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教育简史第五章第四节(3)

发布日期:2017-08-03 21:19    来源:晋西北根据地教育简史    作者:刘淑珍
 第五章 中等学校与学生(一)
第四节 晋西北师范学校(3)
三、学制、课程设施、教学与学生
    师范学校最初只有学生四五十人,编为一个班,后来逐渐扩充到数百人,编为师范班与干部班,一律供给制。正规编制,正规上课,并建立了正规工作制度,提高了工作效率。课程设施总的精神是政治课、业务课与文化课并重。学制一年到三年。
    师范班学制三年。学生年龄较小,十五六岁到20岁,大多数是高小毕业生,一部分小学教员,改变了过去程度高低悬殊的杂乱现象。1942年7月,趁放暑假两周的时机,按年龄和文化程度,整编为4个师范班,第四班为文化班(后来划一),开设培养小学师资与教育行政干部所必需的基本课程主课为政治(后改称公民)、国文、历史、数学(算术、珠算、代数)、自然科学概论(卫生、博物、理化)及教育(教育概论、小学行政)等6门,辅课为地理、新文字、军事常识、工艺、音乐等①。
    后来由雁北撤退下来的一批干部,和精简时各干校和中学合并来的学生,文化程度较低,多数是小学程度,甚至未上过学,年龄较大,25岁以下,又编为4个干部班,干四班是预备班,学制一年。课程有政治课、业务课和文化课,开设政治(公民,包括中国问题、根据地政策、整风文件)、军事常识,业务课(包括工作技术、公文等),文化课有国文、中国近代革命史、地理、算术、自然、音乐②
    这些课程之外,还请人讲民兵工作、青年工作等专题。师范班每星期六下午在小操场由校长或教导主任讲一周来的思想动向,应注意的问题等。在许多情况下都讲国际国内的战争形势③全校以学习为主,其他干扰不多,每日上课5课时,自习4课时,有条不紊④
    教材由各任课教师自行编写,参考陕甘宁和其他解放区的教材,内容上力求新颖实用,由浅入深,由近及远,使学生得以“从容前进”,树立了抗战建国的革命思想,学到了应有的文化。国文课除教学写作技术外,第一学期偏重选读民族气节方面的文章,第二学期则偏重选读民主大众、科学思想方面的文章,这样,国文课就真正成为教育学生学习祖国语言和启发学生进步思想的课程了⑤这种寓思想教育于文化教育之中的教育方法,来源于以行署教育处处长杜心源为骨干,20世纪30年代与国民党反动派、阎锡山统治进行革命斗争时代的先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经过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党政领导林枫、武新宇、杜心源等同志的大力推进发扬而形成的革命教育的优良传统。
    算术取材尽量抛弃旧的烦琐的习题和公式,而向实际的方向努力,联系中日力量对比,征收救国公粮,加强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博物课少讲或不讲与晋西北人民生活毫不相干的自然界,而多讲些小米、黑豆、莜麦、山药蛋等的生产知识和家畜饲养。教师自己采集植物标本,制作教学仪器。在社会政治教育方面,除了时事课外,还有一门公民课,专讲革命教育工作者的修养、待人接物,以及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地理课以中国地理为主,结合抗日时事,扩大了学员的视野。1942年还开始讲根据地的土地政策,以配合减租减息运动。各科的讲课方式,是先向学生作调查,了解他们的需要和接受程度,而后确定课程的内容和标准,因而学生极感兴趣,收获颇大⑦
    学习上,小组自习同一门课程,以便互相帮助,讨论疑难问题。开讨论会时,各组互派代表,交流意见,学习非常活跃。讨论会、辩论会、座谈会、救亡日、社会服务、文化娱乐,既生动活泼,又井然有序⑧
    师范学校的学生,从抗战学院时期的在职干部改变为高小华业生和农村知识青年,从机关选送改变为自动投考(未考试),学校的影响扩大了,真正有了群众基础。又改变了文化程度悬殊不利于教学的杂乱现象,尤其师范班的学生年龄小,活泼能干,一心向学。但就成分而论,却复杂多了。有在前线被捕后放回来应加审査的,有自敌占区来需加考察的,也有曾犯过错误应加提高的,也有好高骛远看不起学文化课的,还有带有浓厚的个人主义和落后思想的。因此,在学习和生活的指导和管理上曾发生不少困难。教导课分别学生情况,提出教导办法。同时,各班都设有班级任一二人:师一班董晓征、韩向黎,师二班李晋铭、张佩松,师三班刘波,师四班武汝斌。干部班的班级任和干部安排了陈化民、史健(李化之)、寒光、杜秉钦、郝秉兴、李勉、袁瑛和段兴华(王林)等⑨并且班级任兼管学生生活,以便加强学生集体生活的领导和锻炼学生对民主集中制的运用,进一步为了克服政治领导脱离教学,课内教学与课外指导脱节,师范的全体班师也同各中学一样,采取了教导合一的办法。
    学生民主选举正副班长和学生会成员,学生会派代表参加学校的会议。班长和团支书都是班级任的得力助手。
    1942年2月,师范学校放寒假1个月,多数学生约100多人回家或回原处过年,少数家在敌占区或无家可归的,留校实习工作。7月放暑假两周,趁时机整编为师范4个班学生200多人⑩
    师范学校实行免费教育,校内民主自由,学生有参政的权利,领导和教师时时处处关怀亲近学生,讲课是启发式,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并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凡此种种,都教育学生深刻认识到新旧教育的不同,激发学生抗战建国的思想情绪,亲近领导和教师,团结同学。
    通过学习整风文件,启示学校计划打破课堂教学的圈子,要和整个晋西北人民的实际生活和需要融成一片,利用一切可能对根据地社会,首先是国民教育方面,作系统的调査研究,把师范学校办成根据地人民迫切需要的锻冶国民师资和教育行政干部的熔炉⑪
    师范学校的学生仍然有时入时出的流动,但变动不大。还没有一届学生毕业,整风开始,学校停课了。
注:
    ①《晋西北行政公署关于晋西北中等教育的决定》,晋西北行政公署命令,1943年10月10日,民教字第四十七号,及杜心源《三年来的中等教育工作》(油印本)。及前引韩向黎谈《回忆》。
    ②⑥⑨前引段兴华谈《回忆》。
    ③前引李支云文(原稿)。
    ④⑤⑦⑧⑪前引剑秋《剪影》。
    ⑩前引《抗战日报》1942年8月1日第二版,10月1日第二版。
 
    资料来源:《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教育简史》 刘淑珍 著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ISBN7-5408-3430-7/G.3235
    本站编辑: 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