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教育简史第二章第一节

发布日期:2017-04-11 17:42    来源: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教育简史    作者:刘淑珍
    第二章  新政权成立后的教育方针与教育行政机构
    1940年1月初,蒋阎第一次反共高潮被击退以后,共产党以大局为重,与阎锡山的统战关系并未完全断绝。看来好像是中共退让出晋西南给阎去统治,实际上,共产党获得了在晋西北和晋东南完全独立自主地进行抗战的新政权,是前进了,而不是后退了。①但是晋西北抗日根据地行署这一新政权却遇到了特有的困难。自“七七”事变两年半以来,经过日寇野蛮侵略的摧残,山西最贫瘠的一隅,经济更为衰落不堪。与战前比较,农业上人的劳动力和畜力各减少了三分之一,土地荒芜,耕地锐减,棉花产量只有战前的3%,临县的坊织业全部停顿,造纸业、印刷业和各种手工业全部衰落。②百业待举,从何着手?如何支援抗战呢?
    这个新政权成立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相持阶段中,敌寇在其“确保占领地”的方针下,“治安肃正”积扱活动,加紧了对我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全面进攻。晋西北根据地的建设与产生于抗战初期的晋察冀根据地不同,与陕甘宁边区已经过了将近3年较为和平的建设更不相同,干部尤其是教育行政干部奇缺,教员无几,经费无着,群众还没有充分发动起来,在这样基础薄弱的地区,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到底能不能和需不需要把教育工作从头恢复起来进而扩大普及与提高呢?尤其是教育工作中的统战线问题、改革问题,也都牵涉到党的基本政策,所以必须首先弄清楚党的教育政策。以下分别叙述。

 

第一节新教育方针、教育行政机构
     晋西北行署成立,下设教育处,任命刘墉如为处长(未到职),从临汾民族革命大学政治处主任退到晋西北的梁膺庸以及张韶芳为副处长。新政权领导对教育工作是很重视的。
    早在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洛川会议)上,通过了毛泽东提出的《抗战救国十大纲领》,指出:“抗日的教育政策:改变旧的教育制度、旧课程,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③同年10月,刘少奇著文《抗日游击战争中的各种基本政策问题》,具体地提出了战时教育政策的目的是“以培养战争中急需的干部,提高人民的民族觉悟与文化水准为原则”。④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了“实行抗战教育政策,使教育为长期抗战服务”的方针。⑤1940年1月,毛泽东的民主《新民主主义论》发表了,它成为各抗日根据地政治、经济、文化工作的最高准则。接着,3月18日,党中央发出《关于开展抗日民主地区的国民教育的指示》,指出各地“开展抗日民主地区的国民教育,是当前深入动员群众参加与坚持抗战,培养革命知识分子与干部的重要环节。各地党的领导机关及其宣传教育部,必须认真的把这一工作当做他们的中心的任务之一,坚决反对党内历来对于这一工作的轻视与忽视的态度,及认为战时不能注意与发展国民教育的观点。特别是党的宣传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的打破过去宣传教育工作的狭窄的圈子而走进这个广大的活动领域中去”。⑥中央的指示准确地指出了晋西北教育工作政策中的中心问题。
    晋西北新政权成立时确定的《施政纲领》中,明确规定了开展文教工作的重大任务。3月制定颁布了《教育纲领》、《教育施政方针》、《社会教育组织法》和《小学校组织条例、经费预算及设立办法之规定》(汇为《法令辑要一集》)。4月,在首府兴县召开了第一次教育会议,副处长梁膺庸作了《新文化教育建设的方向》的报告,说明了教育纲领和施政方针的主要内容,指出新文化教育是民族的、反帝的、民主的反封建的、科学的反愚昧迷信的、大众的文化教育。⑦会议还通过了开展小学教育、社会教育、优待抗属子弟及救济贫苦失学儿童、健全与改造教育工作的制度、普遍供应文化食粮、巩固与培养大批教育干部等提案。会后又成立了晋西教育工作者协会和教育界宪政促进会的组织,公布了各级教育机关的汇报制度和检查制度两项实施办法。⑧
    但是从新政权成立到第一次第三科科长会议期间,教育行政机构极不统一,形成了自流与混乱现象,进而从第一次到第二次第三科科长会议期间,五月中取消了专署、县区各级教育行政机构,使领导上脱节,工作陷于停顿自流,“领导全无法追究”。⑨到9月,行署第二次行政会议确定了健全新政权、开展生产建设和加强教育工作三大中心工作,⑩教育处处长刘墉如作了全面的《教育工作报告》。会议作出决定:批判了不重视教育工作的思想认识,明确要加强行政上的领导;确定了国民教育的性质、教育内容;普及教育及义务教育和各级学校正规化,各专署筹建中学,以训练师资为目前的中心任务;以及开展社会教育和敌占区教育等。⑪10月,行署政务会议决定教育处处长刘墉如调任新设静乐行政区专员,副处长梁膺庸调任行署秘书处主任,张韶芳调任行署司法处处长,抗战学院杜心源调任行署教育处处长。⑫
    当行署教育处的工作混乱不堪的时候,杜心源以他对党的忠诚、对教育工作的经验和才华,襟怀坦荡地勇挑重担,接受教育处长的任命。首先,他根据中央的教育政策,深入体会北方局、晋西分局、行署各级领导对教育工作三令五申的精神实质,遵照行署二次行政会议的决定,吸取前一阶段工作的优点,妥善地领导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法令;同时,紧抓组整顿,培养各级尤其是教育处的干部队伍骨干,历时近10个月,将教育系统的工作逐步理顺,挽回了由于领导干部玩忽职守所造成的损失,创造性地打开了来之不易的新政权教育工作前进的良好局面。同时,杜心源在百忙之中,还继续兼任抗战学院的课程。
     1941年5月1日开始逐步颁布了一系列的明确法令:《教育宗旨及实施方针》、《中学法》、《小学法》、《小学教员任用及待遇条例》、《社会教育组织暂行条例》、《免费公费生条例》、《管理教育基金暂行办法》、《文化工作者待遇办法》。这些法令在整个抗日时期,原则上一直在被执行着。尤其是《管理教育基金暂行办法》的产生与执行,经过一番周折。先是公布了《各县教育经费筹措暂行条例》和《各县教育基金支配暂行条例》以应急使用。继而教育处下定决心使用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坚持极其艰苦地将基金来源普查到底,使得专署、县级管理的小学基金和行署管理的中学基金得以为抗战教育所用,并综合制定了1942年1月10日公布的长期执行下去的法令。⑬
    现在把《教育宗旨及实施方针》录写如下,以便研讨。
    教育宗旨是:“晋西北抗日根据地之教育,以革命的三民主义,抗日建国纲领、行署施政纲领为准则,实行民族的、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教育,以提高晋西北人民的文化政治水平与生活技能,使教育为抗战建国而服务。”
    实施方针是:
    (一)晋西北的一切抗日人民,不分民族、阶级、党派、信仰与性别,受教育的机会一律平等。
    (二)建立与发展文化教育的统一战线,广泛吸收各地区、各部门的知识分子共同开展文化教育工作,并予以适当待遇。
    (三)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并确定初级小学为国民义务教育,一切学校对于抗属及优秀的贫寒子女,在物质上酌予优待。
    (四)积极开展游击区与敌占区国民教育工作,并欢迎敌占区青年儿童来根据地学习,以与敌伪的奴化教育作斗争。
    (五)健全修复并增设乡村各级小学以发展儿童的心身,培养其民族意识、民族气节及抗战建国的基本知识及技能。
    (六)发展中等以上的教育,以培养长期抗战建国的人材。
    (七)健全并发展师范教育,以培养民主主义教育师资及教育行政干部。
    (八)发展职业教育以培养经济建设人材,完成根据地自力更生的任务。
    (九)发展各级干部教育以培养大批的各部门工作于部,做到干部的自给自足。
    (十)以现有的各级学校为基础,逐浙走上正规化的道路。
    (十一)奖励人民私立学校,其成绩优良者,政府得酌量予以帮助,对教会学校允许其信教自由,但应以新民主主义为教育内容,私塾应逐渐改进其教育内容与方法。
    (十二)以小学为中心与群众团体密切配合开展社会教育,健全并发展读报组、识字班、民众剧团、大众补习学校、冬学、民革室与民教馆,推广新文字运动,定期扫除文盲,提高大众的文化政治水平,并推广乡村文化娱乐活动,调剂生活,启发大众的抗战热忱和生产热忱。
    (十三)奖励自由研究,提倡科学知识与文艺运动,有计划地加强与发展各种文化团体及文化事业。
    (十四)优待文化教育干部,有计划地提高干部质量。
     综观这一纲领,实施方针的第一条“受教育的机会一律平等”、第三条的国民义务教育、第七条的师资教育、第八条的职业教育、第十二条的扫除文盲、第十三条的自由研究都是资产阶级上升阶段开始提出的民主革命的内容,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思想则继承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教育思想中的先进部分,而赋予它以崭新的意义。第二条文化教育的统一战线与第三条的免费义务教育以及第十二条的“社会教育”则规定了这一纲领的新民主主义教育的性质,第十一条更直接地把私人学校与私塾纳人了新民主主义轨道。在私有制度下,没有免费措施,则保证不了受教育的机会一律平等的实现,免费措施体现了新民主主义教育的优越性。⑭在我国,普遍推行免费教育始于土地革命时期苏区的免费学校,主要是为了培养工农和他们的子弟。抗日战争时期的1937年10月16日,刘少奇著文《抗日游击战争中各种基本政策问题》,提出“抗日政府的教育政策”应该“广泛发展免费的小学教育”。陕甘宁边区首先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后来建立的各边区和抗日根据地也都普遍推行。⑭第四、五、六、八、九、十二、十四等条,则直接规定了新民主主义教育是为抗战建国服务的。其中第六条、第九条的干部教育,则是自从国家产生以来,教育的始终如一的职能,是培养国家机器所需要的工作人员的,凡是还有国家存在的社会,莫不如是。而我们党所采取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政策,更进一步将干部教育从一般教育中分离出来,是为了加强政权机构,加强政权职能,领导抗战建国达到胜利所迫切需要的。晋绥边区的抗战教育,是以社会教育为基础,学校教育为骨干,干部教育为中心的。如此实施,教育宗旨就可全部实现。只有第十条学校教育正规化同题,是经过一番争议才确定下来的,在具体执行中,为环境所限,不能不屡有更改。这一点,也正是抗战时期各根据地普遍存在的问题。
    自从1940年9月第二次行政会议上批判了取消战时教育工作的思潮以后,晋绥教育行政机构才得稳定下来。⑮按照1941年5月1日行署制定的《专署以下各级政府职权暂行规定》及其《编制经费表》所规定的教育行政的机构、职权、会议及经费制度等⑯和1942年11月6日晋西北临时参议会、行署公布的《晋西北行政公署组织大纲》规定:行署教育处,任命正副处长3人由行政委员担任,并设干事若干人及编审委员会;专署及县各设第三科,科长一人,科员一至二人,助理员二至七人;区设教育助理员;村公所设文教委员会,以当地小学校长、教员为当然委员或主任。⑰教育行政编制精干,但历来缺员不少。在精兵简政时,教育处与民政处合并为民教处,行署以下各级教育行政机构都略有减缩,但变动不大。县民教科的副科长主管教育。
 注:
  ①秦穆伯口述《回忆晋西北抗日报据地教育培养干部工作的点滴》,1984年访谈资料。刘淑珍整理,口述者审阅。
  ②晋绥分局编《根据地概况·晋绥边区概况》,1944年9月出版,载于前引《晋绥报据地资料选编》第一集,12-13页、14页。
  ③前引《毛泽东选集》第二卷,328页。
  ④刘少奇著《抗日游击战争中各种基本政策问题》,中共中央书记处编《六大以来》,延安1941年2月出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12月重版本,上册,880页。
  ⑤文化教育出版社编《中国现时教育问题》,1941年出版。文化教育丛书之一。
  ⑥《中央关于开展抗日民主地区的国民教育的指示》,中共中央书记处编《六大以来》,延安1941年2月出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2月重版本下册,812~814页。
 ⑦晋西北行政公署编印《行政导报》创刊号。前引《兴县教育志》,37 ~38页略同。
 ⑧山西省政府第二游击区《法令辑要一集》1940年4月。
 ⑨⑮前引杜心源《民国二十九年教育工作总结》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五项“从机构制度上看”。
 ⑩⑫前引《晋绥根据地大事记》,78页9月11日、80页1月1~2 日。
 ⑪上引《行政导报》一卷六期,1940年10月。
 ⑬晋西北行政公署编印《法令辑要·关于教育者》,1941年5月1日公布。山西省教育史晋绥边区编写组、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史志办公室合编《晋绥革命根据地教育史资料选编》(一),1987年5月内部资料,61~63 页《地方教育单行法规》。教育处行政科张焕著《略记晋绥边区行政公署教育处组办筹集教育基金整理庙(寺)产工作的一些情况》,1986年12月21 日手写本。
  ⑭1、张耀纶、梁建堂、张耀宗、何辅良、霍文达、王如、刘卫东合著《鄂豫皖苏区教育史》,1988年3月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第一章第二节教育概述,15页。
   2、刘少奇著《抗日游击战争中各种基本政策问题》,前引《六大以来》上,880页。
   3、周扬、郭青亭、吕良合著《边区国防教育的方针与实施办法的报告提纲》,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编《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教育方针政策部分》上册,1981年1月教育出版社内部发行本,2 页,原则第四项。
  4、1941年9月公布《晋冀鲁豫边区施政纲领》第十项甲,山西大学晋冀鲁豫边区史研究组编教学用书《晋冀鲁豫边区史料选编》第一辑,427页。
  ⑯晋西北行署编印《山西省第二游击区民政法令汇编》,1941年5月1日出版,油印本。
  ⑰晋西北参议会编《晋西北参议会文件汇编》。

  

 资料来源:《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教育简史》 刘淑珍 著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ISBN7-5408-3430-7/G.3235
 本站编辑 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