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教育简史第五章第三节(4)

发布日期:2017-07-25 22:57    来源:晋西北根据地教育简史    作者:刘淑珍
第五章 中等学校与学生(一)
第三节 晋西北抗战学院(4)
四、社会工作和反扫荡斗争
    抗战学院的社会工作没有一般中小学那么多,主要参与军政民的文教活动。平日住在哪里,就义不容辞地对群众宣传党的政策方针,帮助群众劳动。1940年8月,百团大战胜利,师生上街宣传,贴标语,与群众同唱《百团大战胜利歌》。9月,行政一队结业前,参加了行署组织的四大动员工作验收检査团,到临县实习①1941年5月行署第二次教育会议开会期间,抗院与文联(1940年4月成立)、青联、《抗战日报》社一同招待与会代表②
     1941年8月,抗院学生会与抗大七分校、晋西民运干部学校、晋西青年抗日干部学校的学生会,联合向晋西北各校学生会发出号召建立晋西学联,以便集中力量加强领导,进一步开展根据地的学生运动,在日益开展的文化教育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各校选派了代表,于国际青年节,赴晋西青联建立晋西学联筹委会,到会的有抗大七分校、民干校、青干校、一中、保德一、二完小、兴县一、二完小和抗战学院9个单位的代表,选出筹委5人,抗院是其中的骨干,决定动员未成立学生会的学校建立学生会,并拟于“一二·九”纪念日召开学生代表大会,正式产生晋西学联③由于抗院学员在校学习的时间短,流动性大,加以敌寇三光扫荡之后,抗日根据地内满目疮痍,抗院师生在兴县吃粮成为不可能,粮食供应调拨到临县,正在这时,抗院改为师范学校,筹建学联的工作就放下了④
    在诸多社会工作中,反扫荡斗争既是抗院的一项特殊的教学工作,又是一种社会工作。在1940年一年中,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经历了敌寇的四次大“扫荡”。初起的两次,抗院师生在兴县活动。1940年秋,抗院随行署后方机关过河西的那一次,每人背5公斤以上麦子,从黑峪口过黄河,走了20公里到达一个村子,院部没有搞到吃的。有的班有老乡给了一小盆谷面,一小盆酸菜,煮成汤分吃了。第二天又走了5公里路才到达宿营地神府县确塔村。有的班又有老乡给酸菜,一人吃一筷子也很高兴。后来院部找到了谷子,分配给各班组,要求连皮磨成面。大家劲来了,轮流推磨,可是推不到两圈就晕倒了。张焕任班长的那个班想了个办法,大家围着磨盘坐成一圈,头一个人推一圈,第二个人接着推,面磨成了。伙房给蒸成将军帽窝窝头,每人分得200克,几口就吃下肚了。4天,谷子吃完了,领导才下令开始吃背来的麦子,吃汤面,每人分3勺多。这是“九一八”前后的事⑤在确塔村住了将近一个月,学习之外,搞群众工作,宣传党的政策,帮群众收秋。后来因为河东粮食供应不上,抗院又返回兴县⑥
    冬初,敌寇又开始“扫荡”,抗院遵行署令,师生有计划地转移到平川地区敌后反扫荡。抗院与军区教导队、军区训政队3个单位组成战地动员工作队,分赴三分区和八分区敌人后方开展战地动员工作,计划主要任务是深入敌人据点附近的敌占区和敌我争夺区,发动部里的群众组织游击小组、侦察小组,侦察敌情,破坏敌人的交通,打麻雀战,并动员群众开办冬学教育,动员公粮公草,做军鞋,支援根据地的反扫荡战争。抗院先把年幼体弱的师生送到河西去(在河西设有留守处),全校余下约百十人,组成一个敌后反扫荡工作队,领队的教务主任杨林、指导员董晓征、副队长李克、班长张焕协助工作。部队派来的刘正帮着一支手枪,杨林带有一支八音小手枪,工作队只有这两件武器。
    12月有了敌情的那一天,半夜起床,吃了改善生活的案子糕,自兴县出发,日夜兼程向黑碴山方向走,后来是晓宿夜行避开敌人的火力。虽有三五八旅、独立大队和游击队的掩护,抗院师生不免多爬许多山,多绕了许多沟,迂回在几个县交界的大山之间,走了20多天。群众都空室清野走了,房子被敌人烧了,没有宿营地,主要是在山上冰天雪地中露宿。吃的是从学校带出的一点黑豆和糠炒面,吃完了,就是能找到什么就吃什么,大都是粮颗颗。有时找不到吃的就喝山沟里的溪水,又饿又累。但是大家精神饱满,无一人有怨言。这就显示出抗战学院对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与形势教育、学习抗大精神、以八路军为榜样的良好效果
    每到一地宿营,李克就先找水找柴,煮了开水给大家喝,然后叫大家用热水洗脚。把累得睡着了的也唤起来洗脚,以保证行军。他想的是,抗战已经三年半了,在去敌后反扫荡的路上,决不能让党培养的有生力量出了问题,自己是共产党员,处处要起模范带头作用。有一次到了一个小庄子上,老乡都走了。半夜停下来准备过敌人的封锁线,张焕几个人在老乡的草屋里待命。他睡在柴草上,用手往草下一摸,发现下面是莜麦,喜出望外。他饿怕了,但又怕违犯群众纪律,就用装茶杯的小布袋,偷偷装了一小布袋。过封锁线时,要天不明便急行军跑步过去,张焕还是把莜麦倒掉了。女学员跑不快,男同学前面拉着她们的皮带,后面推着背跑。终于安全通过了敌据点所在地。天明了,彼此一看,个个满身冰雪,女同学头发上吊着串串“珍珠”,大家不禁失笑。可是突然发现,地方离敌人据点太近,还在炮火的射程内,于是立即集合向静乐方向再走。找到三五八旅旅部所在地,休整了两天。在这里,抗院工作队分为两路:一路去娄烦,一路过三道川去文水、交城。
    前一路由董晓征、张焕带队。在路上驮马死了,吃了马肉、莜面,改善了一次生活。在敌后阳曲西庄一带,师生参加了征兵工作。我军十八团在西庄被敌包围,突围中,团长,政委都牺牲了。敌人走后,师生参与清理战场工作,捕获了在村中抢劫衣物的汉奸一人,送交了当地政府。又参加了娄烦采峪镇战斗,敌败退后,又作后勤打扫战场,掩埋死者,帮助恢复生产,善后救济。又分成小组工作,张焕与张振华一组。19411月,师生汇集到娄烦过春节,群众给师生送猪羊软米白面慰问。战后娄烦一带,很多群众患伤寒病,张焕也被传染,先送回了兴县。正月初几,抗院师生改编为行署慰问团,分别到各重灾区慰问和救济。师生二三十人又通过敌人的重重封锁,到了岢岚边境和岚县北面的河口一带慰问。到1941年三四月间,这支工作队回到兴县。
    去八分区的一路向东南下到文水、交城敌后,由杨林带队,王迦逊、李克、丁一分任正副队长,学员四五十人。走了几天,又分为小队,在敌后向群众宣传。李克和文水籍的学员分到五区的武良、下曲,配合当地干部作了一些工作,区长赵堂仁、干部李忠谦、武喜英、李敏等很支持他们。李象耕掉了队,在敌占区几个村子里,依靠村公所和群众保护了他,在群众家过了春节,他深深体验到群众的鱼水之情,深深领会到只有党和人民才是他最亲爱的母亲
    19412月,敌人冬季“扫荡”结束,抗院师生准备回校,但是分散的小队一时集合不起来,李克自告奋勇又从交城山上下到平川去寻找,在文水找到武裕民小组,李象耕自己找到了山上,也有个别的学员没有找到也没有自己回来。师生回校时,还引回了一个新学员,小学教师向鲁(薛贵明)
    通过这次反扫荡斗争,学员们懂得了党培养干部的必要。无论何等艰难险阻、饥寒劳痛,都消磨不了这批干部为抗日建国而学习的渴望,党把干部放在实践中去摔打磨炼,经过严峻的考验。正是敌人的侵略战火,炼就了我们干部的钢骨铁筋和坚强的革命意志,抗战学院无愧是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最高学府。
    这次反扫荡运动中,抗院送到河西神府留守处的,计有院部工作人员、部分教官、新文字队和师范队未返兴县的七八名学员,住在马家洼。对岸,我们的河防部队和一二零师特务团对敌的战斗很激烈。杨林主任对师生讲了行军知识,特别强调要保护好脚。这部分师生在河西过的春节,吃了油炸糕和高粱面饺子。照例开展文娱活动,杜若牧校长、杨林主任亲自打鼓敲锣,领导学员排练节目扭秧歌。杜若牧校长看着简谱打鼓,引起学生的好奇。杨林主任唱了苏联歌曲《青年突击队员之歌》。师范队的女生梁杰、秦英、李牧之舞蹈,年幼的杨广文口琴伴奏。依靠有黄河天险和英勇的部队保卫,师生沉浸在战火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之中。
    各队回校结业分配工作,学院出了《毕业特刊》油印小报,董晓征写的《教育队的人物》,介绍了反扫荡斗争中李象耕寻找队伍的事迹。学员们经过反扫荡斗争的洗礼,生龙活虎,信心百倍地分赴各自的工作岗位去了。 
注:
   ①前引王怀远《漫忆》,12页。
   ②前引《抗战日报》1941年3月26日第三版。
   ③④上引报1941年9月14日第三版。
   ⑤⑥⑩⑪张焕著《师生反扫荡的一些回忆》。
   ⑦前引行署编《行政导报》第二卷第六期教育处《关于战时各级学校工作的指示信》。
   ⑧⑫前引孙穆《抗战学院》手稿。
   ⑨前引李可谈《一些回忆》。
   ⑬李象耕著《到敌后去漫记》手稿,1987年3月9日写于成都。
   ⑭前引斯尔谈《一些回忆》。
 
      资料来源:《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教育简史》 刘淑珍 著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ISBN7-5408-3430-7/G.3235
     本站编辑: 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