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窑泥坯”到军博(05月28日)
- 晋绥情怀和“智慧乡村”(05月23日)
- 2018年基金会工作回顾(二)(05月14日)
- 2018年基金会工作回顾(一)(05月09日)
- 贺大姐和红军后代到卢氏(05月08日)
- 军刀的故事(05月06日)
- 一位海军将军的期盼……(04月23日)
- 祭奠归来随想!(04月18日)
- 祭父亲(04月16日)
- 祭扫先烈有感(04月15日)
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教育简史第三章第二节
发布日期:2017-05-17 13:03 来源: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教育简史 作者:刘淑珍
第三章 新政权成立后的小学教育与学前教育
第二节 课程、教材、教育管理与社会工作
中央研究了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及华中个别地区内小学教育的材料以后,于1940年3月15日发布了《中央宣传部关于各抗日根据地的小学教育的指示》,提出了小学课程、教材、教育管理和师资等多方面的一般原则。在课程方面:
1.课程内容应包含出击普通教育所必须的关于自然、社会、劳作之知识、技能及学习方法。
2.初级小学的课程以国语(常识在内)、算术、唱歌、运动为必修科目,国语以1项所规定的自然、社会及劳作为主要内容。
3.高小课程:国语、公民、常识、算术、自然、史地、唱歌、运动为主要科目,辅以时事政治的教育;公民、常识以根据地建设为主要内容;自然包括生产及卫生知识;运动包含半军事的教育①。
教育时间,低年级学校以每周18小时--20小时为限,高年级学生以20小时--24小时为限。课后散步、游戏不在此内。每学期上课20周,增减以不超过一周为限②。每年放假、年假、秋假(包括麦假)二次,共约两个月左右③。
教材内容具体地决定着教育的性质与质量。《小学法》规定:“小学教材一律用行署教育处编辑或审定之课本及补充读物。”而当时社会上,封建与迷信的书籍仍然流行于乡村;敌伪印刷美观的奴化教材与宣传品还大量地散发着;抗战前的教材不合于抗战教育的要求;新政权成立前各地民运机关所编的临时抗战教材多以残失,也不完全适合于小学教育使用;教员程度低,没有发教材时,就随便教几个字,或唱唱歌,或把自己学过的或在训练班学到的拿来教七八岁的儿童。客观形势逼人,迫切需要大量审编成套的教材,并需要大量的印刷,发给小学师生。行署教育处编审科于1940年成立,最初有3人,后来只余2人,战争又时时干扰。但是依靠正确的政治原则、集体主义的创作精神和高度的革命积极性,到1941年,就编出了小学的统一国语教材1册至8册,初小常识2册至8册,初小算术1册至7册,共约5万余字,打下了统一小学教材的初步基础。当时,这三种课本共需二三十万册,却只能石印(新建了石印厂),出书不及一万册,作为样本,一校一册,或者数校一册,于是依靠教员们发挥积极性,为学生抄写课本。这套教材尽管还有很多缺点:部分嫌太深,又不尽适合游击区、敌占区小学使用,也没有广泛吸取各根据地已有小学教材的所长,但这套教材确实能体现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原则,毕竟是晋绥小学教材工作中的一大收获④。
高级小学在相当长的时间后,才逐渐建立和有了新编的统一教材。没有统一教材,只能随教员的主观意图,抄袭抗战以来训练班的一套做法,注意政治、军事、而忽略文化课,不是过深,就是过浅。如岢岚的高小政治常识课,课本选的是《社会科学概论》⑤。
1942年,行署又拨出专款,印刷了大批课本,初小国语及常识2万余册,又翻印了陕甘宁边区编的初级新课本,高级国语、高级算术、初级算术,两宗共46,000余本,发给各县,以解决小学教材的困难⑥。
在教学上,《中宣部指示》指出:“要注意提倡儿童的创造性,要使学生自学的活动时间适当配合,随学随练习随发表,不得有所偏重,尤其不得偏重教授而忽视练习和发表。”⑦但是为教员的水平所限,达不到这么高的要求,绝大多数是生硬地讲述,只有个别的教员能采用启发式,或小先生制。教员质量低,学习效果不好,又直接影响了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和学后的稳定。
《中宣部指示》还包括:
1.在学校内实行儿童自治,自治的形式可采用学生会或俱乐部的形式,纪律由学生自订,以培养集体主义精神与民主主义的作风。教师对于学生自治只居指导地位。
2.参加必要的校外活动,使学校与社会打成一片。这种活动以有利于儿童教育与社会事业为标准,抗战宣传、经济建设与文化教育工作等都可参加,尤以文化教育工作方面为最适宜。
3.严格禁止对儿童采用恐怖的惩罚或体罚⑧。
晋西北一般的小学都建立了儿童团和学生会,实行儿童自治,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与民主作风,教师对于学生自治只居指导地位。缺点在于教师的民主精神不够,缺少好的管理方法;或者放任自流,形成学校纪律紊乱;尤其不少教师打骂学生,在提高入学率和降低流动率上,阻碍很大。在课外活动上,一般的成立民革室、儿童剧团,配合县、村的中心工作,成绩较好,尤其后期在识字运动中当小先生,宣传卫生,破除迷信,都起了不小的作用。日常活动,如站岗放哨,已成为小学生的经常工作,帮助抗属挑水、拾柴、耕种、秋收以及慰问部队,都做得不错。
1941年3月,行署教育处与晋西青联订立了《关于开展国民教育工作的互助协定》⑨,在加强小学儿童的校内自治和校外活动上,都有帮助。
注:
①②⑦⑧前引《六大以来》下册,833-834页。
③前引《国民教育概括》,3页。
④前引杜心源1941年报告第二部分之五。参见前引《兴县教育志》42页。
⑤前引《抗战日报》1942年10月6日第二版。
⑥同上,1942年3月1日第4版,3月24日第4版。
⑨同上,1941年3月1日第4版,3月24日第4版。
资料来源:《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教育简史》 刘淑珍 著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ISBN7-5408-3430-7/G.3235
本站编辑 林子
主办: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晋ICP备15001143号-1
Copyright Shanxi Jinsui Culture Education &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办公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广安路9号院国投财富广场4号楼313/314 邮编:100073 电话:010-63395639/63395661 邮箱:sxjs9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