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教育简史第五章第三节(1)

发布日期:2017-07-23 18:28    来源: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教育简史    作者:刘淑珍
 第五章 中等学校与学生(一)
第三节 晋西北抗战学院(1)
一、建立过程、教育目的、组织机构
    19401月,蒋阎第一次反共高潮被打退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结束了两种政权、两种军队并存的不利局面,单一化为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边抗战边建设,更便于培养干部、教育人民。晋西区党委转移至新政权首府兴县,在林枫书记的主持下,立即建立起正规的党校,以培养党的高级干部,提高其政治思想水平、政策水平、领导水平和工作能力。同时,还需要培养党外的高级干部和中层以及基层的各级党员与非党员干部,培养未来的干部,使他们树立起坚定的革命人生观、群众观和劳动观,再委以重任。这一任务就交由抗战学院来担任,抗战学院就成为党校以外培养地方行政、民运、教育、财贸等广大干部以及领导同志的党员家属的最高学府了。
    1940年4月,有原民族革命大学的大批领导干部由晋西南直接撤退到或由延安转来晋西北。林枫书记亲自找到杜若牧、石锋、贾公铎、叶笃诚(方石)等同志谈话①委以在军政干部学校行政队的基础上筹建抗战学院的任务。当时,晋西区党委驻兴县北坡村,行署设在蔡家崖,一二零师师部驻李家湾,军政干部学校设在兴县城内。抗战学院始终由行署直接领导,抗院党总支直属区党委机关党委(书记彭华,干部有臧剑秋、梁洪等)②所以校址就设在兴县五龙堂。经过短期筹备,选教员,号房子,修炉灶,5月,抗战学院的机构就建立起来了。 
     其组织机构如下:   
    院  长   行署主任续范亭兼任,在开学典礼上讲了话。  
    副院长   行署副主任牛荫冠兼任。 
    教育长   杜若牧,实际全面负责人。   
    教务处   处长杨林,设教育干事若干人分在各队,有黄文若、张佩松、王志贞,以及后来的文娱干事厉呐。 
    总务处   处长贾公铎,供给股长黄仲英,附设保健医生高某。
    政治处   处长石铎,在院部负责组织工作,因党组织不公开,以政治处为名。全院设党总支,管理党的工作和师生的政治思想工作,第二任党总支书记王洪洲(王三吾),第二任史峰(女),是抗院与师范交替的时候,以后是张仲林。各队设支部,支部书记和组织干事,任总支委员。党组织有个特点,教育长杜若牧不参加党总支工作③党组织的任务是保证学习任务的完成,保证战时的活动,不使学校受损失,发展党组织。吸收党员的标准,首先是革命坚定、抗战坚定,勇敢,吃苦也是必备的。如民运队学员50多人,入学时党员很少,到毕业时约有半数人入了党。党员离校时作组织鉴定,对于个别党员也不免有片面性。③
    教官(即教员)叶笃诚(方石)和刘晋卿(叶林)教社会科学概论(包括社会发展史、唯物辩证法等基础理论),杜心源和沈何也教中国近代革命史,石峰教新民主主义论,崔颖(朝鲜族)教日语和日寇侵华史。
    在抗日战争的艰苦环境中,抗战学院和一般的中学一样,没有固定的校舍,分住民房。初起住在兴县城内,房屋比较好,院部住在西关郭家沟附近的康志周院内,院部其他干部、教官、女同志分住在旧县府书记员贺志仁院、王怀远家院、白映南(地主)院和王守诚(小商)院内。各队分散居住。1940年冬,日寇扫荡实行“三光政策”,将兴县城内的房屋大部烧毁,抗院移往高家村,在劫后的废墟里重建校舍,师生员工一齐动手,在劫后的废窑洞上安装了简易的门窗居住④
注:
       ①叶林口述(刘晋卿,中国社会科学院,已离休)《回忆晋西北抗战学院教学工作点滴》,1984年7月访谈资料,刘淑珍整理,未经叶林审阅。
      ②董晓征(山西省工业大学党委委员)著《晋西北抗战学院的诞生》,《吕梁地区党史研究》1987年第一期。 
      ③于峰(钟永林,内蒙古区党委统战部长,已离休)《关于抗战学院的片断回忆--政治思想工作》,1986年10月于包头访谈资料,刘淑珍整理,于峰审阅。   
      ④王怀远著《晋西北抗战学院漫忆》手稿,4、5、8、12页。
 
    资料来源:《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教育简史》 刘淑珍 著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ISBN7-5408-3430-7/G.3235
    本站编辑: 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