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教育简史第五章第三节(6)

发布日期:2017-07-27 17:08    来源:晋西北根据地教育简史    作者:刘淑珍
第五章 中等学校与学生(一)
第三节 晋西北抗战学院(6)
 六、本节小结
    抗战学院是在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新政权建立伊始,在军政干部学校的基础上筹建起来的。自19405月建校,到19419月改编,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培训了行政、教育、民运、新文字等队的干部,从县长到文盲,不下500人。文化队另外发展成为剧社,还不在其数。按照党的方针,以政治课为主,文化课与业务课,劳动与社会工作并举。每期的课堂教学时间,集中起来不过两个多月。就在这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在理论上,《社会科学概论》、《中国近代革命史》、《教育概论》等课,几十年后,学员不忘,有的笔记成为他们后来工作中教育别人的蓝本,日常的劳动背粮、背炭、磨面、担水、帮厨、开荒、种菜等等,加上平日的军事训练,学员们锻炼成坚强的体魄和军事化的作风。更通过反扫荡运动、群众工作、参战工作,在实践中教育学员建立起抗战必胜的信心和一生为人民服务的觉悟。综合理论、生活、实践这三个方面,使学员树立了坚定的革命人生观,提高了马列主义理论水平、政策水平、政治思想水平。每个学员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不懂到懂得较多,增强斗志,克服困难的办法千方百计。培养出这样一批于部,是抗战学院的最大收获。
通过抗战学院的历史,可以看到:
    ()在抗日战火里,我们党对于干部教育是非常重视的,采取专门的离职培训,经过教育提高,再委以重任。
    ()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也不忘抓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教育。
    ()更重视实践教育,把干部放在实际工作中去摔打磨炼,经过这种实践教育的干部,一般都能经受得住严峻的艰苦环境的考验。
    ()现在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贯彻邓小平理论,干部教育在总的办学指导思想方面,还有必要借鉴战时干部教育的这些优良传统。
不足之处也是有的:
    ()在办学规模上调查研究不够,许多方面和当时当地的实际脱节,如行政队1期学员70人,2期就少得多了,教育队2期学员不足,只好与行政队合并,民运队2期也因缺乏学员来源而另办为文化队。
    ()组织选送,未经考査,学员文化程度不齐,从高中到文盲,课程难于讲授,不能充分达到最高学府的要求。最后不得不办文化班(新文字队)以扫盲。
     这些都是有益的教训。
    资料来源:《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教育简史》 刘淑珍 著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ISBN7-5408-3430-7/G.3235
    本站编辑: 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