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教育简史第三章第四节

发布日期:2017-06-24 20:37    来源: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教育简史    作者:刘淑珍
第三章  新政权成立后的小学教育与学前教育 
第四节  教员
    一切教育政策、法令的执行,都必须通过和依靠教员。而晋西北文化落后,旧社会遗留下来的知识分子数量少,水平低,使得抗战教育受到极大阻碍。
    在教员的数量上,1941年9月,据21个县的统计,小学校1789所,教员2163人,每校只有教员1人,少数有2人,工作负担重。以学生人数74959人与教员人数相比,平均每位教员应教学生35人。有的县份学生太少,学校也少,表面上像是教员不缺,如五寨每位教员教学生16人,静乐教20人;但如文水,每位教员平均教学生71人,河曲、离石平均48人,教员尤其缺少①,甚至有的县份因无教员而不能允许群众建立学校②,或者有了学校不能开课,如保德、静乐、兴县,1941年春季到了,4月份还不能上课。同时,各县又不断从小学教员中提拔③教育行政干部及其他部门干部,而新的教员一时又补充不上,小学教员更显人数不足。
   针对这一问题,各县按照中央的指示,吸取、改造旧的知识分子和培养新的师资。在抗战后,尤其晋西事变后,知识分子往往不愿担任工作④。随着统一战线政策的步步落实,教员物资待遇的提高(由小米22.5公斤提高到30公斤-40公斤⑤)和社会地位的提高,教员数量问题逐渐缓和,不过除了完小、模小外,始终一校一教员。教员的质量,就1941年16个县的统计:
   1.人数:男1684人,女54人,共1738人。
   2.任职:高小79人,初小1659人;新提高的6人,初任职的179人。
   3.受训:受训的888人,未受训的465人。
   4.年龄:20岁以下   20岁~30岁   30岁~40岁   40岁以上           
           306人      851人        212人       85人  
   5.文化:大 专    中 师     小 学      老先生     粗通文字       
            21人    340人    1319人     50人        8人
   6.成分:地主   富农  中农  贫农  雇农   商人   其他 
          346人  194人  801人  364人 23人 18人  20人⑤
    从上列可以看出:文化水平很差,小学以下的占79.22%,中学以上的仅占20.78%。方山、阳曲,全县仅仅一个中学水平的教员;但是受过训的多(政治上有可能提高),成分好(中农以下的多),青壮年多(容易接受新事物),是其长处。
    为了提高教员的文化政治水平,行署与各区、县做了大量的培训、集训、提拔、淘汰的工作:
    第一次1940年2月,各县集训在职小学教员,时间约半个月,集训着重从政治上提高对新政权的正确认识与了解。
    第二次集训由行署统一布置,除一般政治理论外,着重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训练考试876人中,不及格的202人,占总数的四分之一多。
    第三次,行署调训各县教员50人,送抗战学院训练半年,毕业后回原校工作,各县送来的程度非常不齐,甚至有文盲,或以通讯员顶替。
    以后各县年年在秋假集训时,进行登记与鉴定,提拔了一部分优秀教师到教育行政或其他工作岗位上,淘汰了一部分不称职的。又创立了教师平日学习制度,做得好的如文水,有固定的学习组织,由县里供给参考书;其次如朔县,以中心小学为中心划分小组,定时讨论,假期考核。行署除了供给集训教材《新教育的建设与实施》、《普通教学法》、《儿童管理与训导》等之外,为小学教员认为是自学课本的《抗战日报》、《晋西大众报》,却很难给每校一份⑥。总之,教师学习资料的贫乏,大大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除了每年的集训、鉴定、提拔等办法,以增加小学教员的人数,并提高其水平外,首府兴县还从行署各机关抽调来自外省外地的知识分子为教员,多数是女同志。他们工作积极热情,责任心强,生活艰苦朴素,乐于吃苦而不叫苦。先后有20多人:贾岩,江潮、陈义、张鲁、白龙富、王家枫、刘曼君、武崇德、陈寿龄、刘俊娥、黄文若、冯涛、张涛、冯佩璋、李茂萱、刘培植、韩斌、韩向黎、王铁城、张智仁、李原、王丕成等⑦
    小学教师的物资待遇,曾于1941年10月行署政务会议上通过决议,将以前每月小米22.5公斤、菜金和衣服费全部取消,改为每人每月发给小米30公斤~40公斤⑧。1942年1月1日行署公布施行的《小学教员任用及待遇条例》第9条规定:按学历及工作,高小教员分为二等,初小教员分为五等⑨。
    在政治上,小学教员可以自由组织教育工作者协会,进行各种抗日及文化的活动;小学教员又是小学所在村公所文化教育委员会的当然委员或主任;1942年边区临参会上,有3位小学教员参议员出席⑩。
 
 
注:
  ①③④⑥前引杜心源1941年报告第二部分之贰之子项。
  ②前引《中宣部指示》第二项“鼓励私人办学”。
  ⑤⑧前引《抗战日报》1941年10月21日第四版。
  ⑦前引《兴县教育志》,43页。参见1987年韩向黎访谈录,刘淑珍整理,韩向黎审阅,两次修改。
  ⑨前引《法令辑要·关于教育者》,第6-10页。
  ⑩前引《国民教育概括》第五项之(1)。
 
  资料来源:《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教育简史》 刘淑珍 著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ISBN7-5408-3430-7/G.3235
  本站编辑 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