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教育简史第三章第五节

发布日期:2017-07-04 23:11    来源: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教育简史    作者:刘淑珍
第三章  新政权成立后的小学教育与学前教育 
第五节  小学的整顿与提高
         1941年11月,行署教育处决定整顿与健全小学,以便在巩固与提高小学质量的基础上发展中等学校,开展社会教育。原则是:(1)宁缺毋滥,(2)各县秋假集训中检定教师,(3)没有小学的地区开设半日校、巡回校,(4)动员儿童入学,(5)吸收新师资,(6)多印教材,(7)开展冬学运动,(8)轮回训练行政村教育委员会委员,加强其工作,以提高领导小学的能力。①
    各地积极进行,如四专署指示各县甄别师资与检定教员同时进行,指出:检定工作是文教统一战线工作,是广泛动员在乡知识分子参加考试;甄别划分等级以提高待遇,文化程度应占总成绩的75%,工作成绩占25%;对检定不合格的及年龄过小的教员,可送晋西北师范学校或第一中学学习②如保德举行全县小学教员考试。学科考试包括:国文、常识、数学、史地;平日工作成绩包括:数学、个人学习、群众影响、品格行为;还有口试,高小教员并有讲课实习③投考高小教员的14名,录取了13名,投考初小教员的76名,录取了69名。又如临县,于1943年3月继续检定教员,淘汰了教学不力、程度太低的27人,新吸收农村知识分子40余人,其中大学、专科各1人,初中3人,高小13人④
    经过一年多的整顿,各县小学教员水平普遍有所提高。如兴县,农忙时期一过,三区各村小学生数目多半由原来的30余名增至50余名;距学校较远的,家长接送子弟上学。又如保德第三完小,全体教员一致努力,学生人数增多,缺课逃学现象减少;克服了不少物质困难,如以石灰白泥制成粉笔、以打锣代替上课哨音、燃香计时、用麻纸绘制革命名人像代替挂图等。
    就岢岚一县来看:     

 

精简前

精简后

平均教学生数

全年节约

1.教员人数

62

52

15人(+

 

2.学生人数

947

1474

28

 

3.每一学生

 每月消耗

公费15.2

小米3.75公斤

6.1

1.8125公斤

 

1609608公斤

39245.25公斤

     教学效率提高,经费节约,是小学精简的成果
    河曲3个完小的改进更为典型,可以看出整个晋西北小学工作的改进状况,所以值得较全面地加以了解,摘要叙述如下。
    这3个完小的基础较好,二完小已有300年的历史,毕业生可统计的有26个班,约500人;三完小成立于1915年,毕业生16个班,约200人;一完小成立于1940年新政权建立后。三校共同的特点是采用民主集中制领导,校务会议每半个月举行一次,在校长领导下,全体教员及学生代表二人参加,讨论全校的大事,在议案付诸执行。学生的生活按军事编制分为大队、中队、小队、学习上按照自习室编为小组。
1.学生状况(3个完小)
   (1)学生年龄:7岁--9岁  10岁--12岁  13岁--15岁  16岁以上
   (按356人计)   99人       124人       98人       35人
   (2)学生成分:地主   富农   中农    贫农   商人   工人    其他
   (按506人计)  1      37    141     164    78     28      57
   (3)班级分布:初一   初二   初三    初四   高一
   (按429人计) 157    109     83     54     26
   (4)流动情况:100人
     因家庭贫寒回家帮助生产及富家嫌学校冷。
从上列情况可以看出:
   (1)学生年龄大小合宜;
   (2)学生成分已有转变,中农贫农占到一半以上;
   (3)年级越高学生越少,到初小毕业不过初入学人数的三分之一,入高小的更减一半,这是一个危机;
   (4)在学的学生流动性太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课程与教材
    初小课程有:国语、算术、常识、公民、音乐、军操、美术与劳作。用行署新编教材,或从《大众报》上选取。每周上课20小时--22小时。
    高小课程有:国语、算术、自然、卫生、历史、地理、公民、新文字、音乐、军操、美术、劳作。国语新课程教材从《国防国语》、《大众文艺》、《新标准国语》中选取;自然、史地从集训教材中选取;算术选用行署编的课本和新中华课本。每周上课约23小时--25小时。
    此外,初小、高小都写仿宋字、写日记。
3.教法
    教法多用启发式和诱导,初小一、二年级着重认字、练字和背诵;三、四年级着重半死记、半讨论;高年级着重研究和讨论。二完小还有问题教法、直观法、图表法、自学辅导法等等,却不是一般教师所能运用的了。
4.教育管理
    各校都由学生讨论顶定出生活公约,有违反公约而且不服生活小队或学习小组长制裁的,就由教员强制执行。制裁办法,二完小有批评、警告、立正、限期背诵国语、本队开会斗争、全校开会斗争、罚劳动(如洒扫、烧火)、禁假。三完小有批评、个别训导、揭示儆戒、全体斗争、处罚,对低年级重生在鼓励,纠正不遵守纪律的学生,不施打击,利用互相批评、个别训导谈话,更重要的实在点名时、放学时经常进行团体训导,随时随地个别训导。
5.课外活动
    设有拾物招领处,“学习第一”、“生活第一”两种活动奖牌,按周检查。还有奖惩制度。此外,设有讲演竞赛会。
6.模范学生标准及劳动教育
  (1)平时测验成绩在80分以上;
  (2)对同学团结友爱,并能帮助同学学习;
  (3)一学期内缺课不超过5天,并从未违反校规
  (4)能发动新生入学
   生活上,各校逐渐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如一完小学生曾远离学校去淘白泥,二完小学生自己修理校舍,三完小学生自己背炭。
  7.经费开支,由政府解决,计:
校别
经费(津贴、菜金、办公费、柴炭、烤火、书籍)
粮食
教员
自费生
公费生
一完小
1090.6元
165公斤
6.8元
0.875公斤
6.8元
15公斤
二完小
1124.2元
157.5公斤
6.9元
0.78125公斤
6.9元
15公斤
三完小
1083.8元
225公斤
7.5元
1.15625公斤
7.5元
15公斤
    政府有困难,1942年4月还没领一、二月份的经费。
8.三校的进步表现
   (1)领导上比较充分,教员配备适当;
   (2)入学儿童增加,学习情绪提高;
   (3)教学内容教丰富,教育管理方法上有新创造。
9.缺点还不少,表现在:
   (1)民主集中制的领导方法运用还不熟练,校风上还有极端民主现象;
   (2)教员不经常学习,教育理念、 教学方法上的学习非常不够;
   (3)高年级教学内容紊乱,编排不科学,高、低年级授课时间都过重;
   (4)管理方法仍欠妥当,集体有组织的学习活动少,对低年级与高年级一样要求;
   (5)教学设备不足,社会教育工作没有抓紧时间去做。
    以上这些缺点的解决,关键在于提高教员的质量和加强教员的教学与管理上的学习⑥
    神府在1942年召开的小学教员联席会议上,检查到过去教育内容脱离实际、教法死板、强迫儿童入学等缺点,于是决定:动员学生以政治说服为主;增添课外活动。还决定调查校产及教育基金,以解决经费的不足⑦
1943年精兵简政以后,内地区10个县的统计:小学减少26%,完小减少20%,教员减少25%;全年可省经费29万元,粮食7500公斤。教员质量,兴、岢等6各县统计,中学程度以上者增加46%,高小程度及以下者减少27%⑧经过精简整顿,教员质量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有所提高。
    然而整个国民教育工作亟待加强领导,所以行署颁布了《西北中小学暂行办法》,令各县划分学区,每一中心学区设中心小学一所,在县府直接领导下,负责辅导学区内的小学教育与社会教育。区、村政府与学董会,以保证学校物质供给,协助动员学生入学为主要责任。这样明确分工,密切联系,使学校能配合区、村政府工作,进行宣传教育。中心小学的教员,选择品学兼优的担任。关于1943年的工作,行署民教处决定在根据地内,以提高小学教育与开展社会教育运动为今年的主要工作。首先,继续提高小学教员质量,集训现有的教员与吸收新教员之外,进行教员成绩的严格检查;其次,加强县府对小学校的督导,解决教材困难,以及建立中心小学和村学学董制并使小学校逐渐推行小先生制以开展社会教育,尤其是识字教育;群众政治教育也由完小及中心小学配合对敌斗争、春耕、村选等中心工作来进行。这些措施都积极推动了小学教育的提高和社会教育的普及⑨在三年多实践中,小学教育工作摸索到了关健的环节教育方针确定之后,那就是教员、教材、经费以及在使用中提高教师质量的领导方法,要起决定性的作用。    
    ①前引《抗战日报》1942年11月2日第三版。
    ②同上,1942年3月17日第三版。
    ③同上,1942年11月28日第二版。
    ④同上,1943年4月20日第二版。
    ⑤前引《国民教育概况》甲项之(一)。
    ⑥莫川著《巡视河曲完小教育工作报告》,晋西北行政公署编印《工作通讯》1942年4月15日出版,第二卷第五期,20页。
    ⑦前引《抗战日报》1942年11月21日第二版。
    ⑧武新宇在晋西北第二届行政委员会议上的报告《晋西北半年来的政权工作》,《抗战日报》1943年7月10日第七版。
    ⑨前引《抗战日报》1943年2月11日第二版。
 
资料来源:《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教育简史》 刘淑珍 著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ISBN7-5408-3430-7/G.3235
本站编辑 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