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教育简史第二章第二节

发布日期:2017-04-13 15:04    来源: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教育简史    作者:刘淑珍
第二章  新政权成立后的教育方针与教育行政机构
第二节    两个有争议的问题
    在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教育工作中存在两个有争议的问题,一是前面提到的抗日教育工作可有可无的问题,二是学校教育正规化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实质上是同一种思潮在不同程度上的两种不同表现。关于抗战需要抗战教育的主张,见于《十大纲领》、《基本政策问题》、《晋绥西北施政纲领》以及《中央关于国民党教育的指示》一系列文件中,这些文件无不强调抗战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是战略。抗战初期,为战争环境所逼迫,部分地区缩短了学校的年限。随着战争的发展和政权建设的需要,国民党教育的学制就有了变更的必要,①中小学学校教育应当相当的正规化。所谓正规化,是在于纠正抗战初期由战争引起的教育工作中的混乱现象,与不适合青少年学习的短期训练班的“政治教育、宣传教育”,而建立起完整的、新的教育规模,不是形式化,也不是恢复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
    针对晋西北的具体情况,越是人民文化落后、政治觉悟低,愚昧无知,越是需要大力进行形势教育、民族气节教育、文化教育;越是文化落后的地区,干部的来源与干部的提高越是困难,越是需要下最大的决心、采取得力的办法从长开展根本教育;此外,还存在着长期抗战建国、军政民各方面都需要扎实的文化知识与业务技能的问题。诚如毛泽东后来在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上讲话中所总结的:“中国人民,尤其是中国解放区,必须继续努力,才能达到最后消灭敌人的目的。这个努力首先是战争,其次是生产,然后便是文化。没有生产的军队是饥饿的军队、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日寇、解放人民的,建设工业化的新中国,所以我们必须有文化。”他又说:“如在教育方面,即不但要比较集中、比较正规的中小学,而且要有普遍分散、比较不正规的村学、读报识字组,不但要新内容的民办学校,而且要利用和改造旧的私塾。”②《中央关于开展抗日民主地区国民教育的指示》具体地规划:“尽可能的恢复和重新建立各地小学校,达到每村有一个初级小学校,每乡(或每编村)有一个中心小学或模范初级小学,每个中心区有一个两级小学或完全小学,以建立广泛的小学网。”③杨尚昆在北方局黎城会议上的报告《目前形势与统一战线中的政策问题》中提到:“教育问题,中央有......指示,关于学习制度讨论过,有二方面。一方面是游击式的教育,如民革中学......但仅有这一方面决然不够,如果仅仅这样,再抗战五年,中国文化即将断种,所有科学知识都可能没有了。因此,另一方面必须规定正规小学,初小四年,高小二年,中学必须有三年到四年。这以初发蒙为8岁计,则10年中学毕业,可以有入党的资格。这样教育出来的则程度及政治水平比旧式大学还高,科学知识可以加强,因此各区赶快办中学,每一专属一个。其他职业学校也可多办。”④
    在1940年9月晋西北行署第二次行政会议上,十大要案、八大要政和三大中心工作中,都列有开展教育工作一项⑤。晋西区党委书记林枫代表党在题为《对晋北政权工作的意见》报告中提出:“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提‘扫除文盲’的口号,但要恢复战前的学校,加紧国民教育的正规化,同时利用农闲的时候进行社会教育。没有正规化的教育,干部困难便没办法解决,天上掉不下来干部,短期训练班只是救急的办法,晋察冀边区、晋东南已经有很多宝贵的经验可供我们参考。”⑥就在这期间,彭德怀在北方局党的高级干部会议上作关于文化教育政策的报告,他指出:(一)继续发展短期的小学、中学、识字班、夜校、午校冬季运动、识字运动,并开设各种临时训练班、短期训练班等,以训练抗战干部,供给紧急需要。(二)准备着手建立正规学制,建立四二制的两级中学;筹办专门学校及正规的大学。各种制度的建立,在今天非常重要,它的目的是为着挽救民族文化脱节的危险⑦。北方局和晋西区党委的意见是一致的。
    所有这些指示、决定,以至于立法,都说明了战时的教育工作不但不能取消,而且应当加强,必须长期与短期相结合,既顾目前,又顾将来,既要以文化科学为主的学校,又要以职业教育为主的学校,既顾分散的普及教育,又必须有为长远打算的正规学校,要改造旧的教育,又要创新新的教育。这样一套教育工作重担,对于战时的晋西北来说,并不是轻易能挑起的。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从中央、北方局、行署到基层,令行禁止的作风及其宝贵。晋西北比山西其他地区都落后,困难都大,而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实实在在。就是刘少奇所说的激励民族气节与培养干部,晋绥都执行得较好,晋西北的教育工作却都经历了一波三折。
   晋西北行署成立后,教育工作经历了一波三折是前所未料到的,当时行署首先配备了教育处的领导干部,并确定了工作部署;3月又公布了部分必要的立法,以为工作的保证;但是没有解决各级干部的思想认识问题,5月,工作却向混乱发展。不得已,只好从头做起,在大的工作部署没有变动的条件下,只是重新调配了正副处长,从干部配备上保证了工作的向前推进。次年,又重新制订公布了一系列文教法令⑧,以法律保证了教育政策的贯彻执行。这次的争议看来是平息下去了。此后,在抗日战争时期,在晋西北类似取消战时教育工作的明显主张或从正面反对中小学教育正规化的事情都暂时没有出现。
一切方针、政策、法令、措施,都必须通过干部和群众来执行,而人们的思想认识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配备干部至为重要,思想工作更必须经常做。1941年5月6日,林枫在行署民政、教育科长两联席会议开幕典礼上,题为《目前形势与领导问题》的讲话中,全面地说明了当时的文化教育问题,并且语重心长地教育干部。讲话节录如下:
    文化教育工作,同其他工作一样,也是一个长期的建设工作,是培养干部、提高干部质量与启发落后群众的有力武器。有人忽视文化教育工作是错误的。文化教育工作是要花钱的,但我们不能以功利眼光来看它,必须以吃苦负责的精神长期建设他。
    特别在今天的晋西北,文化教育更有它的重要性。因为晋西北人民文化落后,我们要慢慢训练改造他们,使之文化水平与政治觉悟一致提高起来,干部问题也就可以得到解决。如果放弃了这个文化教育武器,这一切就是空谈。
    建设根据地是一个长期过程,因此,文化教育工作也要作长期打算,没有长期性的正规学校,只办短期训练班(这不是说不要训练班),只会教人认识“抗日救国”几个大字,是办不了抗战建国事业的。抗战四年了,晋西北没有新的中学生,再抗下去,就会连小学生也没有,大家将来都是文盲,如何可以继续抗战呢?假如中国人都不识字,那就会变成野蛮人的世界。作文化教育的人,要自觉地努力为中华民族文化传种。所以在今天,建立一个印刷厂,比建立一团兵还重要。抗战是长期的,文化教育工作不作长期打算,就要自取灭亡哩。⑨
    直到1944年9月,明确提倡小学民办公助,普遍推行教育新方针的运动中,小学教育应以群众的自愿与需要出发⑩,于是打破了此前所力求的正规化学制与统一教材的限制,尤其是农村小学校,完全取决于群众的要求。这一大转变,解决了当时教育普及的许多重要问题,如教育经费及设备问题,师资问题,动员学生入学问题等,而且是毛主席所极力主张的,所以正规化问题再也不必讨论了,直到全国解放。
    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军民一起粉碎了敌人的进攻,保住根据地,保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同时努力生产,有粮吃,有衣穿。这些实实在在的事情,为人们亲身所经历,是“硬”任务,容易推动。而配备干部。提高干部,教育群众,培养后代,不是救命之急的,又是难见成效的,好像是“软”任务,然而作用重大为国家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所必不可少的教育工作,却是最难于推动的了,在有关教育工作的政策上,表现得最为明显,而有特于实践的进一步检验。
注:

  ①前引《中国现时教育问题》第一章第二节。

  ②教育文化出版社编《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新教育丛书之一,66页。

  ③前引《六大以来》下册,812页。

  ④杨尚昆1940年在北方局黎城会议上报告《目前形势与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1944年出版,北方局编《抗战以来选集》第二集上册,66页。

  ⑤前引《抗战日报》1940年10月9日第一版《晋西北第二届行政会议闭幕》,《行署人事调动》。

  ⑥上引《抗战日报》1940年9月21日第四版。

  ⑦彭德怀1940年9月25日《在北方局高级干部会议上的报告提纲》,1944年出版,北方局编《抗战以来选集》第二集上册,143-144页。

  ⑧前引《抗战日报》1941年3月29日第2版《法令介绍》,及前引《法令辑要一辑》、《法令辑·关于教育者》,1-9页。

  ⑨林枫1941年5月6日在行署民政、教育科长两联席会议开幕典礼上的讲话《目前形势与领导问题》,《抗战日报》1941年5月23日第五版。

  ⑩晋绥行署教育处编《晋绥边区小学教育材料汇集》,1946年印,2-3页。

 

资料来源:《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教育简史》 刘淑珍 著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ISBN7-5408-3430-7/G.3235
本站编辑 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