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教育简史第六章第一节(6)

发布日期:2017-09-27 21:08    来源: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教育简史    作者:刘淑珍
第六章 中等学校与学生(二)
第一节 八分区永田中学、晋西北第二中学  
六、与传染病作斗争
    1941年2月,正是上课学习的大好时光。但是没有想到,一种伤寒传染病在各村流行开了。大家认为,是敌人在“扫荡”时撒下了伤寒菌。这个病来势迅猛异常,有如暴风骤雨。各村各户都有病人,党政军各机关也都是病人,部队一排一排的同志躺在山庄的草房里、山洞中。而永中尤为严重,由于师生长期间忍受严寒和饥饿,百分之七八十的干部和学生,包括校领导李琪,都传染上了,热燥难忍,卧床不起,呻吟不止,几乎连照顾病人的人也难分配了,幸而纪昌没有病,支撑着永中的局面,同志们有着自我牺牲的精神,更加团结友爱,有点米汤先给生病的同志喝,有热炕的房子先给生病的同志住。
    学校决定回冯家庄,没有病的人抬着重病号,扶着轻病员行军。还将一些重病员分散到东西葫芦川之间的山沟里请求附近的山庄窝铺的老乡照料一下。例如得病较早的武齐,是由王醒民找来担架送到一个小山沟里的,白天由一位老大爷照料。老大爷从山沟里找来敌人砸破的铁锅片,下面支几块石头,煮些被敌人烧焦的谷子当稀饭给他吃。晚上,老大爷回山庄,病人就在山洞里过夜。老大爷临走时,在山洞口插上几条带刺的灌木枝,以作隐蔽,兼防虎狼。老大爷嘱咐他说:“夜里外面有什么动静,不要爬出来。”其实病人根本爬不动。这样过了几天,说来也奇怪,高烧逐渐减退,神志也清醒一些了。王醒民来了,到附近村子里动员了担架,把武齐转送到冯家庄。
    根据地里的医药本来就缺少,永中更没有医务人员,病人只有用老乡的土方土药,只有用发汗的办法来退烧。有的人不信土方,不肯吃药。在传染病中的高潮中,最令人痛心的是,4个学生和1个教师死去了。这4个学生是康祯、雷英,还有一个徐沟的,姓蒋,一个文水的,姓武,他们都不到20岁。这个教师是大队长军事教官史占英,年仅二十五六岁。这个巨大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他们的早死,震动了全校,引起了极大恐慌。已经病倒的怕死去,尚未病倒的怕病倒,人人自危。这些学生要求回家治病养病,他们大部分是平川的。尚未病的学生也有要求回家的,想离开传染区。
    校领导研究了一番,考虑到:一、学生带着病容由根据地回到平川的家里,给平川群众的影响如何?二、根据地这么苦,他们病好了,是否能再回来?如不回来,永中岂不垮台了?问题很大,必须请示上级批准才行。纪昌同意请示康世恩校长和地委,领导也同意学校的看法,要求尽可能劝阻学生,不回家,尽可能给他们治病。
    当时确实没有医疗条件,所谓尽可能给他们治病,实际上很难落实。还好,经过劝阻,要求回家的呼声缓和了一些。实际上,病了的身体太弱,根本走不了路,回不了家;再加上传染病高潮已经过去,没有扩大发展,没病的没必要躲开传染区。然而条件太差,病人的健康恢复得慢。烧劫后的冯家庄校舍被敌人把房顶、门、窗都全烧光了,只剩下些断墙残壁。少数没有病倒和一些轻病的师生,就在断墙上横七竖八地搭上几条树枝,盖上些野草,这就是学校的宿营地。不消说,这种屋连个房子的模样也没有。
    大约在3月,又传来敌人“扫荡”的消息。这一下,生过病的学生坚决要求回家养病,保证病好后、敌人“扫荡”结束后回校学习。当时,李琪病愈已调到地委机关去了。纪昌反复考虑:
   (一)这些学生的病根本没好,只是轻了一些,劳累多了会再犯,就会有生命危险。
   (二)病学生打游击,行动不能快,不能较长距离转移和艰苦地翻山越岭,这就大大限制了游击活动。最容易遭到敌人的袭击杀伤,如果遭遇,后果不堪设想。
   (三)游击生活,吃饭不能定时,饥一顿,饱一顿,热一顿,冷一顿,有病的学生吃不消。
   (四)这些学生参加革命时间短,锻炼少,带病反扫荡,甚至会影响未病的学生,给反扫荡带来很大苦难。
    综合上述情况,首先应当设法使学生避免可能遭受的灾难。于是纪昌果断地让病学生回家养病,病好后再回校学习。病学生约40人,乘着敌人没有进山的这个空隙,按县份分成小组,派没病的学生任小组长,沿途护送到山边。
    康世恩校长听了汇报后:“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处理得不能算错。永中还剩有30个左右的学生,继续下去吧。”康世恩对八分区教育工作的坚定信心,对永中领导的信任,非常鼓舞人。
    敌人多次的残酷“扫荡”不但没有摧毁永中,而且永中越办越兴旺,但是一场无声的传染病,却使永中大伤元气,景象惨淡,几乎垮台。
    阴历年关,有的同学病的还很重,有的病员还没有集中到冯家庄,永中就在冯家庄度过了旧年,吃了一顿小米饭。春节后,永中的第二期结业了,年龄大的分配到各地工作,年龄小的隐蔽到边山一带。
    传说的“敌人”扫荡并没有出现,交城山里暂时趋于平静。地委、专署、军分区以及其他群众团体,都转移到中西川的会立村。永中的兵员集结起来后,由冯家庄移到上长斜村,到了上长斜村时,每个同志都面黄肌瘦,衣服破烂,鞋子用绳子捆绑着,可是没有一个叫苦和流泪的。
   李莉病得最晚,也很重,高烧10天不退,时而昏迷。纪昌跑到几十里外请来二纵队医疗所的熊大夫,给她打了两针,才挽救了生命,这是李莉终生难忘的一件事。她受纪昌鼓励所写的《永中回忆录》就是献给纪昌的。
   同志们病好后,一个个仍是面黄肌瘦,耳聋发脱。专署送来了米、面、羊肉,让大家补养身体,恢复健康。经过这一场与疾病作斗争的考验,永中更坚强了。传染病夺取了好同志,这比血债,一定要向日寇讨。悲痛之余,同志们重新振作起了精神,决心干到底。
 
    资料来源:《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教育简史》 刘淑珍 著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ISBN7-5408-3430-7/G.3235
    本站编辑: 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