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教育简史第六章第一节(4)

发布日期:2017-09-02 18:18    来源:晋西北根据地教育简史    作者:刘淑珍
第六章 中等学校与学生(二)
第一节 八分区永田中学、晋西北第二中学 
 四、永田中学的发展
    经过了草创阶段,永中的办学思想更为明确:在战斗中把学校办好。晋西北党委会组织部长王达成谈到:永中除继续培养在职青年干部外,还要从敌占区争夺大量知识青年来根据地。对于那些年龄尚小暂时不能工作的青年学生,除了对他们进行必要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外,还必须向他们进行文化科学的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程度,增加知识和才智,培养成为建设新中国所需要的人材,这正是北方局①晋西区党委②贯彻执行党中央教育政策③的精神所在,也是晋西北行署第二次行政会议所具体部署的三大工作任务之一④。永田中学正是为实现党的这个重要政治任务而工作的,要达到这一远大目标,不能只看眼前。八地委、专署领导同志王达成的意见,责成永田中学领导放手创造办学经验。康世恩校长主动当永中的后勤,帮助解决物质方面的问题。
   永中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力量加强了。李琪以公开的训导主任的名义任支部书记(不公开),19408月,纪昌由晋西北党校调来任教导主任,共同领导永中。武清华(女,后在晋西南壮烈牺牲)调来任指导员,史占英由工卫旅调来任军事教官,尹林由地委调来与李莉作政治工作,武福寿任大队长兼总务,还先后由决死二纵队文工团调来王惠(女)、王旺教音乐,武齐、王醒民留校任刻印员。领导与教学力量加强了,即开始招收新生。
   新生大部分是由清、太、徐、文、交、汾等县平川地区动员来的青年学生,高小肄业的最多。现在能查清名字的有:杜钰、宋子祥、王晋(女)、武静(女)、常杰(女)、常立(女)、李义(女)等,由文水来的张世昌、潘铁亮、宋乃良、吕雪梅(女)、李映芝(女)、石秀英(女)、宁玉兰(女)等,由汾阳来的陈继颐、雷英、雷雄、陆英、寇东升、毋苟勉、薛铁成(女)、李新民(女)、武英(女)、段子敬(女)、薛桂芬(女)等,由交城来的任静萍(女)。加上预备班留校的同学,约七八十人。自十三四岁到20岁左右,获取健壮,充满朝气。各县都重视动员青年参加抗日,保证了永中学员的来源。在动员女青年参加学习中,妇救会的王恒芳和鲍枫出了大力。尤其是王恒芳,从清太徐来的女学员很多人都说她们是王恒芳动员来的,连她们的名字也是她给改的。永中的壮大和各县同志的重视是分不开的。加上教职工,全校过100人,这是永中的发展时期。
    在第二期开学前,全体同志由王忠义同志率领,参加了“百团大战”的宣传工作。
    永中的校舍也有扩大,大约占20几间房,一房多用,还开辟了一间大房子作为上课、开会之用。冯家庄是一个只有30多户人家的小村子,能腾出这么多的房子,已尽了最大努力,实在太不容易。
    学生编制分为干部培训班和中学班。干部培训班暂定学习半年到一年,年龄在20岁以上,课程是政治常识、中国近代史、语文3门。中学暂定学习3年,年龄在20岁以下,具有高小文化程度。课程除以上3之外,增设数学,共4门课。其他如物理、化学、生物等文化课,因无教员,暂时空着。学生10人左右编为一组,设有组长;两个组编为一个小队,有小队长;全校学生编为一个大队,由武福寿任大队长。这样,就把学生组织成为一个整体,增强了一切活动的战斗力。
    开学那天,地委负责人和康世恩校长亲临讲话。晋西北战斗剧社演出了节目,这个山村像过年一样热闹。
    当时没有比较规范的现成教材,只能由教师自己编写。政治常识课由李琪讲授并编写讲义,中国近代史由纪昌讲授并编写讲义,这两门课的取材,主要是以毛主席撰写的《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这本小册子为蓝本。语文课由吴清华担任,教材主要是由延安出版的文艺杂志和《抗战日报》为社论、评论中选录的一些文章。数学教材也由教员选编。这些教材完全油印发给学生。刻印员武齐、王醒民勤勤恳恳,埋头工作,保证了教学的需要。
   政治常识、中国近代史、语文这3门课程齐头并进,好处很多。有理论、有实际,又有革命文艺思想的熏陶,学生学习起来兴趣浓厚,容易理解革命的道理。通过理解革命的道理。通过这些课程,提高他们热爱祖国、痛恨敌寇的爱国心,教育学生展望美好的未来,在打走日本帝国主义之后,还必须为建设一个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而奋斗,任重而道远;教育学生必须具有坚韧不拔、一心为革命的崇高品质和顽强精神,为了幸福的明天,就要忍受艰苦的今天,克服物质条件的困难,任劳、任苦、又能任怨,不灰心丧气,不说二话,为革命忠贞不贰,毫不动摇,再配合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以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马列主义的武器,经常洗涤政治灰尘,学生思想政治的进步是相当快的。
   学生和全校教职工毫无例外地过着以延安抗大为模式的军事生活、作息定时,生活相当有规律。同时,以抗大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为永中的校训。这一时期的政治思想工作,非常细致深刻,培养出不少同志入了党,壮大了党的队伍。例如武齐入党后,总为党完成党交给的任务而感到光荣,勤恳异常,在反扫荡行军中,还与王醒民设法继续刻印教材。
    文水的教育工作,是在这非常简陋的条件下进行的。面对纯朴向上的青年,在我们民族与世界人类史无前例的反法西斯战争中,讲授我们的政策与展望。每天的讲课声、读书声、唱歌声交相起伏, 不绝于耳。这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岂不正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夏季,经常在露天或树荫下上课,山中的清风徐来,炙热尽消。我国第一个大教育家孔夫子有“杏坛之教”,似乎永中可以与之媲美了。
    在当时,交城山里并不是安静的学习环境,而是一个战斗频繁而极其残酷的战争环境,永田中学时刻要准备转移迁徙过游击生活,这是交城山的战略地位决定了的。永中师生员工只要是有了吃的,是天不怕地不怕的。而生活中最大的困难却偏偏是解决粮食问题。这个粮食问题,不仅是永中一家的问题,而是党政军机关的共同问题。最遗憾的事,是交城山里产粮不多。交城山里地广人稀,除了靠近村庄的沟谷河畔有些耕地而外,山上绝大部分覆盖着树林和荒草。即便开垦一些山地,也经常被野兽糟蹋完了,根本不可能有多大收获。根据地里党政军学人员的吃粮,根本不能完全依靠交城山来解决。
   根据地里人口众多的“公家人”的吃粮问题,主要是靠平川的农村来解决。晋中太原是山西的粮仓,主要盛产麦子、小米和高粱。这个大平原,敌人所能控制的指示少数城镇,广大的农村还是我们的。哪里有我们的地下工作者,哪里的人民就是心向祖国痛恨敌人的,对祖国的抗日根据地尽量支援每当夏秋新粮下来的时候,军民配合,一方面由部队包围敌人的据点,不让敌人出来抢粮;一方面动员广大农民运粮进山,山里的农民和各单位的人员,把粮再运到山岭的深处埋藏起来。这种与敌人争粮的斗争,经常发展成激烈的战斗,付出死亡的代价。粮食来之不易,使用血肉换来的。永中师生员工曾参加过数次保卫粮食的战斗。
    由平川运上来的粮食,主要是麦子和小麦。麦子是上等粮,但是吃起来相当麻烦,必须磨成面才行。而磨成面经常是紧张的,这是因为磨面的单位多,而石磨又少,供应不求。有时由于敌情紧,竟来不及磨面,只粉碎一下就拿来吃,熬成糊糊粥,放点盐。有时连粉碎也来不及,竟把麦子洗一洗焖成干饭来吃,好粮没有得到好吃,是常有的事。这种吃法当然不合理,不好消化,整吃整拉,得不到营养,只能解决一时之饥。
   永中的吃粮经常在紧张之中,问题出在运输上。纪昌几乎成了粮食科长,相当多的时间用来筹划运粮工作,有时带学生出去背粮。永中的粮食主要靠几头骡子和毛驴从三四十里外的村庄往回驮运。三四十里的崎岖山路,每头毛驴的驮量不能超过百斤,每驮运一次,往返需两三天,或者更多一些。必须风雨无阻地往回运,才能保证吃不上饭。在这种情况下,粮食根本不可能有什么储备,但又必须储备一些,主要是靠平时节约用粮。有时还吃被敌人烧焦了的粮食,苦得很。
    交城山里气温较低,盛产莜麦和山药蛋(土豆)。老百姓常说:“交城山里没有好茶饭,莜麦靠牢(莜麦面蒸的窝窝)山药蛋。”永中日常的主要粮食就是这个好茶饭,把好粮麦子、小米细水长流地吃,节约一些。每个人都准备一个可装四五斤粮食的面带,经常保持满袋,不准随便动用。装的粮食主要是小米和莜面或大麦炒面,以备不时之需。
 
    资料来源:《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教育简史》 刘淑珍 著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ISBN7-5408-3430-7/G.3235
   本站编辑: 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