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窑泥坯”到军博(05月28日)
- 晋绥情怀和“智慧乡村”(05月23日)
- 2018年基金会工作回顾(二)(05月14日)
- 2018年基金会工作回顾(一)(05月09日)
- 贺大姐和红军后代到卢氏(05月08日)
- 军刀的故事(05月06日)
- 一位海军将军的期盼……(04月23日)
- 祭奠归来随想!(04月18日)
- 祭父亲(04月16日)
- 祭扫先烈有感(04月15日)
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教育简史第六章第一节(7)
发布日期:2017-09-27 21:14 来源: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教育简史 作者:刘淑珍
第六章 中等学校与学生(二)
第一节 八分区永田中学、晋西北第二中学
七、晋西北第二中学
1941年3月,永中的新校址在上长斜村。村子比冯家庄大些,房子也比较整齐。这时的永中规模小了,学生和教职工总共不到50人。李琪、武福寿、武清华、王忠义、李又生、王旺等已调到别处工作。人数虽然减少了,大家对永中的前途发展,充满信心,干劲旺盛。
突然由地委传来了一个消息,说是为了名副其实,永中不办了,改为训练班。康世恩校长给纪昌看了行署下来的文件,内容是:晋绥边区行政公署把边区的整个教育工作,作了全面的规划。现在的中学,在临县的称为晋绥边区第一中学,在交城的永田中学称为第二中学,在静乐的称为第三中学,在保德的称为第四中学。康世恩校长要纪昌去行署请示教育处长杜心源谈到:敌人“扫荡”指示暂时的现象,教育工作团确实百年大计,它的重要性,随着根据地的发展看得越来越明显了。根据地的建设需要大批干部,而大部分干部是由旧中国来的,数量不够,需要培养大批的抗战干部,而培养新干部的办法,从根本上说,是要多办小学和中学。在我们现有的干部中,还有文盲和半文盲,这就跟不上时代的要求。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要多办正规的,学习时间长一些的中学才行。作为一个干部,只有一定的政治水平是不够的,还需要一定的文化科学水平。杜心源处长还说:“永田中学既然办不起来,教职工已有一定的基础了,再往大里办也就容易了。如果停办了,这些人马散了,再凑起来就困难了,行署准备逐步把现有的教育干部掌握起来,决不轻易放出去。现有中学的行政领导,准备逐步收归行署,由所在的专署代管。”
永田中学算是保住了,纪昌兴冲冲地返回八分区。地委决定,纪昌任副校长的名义领导第二中学。新二中应以新的姿态重整齐鼓,振作精神前进。
这时二中的教职员工,除了副校长纪昌之外,有伊林、李莉负责党的工作和干部、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伊林是永中的第二任支部书记(未公开);袁野、王惠负责教学领导工作,他们都是大学毕业生,文化高,工作能力强;吴子佩负责总务工作,向群负责文书工作,武齐、王醒民负责文印工作,段同志搞图书工作;纪昌、袁野、张培元、王惠等都教课。课程是:政治,包括政治常识和《新民主主义论》,由纪昌担任;中国近代史由袁野担任;语文由纪昌、后由张培元担任;音乐先后由王惠、王平担任,交识谱和著名歌曲;军事课由伊林担任,主要讲游击战略战术和一些军事技术。工作阵容基本稳定下来,教学上系统正规了一些,教材全部油印成册。
又招收了一批新生,回家养病的学生也陆续回来了一批,加上第二期原来未分配工作的,就达六七十人。夏天正式开学,规律化的军事生活又开始了。在河边开辟了一个篮球场、一块菜地。学校又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在上长斜村的半年多,是学校历史的鼎盛时期,政治工作之细,教学效果之好,学习情绪之高,团结友爱、艰苦奋斗精神之发扬,都超过以前各期。学习气氛活跃,为大家喜爱的唱歌,除了救亡歌曲外,还学会了“铁流二万五千里”、“黄河奔流向东方”、“八路军进行曲”、“红缨枪”等。武齐爱好音乐,刻印之余,吹口琴为学生伴奏。
学校不熟悉上长斜村的周围环境,这不利于随时都可能到来的反扫荡游击活动,纪昌和伊林抽时间到村前村后山梁上勘察地形和山间小路。一次,在距村约四五里的南沟岔里,发现了一个小村庄“松树峁”。在村南山梁上一个很隐蔽的山坳里,发现一个小土窑洞,洞口不大,里面却很宽敞,似乎很久没有人来过。两人喜出望外,认为这是一个天造地设打游击的好宿营地。其他同志也认为有了这样的好地方,反扫荡时完全不必向远处转移了,为了防范敌人可能进山的万一情况,全校师生到小土窑洞附近做了一次勘察,如果真的敌人进山了,全校师生都可以从这里转到山南坡后。
大约在八九月间,传来敌人来“扫荡”的消息。与地委、专署联系后,二中又进行了一次独立自主的反扫荡活动。选出身强力壮、行动敏捷的男生十几人组成一组,由伊林率领,住在学校,任务是:在敌人还远的时候,保护学校和收集敌情,及时送到山上。另一部分男生,把油印机、图书杂志等运到小土窑洞里,把储存的粮食埋藏在松树峁附近的树林里。其余的人,大部分是女同志,背上粮袋、书包和炕席,由纪昌带进山,先到“松树峁”停下,在看情况。
这次反扫荡事先准备得充分,人们从容愉快地到了松树峁,在南山岗上放哨,居高临下,上长斜村一带一览无余。学生在林间铺上炕席,按学习小组复习旧课。休息时在林间游戏玩耍,别有风趣。炊事员老红军李海生从中西川里捉了不少鳖,改善了生活。
这次反扫荡时间不到一个月,二中仍然回到了上长斜村,可谓是“咏而归”了。
1941年11月,李莉调到交城县委工作。
12月间,敌人又开始“扫荡”,深入根据地内扎据点,占领了东社村,并以此为基地,向周围各村蚕食。主要在二、三道川,有时窜到会立一带,地委、专署、军分区和群众团体的领导机关,不得不从会立转移到别处去。二中的驻地上长斜村成为孤立突出的前沿阵地。只得舍弃,转移到西葫芦川惠家庄附近的南沟村去。在这里,二中很快恢复了教学工作,政治、中国近代史和语文这3门科一直没有间断。并在隐蔽的树林里搭起一个茅草屋,为了上课和必要时过夜之用,还打了两孔窑洞。这些都是长期打算的措施。
校领导想到:敌人已经深入内地,我们将更艰苦,必须设法把生活搞得好些,尽量少吃些苦,以免大批人生病。有些学生由于吃油太少,患了夜盲症。二中和当地猎人挂钩,吃了几次山猪肉、狍子肉。虽无调料也不好吃,但总算吃了些油。
在这期间,抽了一部分男生,由交城县政府领导,在周围各村临时作征粮工作,有一次,抽出几名男生参与部队的作战工作,传来消息说,有两名学生牺牲了,学校为他们开了追悼会。后来查明,他们并未牺牲,二中的学生抽调出去无论作什么工作,都能博得好评。
1941年的冬季“大扫荡”里,日寇加强对晋西北根据地的封锁,上长斜附近的岔口村山上,也钉上了敌人的碉堡,并随时到东西葫芦川袭扰。环境更恶劣了,敌人五次强化治安,对山庄进行蚕食,占领了很多村庄。二中师生整天里跑路行军转移,大家情绪饱满。就以教材刻印工作来说,武齐和王醒民想尽办法,在油印机也无法携带的分散情况下,继续工作。他们各人背一些纸和蜡纸、一个油墨滚子、一桶油墨、一支铁笔、半截窄钢板、一根直尺。随时在山上、林里,把钢板放在石头上、膝盖上刻蜡纸。等到去小山庄上找到一块木板时,就把蜡纸的上端粘在直尺上印,油墨则调在小块铁皮上。印得虽然慢,但总可以印一点。他们二人是从永田中学预备班战斗中培养出来的青年人,为革命工作勤恳到如此地步。
资料来源:《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教育简史》 刘淑珍 著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ISBN7-5408-3430-7/G.3235
本站编辑: 林子
主办: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晋ICP备15001143号-1
Copyright Shanxi Jinsui Culture Education &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办公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广安路9号院国投财富广场4号楼313/314 邮编:100073 电话:010-63395639/63395661 邮箱:sxjs9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