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教育简史第五章第五节(2)

发布日期:2017-08-20 22:31    来源: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教育简史    作者:刘淑珍
第五章 中等学校与学生(一)
第五节 晋西北新民主主义教育实验学校(实校)
 二、教育方针、学制、行政组织及人员、教学内容、教法及生产
    新民主主义教育实验学校的教育方针是:“从根据地和群众实际需要出发,与战争、生产、社会相结合,为工农兵群众服务。努力做到学用一致、教学一致,工作与学习一致,亲自动手,参加生产和各种实际工作,向群众学习,积累经验,提高技术,使学校成为工厂、农村、合作社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综合体,以养成学生认识与改造社会之基本能力。”①
    实校的行政组织及人员,编制如下:
    校  长    阎秀峰
    副校长   郑林、卫一清、亚马(开学后率文联干部并入实校)
    秘  书    袁光
    校部下设文印室及交通站
    教务处  处长张帆、干事侯恺,直接管理各队。
    生产科  科长王永和,兼任实验合作社社长,下设采购供给人员,与各队、组直接联系。
    学生540人编为四个队:
    女生队   指导员亚苏,队长新民;
    农业队   指导员牛兆勋,干事吕韵、宋丕显;
    文化队   指导员于迅;
    工艺队   木工泥工组组长杨明轩,副组长李支云;
            铁工组组织张凡平,干事连保成;
            钉鞋组、肥皂组、卷烟组都是师生发挥所长自告奋勇编成的。②
    教学内容暂分为农艺、工艺、合作经济、文化教育4科,并设政治课、文化课。政治课与生产劳作各占课程总量的40%,文化课占20%。③
    学生的修业年限不定,凡能真正学会两种以上的业务知识和技能,并在政治上已养成为群众的精神着,经教务会评定认为合格,学校发给毕业文凭。④
    为便于学校实验,行署特将兴县二区高家村、黑峪口两行政村划为学校的实验区,将行署工具厂与农场作为实校的实验场所,并将兴县二区完小作为实验小学校。⑤
    教学上,根据自觉自动和教学一致的原则,废除课堂教学的灌注式,采用启发式的、实验的、向群众学习的方式,由学生自己研究讨论的方式,并注重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以实验区的和本区的实际材料,经过实验,总结经验,以指导实践,使学生掌握学用一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⑥上半天,基本上学习各队的文化与业务课,理论课主要靠自学,文化课各队自己选择进行。⑦
    教学方法上,农业课讲授农业,同时即让学生直接参加农业生产,以实际的生产过程为教学内容,并聘请劳动英雄温象栓为指导,以边区农场为实验场所。如讲种棉,学生即参加由下种、锄草、打切、收摘到轧棉的全部过程。
    工艺科,课堂上讲了纺织,即使学生直接从事纺织实际工作以学习纺织,并从修理、制造纺织机中进行教学。以变去的工具化学厂为实验场所,以工厂技师为指导,很快地发明了以高粱杆做织布杼,以柳条制穗杆子,改良了织布机接杆,和用灰菜水代肥皂水。⑧在学习“组织起来”时,即先组织学校集体纺织竞赛,在组织驻地妇女纺织小组,并在校内外组织变工互助,使知识技能与民众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结合。
    合作经济科,建立实验合作社,与学校的生产科、供给股组织在一起,合作社主任领导和教学,学生直接参加合作社工作,进行实习,发动大家研究讨论,创造经验。恢复了原有的运输合作社,调整了牲口,正副社长以身作则,积极实干,推动大家,改善了运输员的伙食,补充修理了设备。组长白朴厚起了推动作用。又提前分了红,在整风教育的思想基础上,运输员的情绪好转,积极性提高。10月底,准备竞选劳动英雄,开展了竞赛。这种新的尝试,公私兼顾,各得其所。⑨
    文化教育科,讲小学行政与教学,在实验小学进行试教。讲文艺政策时,学生学习文件,集体创作、演出前,学习民众语言、姿态,演出后搜集群众的反映和演员的意见,再回到文件学习的讨论研究,修改剧本,经过这一整套实践考验,达到掌握文艺改革的精神实质。并帮助群众成立了“老百姓剧团”,过节时,演出了自编的“儿童变工”、“刘成义转变”。为了感谢群众对教学实验的帮助,学校赠给老百姓剧团毛主席和林枫的巨幅画像作为礼物,并赠送了3个剧本。⑩
    这样,从教学内容上和教学方法上都体现了“教学一致”和“教导合一”,求得“学用一致”的精神。
    下半天,各队生产。生产任务由学校交由合作社按照生产内容来确定,折合小米计算。如泥木工组的任务是按人头分配,每人每年负担小米1石6斗,完成这一任务,以倒三七分红,集体与个人都得到实惠。⑪
    不论生产所用的原料还是成品,以及生产工具等,都通过合作社调配采购、记帐结算,各组队之间不发生横的关系。如对某组某队提出要求,也要通过合作社统一办理。当生产任务完成以后,所交成品,合作社与队组之间即以倒三七计算,少部分归社,大部分归个人。除了这些分红形式之外,还普遍搞变工。
    各队及教师们(民主人士除外),依年龄体力条件定生产任务。如纺织、定小米8斗的任务,完成以后也倒三七分红。不论领花,还是交产品,结算账目,都经由合作社办理。防线(包括捻线)织布的任务很大,特别是纺织,几乎全校动员。
    通过各种形式的合作社(如伙食合作社、运输合作社⑫),这些经济组织枢纽,把全校师生通统组织起来了,真正达到了毛主席号召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目的了。
    1944年,实校种地近1000垧,春耕时,在3个地方一面学习,一面种地。其他手工业、副业、饲养业也都为完成任务而突飞猛进。1945年,实校岢岚开荒队实行包工制,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⑬
注:
    ①③④⑤⑥前引《抗战日报》1944年5月18日第一版。
    ②⑦⑪前引李支云《回忆》(原稿)。
    ⑧前引《抗战日报》1944年8月26日第四版。
    ⑨袁光著《介绍一个学校的运输合作社》,《抗战日报》1945年3月5日第四版。
    ⑩前引《抗战日报》1944年10月23日第二版。
    ⑫袁光、胡伟著《用合作社形式管理伙食》,《抗战日报》1945年6月9日。
    ⑬上引报1945年5月15日第二版。
 
    资料来源:《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教育简史》 刘淑珍 著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ISBN7-5408-3430-7/G.3235
   本站编辑: 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