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窑泥坯”到军博(05月28日)
- 晋绥情怀和“智慧乡村”(05月23日)
- 2018年基金会工作回顾(二)(05月14日)
- 2018年基金会工作回顾(一)(05月09日)
- 贺大姐和红军后代到卢氏(05月08日)
- 军刀的故事(05月06日)
- 一位海军将军的期盼……(04月23日)
- 祭奠归来随想!(04月18日)
- 祭父亲(04月16日)
- 祭扫先烈有感(04月15日)
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教育简史第三章第九节
发布日期:2017-07-16 17:23 来源: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教育简史 作者:刘淑珍
第三章 新政权成立后的小学教育与学前教育
第九节 小学教育的典型--临县的教育
临县是晋西北的一个大县份,在战争频繁的年代,群众劳武结合,生产情绪好又比其他地区较为安定,是晋西北最为完整的县份。因此,在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临县竟为根据地负担了大部分的人力、物力。在临县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人材中,从学校教育中培养出来的,占很大的比重。
新政权成立后,临县第一任教育科长(精简时,民政、教育合科)是贺耀庭,后来是任铭三继任,他一直担任到1944年,由刘舒昌继任。1940年秋,因敌人割据,并且临县县境广大,就设了南五区办事处;10月,南五区正式改为临南县了,党的领导人是以临南抗日武装自卫队总队总政委为公开身份的高闻天,县长是李士彬,教育科长是黄侃,后来是王力波、刘廉青相继接任。他们都是抗战前太原一师的毕业生,文化程度高,能力强,工作上很得力。科长之下设有干事,总共不过二三人,很是精干。科长除日常一般的经费、人事等工作之外,主要是负责巡视各校,发现问题,就地解决或回县集中解决。
新政权成立以后,临县教育科接管了民族革命小学,又召集了全县新旧小学教员约400人,集训了半个多月,县领导班重排这次集训,杨万选、李士彬、薛子达等领导都来讲课,讲了抗日战争的形势、我党的三坚持三反对政策,还讲了“儿童是未来的主人翁”等问题。集训中,对小学教员进行了一定的选择,会后分赴各地,恢复和开展了小学教育工作。
因敌人骚扰,县委决定在离城五六十里的王家坪筹办完小,由贺耀庭和张一之负责,编制是校长贺耀庭之下设教务主任、生活指导主任和总务主任。中间曾因战争一度迁移,这所完小一直工作到1944年。自1944年春,环境逐渐稳定,到秋天,王家坪完小分为两校:一校设在临县城内,为第一完小,校长李树藩,他调离工作后,由教导主任白云接任校长;另一校迁到梁家会,为第二完小,校长刘舒昌,他调离工作后,由薛子达接任校长。临南完小设在石佛山,不久迁到丛罗峪,校长刘廉青。这些完小的初小是四年制,学生来自当地,多是小复式教学;高小二年制,都能分班上课,学生来自全县,远的离家百里以外,绝大多数住校。完小的编制很紧,教职工与教学班数是二与一之比。至于村中的中小型学校都是初小,学生少的十多人,多的三四十人。所以有的一校一教员,大复式教学教员多的不过2人,仍是复式教学。小村仍难成立学校。
校内具体情况,以第一完小为例可以说明。第一完小用着文庙的部分房屋,经敌人破坏,没有整齐的校舍,校长、教导主任率领十几岁的娃娃们,自己拾砖头、背石头,修整了一些房子,这才有了可以上课、居住的处所。学科有政治、语文、算术(包括珠算)、唱歌、图画、游戏等课。政治课由校长(都是党员)和教导主任(是党员的)担任,每周一次,讲时事,高小学生集中起来上大课,其他课程由教员分担。学生全部免学杂费初小课本由政府发给,高小课本学生自费。学生大部分在校住宿,离家近的回家吃饭,离家远的自家中带粮来校入灶。寒苦学生有公费、半公费待遇。还有勤工俭学办法,例如给人家背砖,能得点微薄的报酬,帮人做点工或下乡演戏宣传时,老乡都给饭吃;纺线、打帘子,从事这些手工业生产,也可以补助学生的学习花费。学校经费出于县府的地方款项目下,包括教员的待遇,很少一些办公费,用于煤炭、灯油、纸张笔墨等。教室里从不点灯,学生宿舍里八九个人一盏油灯。桌凳都是修旧利废,很少新的,或者用砖、泥搭成个座子,架上板子当课桌。
自新政权成立后,日寇集中力量对我根据地“扫荡”。一有敌人出动的消息,完小一部分学生回家,随家庭行动一部分学生随学校转移,师生都习以为常。这种完小是个战时学校也是个游击学校。但是不管经费多困难,敌人多么残酷地进行烧杀,群众要求子弟学文化,社会需要有文化的干部,所以学校坚持办下来了。教员、干部从不问待遇多少、职位高低,可上可下,大家齐心为革命学生不问是初小还是高小,只要是工作需要,就被抽调出去参加了革命工作。例如冬季征收公粮,按产量、按比例征收,要计算人均多少收入以下免征,多少为一份,每家各征多少,手续很繁,需要很多人算账。学生学习好的参加算一冬的粮账,有的就工作去了。学生十二三岁人学的,到十五六岁时,等不到毕业,有的就被抽调出去了。所以,完小不仅仅是教育一般公民的机构,也是与中学一样,直接担负起一部分培养干部的任务。一直到解放战争时期,都是这样的。领导与群众对教育工作的关怀非常重要。八区武工队在县上开会,当时县上有小教训练班,于是武工队的人员如冯跃江就参加了小教训练班学习。这说明了当时对小学教育的重视。
小学的校长与教员法定参加村公所文教委员会的工作或任领导人,妇救、青救、农会等群众组织,他们都参加,还有教协组织。一个好的初等教育工作者的政治地位与社会地位是很高的。中心小学不但在业务上主持各校的互检互査,领导了各校的教学,并且领导了一片的社会活动。如送新兵、开庆祝会、联欢会,办冬学等等。
这时期小学教员的模范人物辈出,车赶村的马玉图是最为突出的模范。①
: 注
①前引张民植等十四位老同志提供的回忆录。
资料来源:《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教育简史》 刘淑珍 著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ISBN7-5408-3430-7/G.3235
本站编辑 林子
主办: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晋ICP备15001143号-1
Copyright Shanxi Jinsui Culture Education &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办公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广安路9号院国投财富广场4号楼313/314 邮编:100073 电话:010-63395639/63395661 邮箱:sxjs9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