出版《战地通讯》,其他如《战旗》、《火花》、《抗日先锋》、《大众呼声》,以及《先锋半月刊》、《西北战场》、《大众化》、《长城报》、《前线月刊》、《民中学生报》等,不下百余种。阎锡山政府及驻军也办有报刊,如《抗救周报》、《政治日报》、《游击三日报》、《新军报》等。这些宣传抗日、鼓舞斗志的报刊,对人民的教育尤其及时、生动、深刻。⑯
注:
①牛荫冠著《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纪略》,《山西文史资料》第十五辑20页、22页。
②前引张稼夫等著《抗日战争时期的林枫同志》,34页;石磊著《抗日战争时期的雁北党校》,1982年访谈录手稿。
③⑭⑮前引张民植、薛佳向等回忆录。参考张一之《战争年代临县文化教育工作的回忆》,1989年《湫水文集》中。1989年排印本,1-32页。
④前引牛萌冠文,47页,参见宋劭文著《牺盟会的成立与晋察翼边区的创建》,《山西文史资料》第十五辑,65页。
⑤郭锡兰口述《回忆晋绥教育工作片断》,1983年访谈资料,刘淑珍整理,张欣审阅。
⑥⑬郭秉智口述《回忆交城民族革命小学点滴》,1983年访谈资料。刘淑珍整理。口述者审阅。
⑦山西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会编《阎锡山统治山西史实》,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9月第二版,230-231页。
⑧前引李育正书,85页,119页。
⑨杨茵口述《我所遇到的民族革命中学》,1982年访谈资料,刘淑珍整理,口述者审阅。
⑩刘静山口述《固忆民中概况》,1982年访谈资料,刘淑珍整理,口述者审阅修改。
⑪前引《兴县教育志》,35~37页。
⑫前引张一之文,3页。
⑯前引温抗战、梁金保合编《晋绥根据地大事记》52~53页。
资料来源:《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教育简史》 刘淑珍 著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ISBN7-5408-3430-7/G.3235
本站编辑 林子
主办: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晋ICP备15001143号-1
Copyright Shanxi Jinsui Culture Education &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办公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广安路9号院国投财富广场4号楼313/314 邮编:100073 电话:010-63395639/63395661 邮箱:sxjs9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