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窑泥坯”到军博(05月28日)
- 晋绥情怀和“智慧乡村”(05月23日)
- 2018年基金会工作回顾(二)(05月14日)
- 2018年基金会工作回顾(一)(05月09日)
- 贺大姐和红军后代到卢氏(05月08日)
- 军刀的故事(05月06日)
- 一位海军将军的期盼……(04月23日)
- 祭奠归来随想!(04月18日)
- 祭父亲(04月16日)
- 祭扫先烈有感(04月15日)
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教育简史第六章第二节(3)
发布日期:2017-10-22 18:37 来源: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教育简史 作者:刘淑珍
第六章 中等学校与学生(二)
第二节 晋西北民族中学与晋西北第一中学、晋绥第一中学
三、晋绥第一中学(1942年10月一1945年冬)
1942年8月,根据中共中央书记处5月20日通知,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正式成立,10月份晋西北第一中学改名为晋绥边区第一中学(简称晋绥一中)。前后3年多,可分为两大阶段。前一阶段,1942年10月至1943年10月,大体上还能坚持正常的教学工作;后一阶段,1943年10月至1945年冬,基本停课,进行整风和大生产。
第一阶段
为了避开日寇每年3至4次大“扫荡”的侵扰,使学校有个较为安定的教学环境,根据行署指示,1942年10月,学校西渡黄河,驻在葭县城南的暖泉会。到了暖泉会,大、小旋风村吃穿都很困难,驻克虎寨时,还可吃上小米,过河来全部成了黑豆汤。冬季来临,大家还是单衣。为了渡过难关,学校决定:家在根据地的尽可能地回家去取,家在敌占区的由学校设法解决。在此少吃缺穿的情况下,同学们的学习情绪仍是十分高昂,天一亮就在院中学习。困难面前能自觉地遵守纪律,群众利益秋毫无犯,做到了“铁的纪律,胶的团结”。
学校在暖泉会时,晋绥分局曾派王一夫、王文达来校了解情况指导工作,对学校党团(党组)进行了调整,王静野继续担任党团书记。党团成员除原来的刘静山外,新吸收朱定舟、曹乐生参加。在党团领导下,设有党支部,支部书记朱定舟,组织委员王振东,宣传委员纪昌。在王一夫、王文达参加下,党团和党支部召开了联席会议,过了一次民主生活,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并讨论了学校当前工作,确定除抓经常性的政治思想工作外,把在师生中发展党员作为党支部的一项主要任务。
暖泉会等村较小,学校于1942年11月又搬迁到木头峪村。
同年11月,交城简易师范班的倪林富、赵向文、宋发祥、常学文等人在张培元老师的带领下,在部队的护送下,通过方山封锁线到达木头峪和一中合并,受到了全体师生的欢迎。
木头峪是当地一个最大的村子,除一中外,还住着晋绥军区后勤部兵工厂的部分同志。村子大,房子多,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学校对教学工作抓得很紧,除加强对各科教学的领导外,中学班还新开了物理、化学。学校没有化学教员,就请兵工厂厂长王彻兼课。为了适应参加社会工作的需要,语文课增加了应用文,算术课增加了田亩计算法和减租减息计算法。各科基本有了教材,大部分是用陕甘宁边区编印的,学生学习很刻苦,晚上自习,一个组仅有一盏油灯,大家就围在一起一边讨论,一边背课文。为了促进学习,经常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考试,考试成绩普遍良好。刘静山1943年2月调走后,纪昌担任了教导主任。
1942年是晋西北最困难的一年,在“精兵简政”驻在静乐的晋西北第三中学(汾源中学)停办,大部分并人晋西北师范学校;1943年春,原晋西北三中教员郝宝英带着苏竹青等12名学生来到木头峪,并入了晋绥一中。
为了便于发展党员,学校到木头峪后,公开了党组织和部分党员,入党仪式也由秘密转为公开举行,党员人数有了新的增加,党员占学生总数的比例,中一班达到二分之一,中二班达到三分之一。其他班也有增加。
学校党组织的战斗力是很强的,党员在各方面都起着模范和骨干作用。有一次,学校派40多名学生到河东开阳村运粮。船在河东岸边满满装了一船,被泥沙搁浅,动弹不得。那时正是小雪季节,水面飘满了冰块,还有被大冰块撞破木船的危险。在这危急关头,朱定舟首先跳下水,跟着有党员和积极分子20多人跳下水,把船推活。河里的冰块撞到腿上,像刀子刺割一样地疼痛,同学们硬是忍痛把船推到岸边。上岸后两腿麻木连路都不能走,朱定舟让同学们互相搀扶着慢跑,腿胯才灵活起来。党员的模范带头行动教育着学生。学校派人到陕北去买炭,冬天黄河水浅,船靠不了岸时都是学生们跳进大水中去推船。在抗日战争的艰苦环境中,一中学生就是这样受党的哺育成长起来的。
这一时期,学生会的工作更为活跃。1943年春天,举行了规模盛大的春季运动会,比赛项目有篮球、排球、乒乓球、跳高、跳远、拔河等项目,大部分师生参加了运动。活跃了学校生活,增进了各班学生之间的友谊。一中的篮球队在当时是相当出名的,队长朱定舟,教练曹乐生,队员中有张耀兴、杨章、成世祥等,曾同绥德中学、三专署等的篮球队比赛过,还和一二零师的战斗队较量过。
随着抗日战争形势的胜利发展,学校更加注意了学生对实际工作能力的锻炼,除在驻地进行宣传工作外,还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周围集镇和大村宣传,发表演讲、表演文艺节目、进行社会调查,从各方面锻炼学生的活动能力。
1943年寒假期间,学校受三专署的委托,办了一期小学数师培训班。训练班设在木头峪对面河东的一个大村子里,由学校教导处负责教学工作,总务处负责总务工作,干部梁星管理伙食事务。训练班开设了3门课,历史课由教导主任纪昌讲授,政治课由政治教员王振东讲授,《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由校党团成员曹乐生讲授。另外还挑选了一部分政治文化水平较高的学生参加辅导和考试阅卷工作。训练一个月,成绩显形,学员们普遍反映“受训一个月,胜读三年书”。训练班结束时,王静野校长做了总结报告,并代表专署对教师们回去的工作做了安排。
学校驻到木头峪,虽然条件较前好多了,但穿衣、烧炭、粮食、教学用品和体育用品等仍待大力解决。经受了巨大困难考验锻炼的晋绥一中师生,任何困难是难不倒的。没炭烧,派人乘船到神木、府谷去买;缺少粮吃,派学生到河东去背,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衣穿,没有教学用品。日本鬼子和国民党对我们实行严密经济封锁,快过春节了,师生们还穿不上棉衣。为了打破经济封锁,1942年冬天,总务处派薛恩德、郭连番化装成商人,通过国民党军的许多哨卡,到了榆林城,买回土布400余匹(每匹3丈2尺),解决了师生的棉衣问题。
1943年春,抗日战争的形势有了好转,为了发展大好形势,准备对日反攻,各方面都需要干部,晋绥行署决定把中一班、中二班和师一班的学生陆续调出分配了工作。1943年4月学校根据行署批示,派遣曹震民、宋乃良、阎继烈、阎怀琪等40多名学生参加了税收工作团,分赴临县一区、二区进行征税工作。工作结束后,大多数学生留在三专署分配了工作,少数返回学校5月上旬,行署选调了一批学生到行署分配工作,全校宰猪会餐,各班出了欢送墙报,学校召开了欢送大会。5月10日被分配的15名同学走上了工作岗位。中一班的冯冰向被分配到行署民教处,中二班的李元鸿和中二班的薛怀清、高积文、车廷权、李汀(女)被分配到边区农民银行;中一班的王玉荣、郭树选、雄才元和师一班的刘正俊被分配到边区公安总局,中一班的张馨和师一班的刘世栋被分配到边区高等法院,中一班的刘绍斌(女)、崔石范和中二班的李宁被分配到边区禁烟督察总处。1943年夏,地委决定从学校调出党员学生10人,其中有成世祥、张晋旺、周国俊、何蓉、武毓兰、蒲克、肖黎等到党校学习,并参加了开化整风,由地委分配了工作。1943年秋季,延安炮兵学校到学校选拔学员,选定的有张跃兴、张燕生、李崇文等30多人。
第二阶段
1943年秋后,随着晋绥边区县级以上机关干部整风运动的开展,晋绥一中停课整风。
1943年10月,中共晋绥三地委,集中大多数县级以上的干部到临县开化村整风,学校停课,除留教导主任纪昌在校主持整风学习外,校长王静野带领朱定舟、曹乐生、郭守譓、林渊等全体教员和王泽民、何蓉等党员学生干部到开化参加整风。学校的整风,主要是学习文件,进行正面教育,写自传,审査历史。这次整风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伟大运动,深刻的思想改造运动,教师学生在政治思想觉悟方面有很大提高。运动中也受了“左”的影响,但很快就纠正了。
1944年春,整个抗日战争形势越来越好,晋绥抗日根据地日益巩固扩大。晋绥一中奉命从陕西葭县木头峪村迁回山西临县开化村,这时已建立了中四班、中五班、中六班、师二班,后来又新招了师三班。在开化,新调来的教员有卫树廉(女)、杨三、张国钧等。卫树廉任校党总支副书记兼中四班主任,王步青任中五班主任,西乐生任中六班主任,张越任师二班主任,郭守惠任师三班主任。
这一年的主要的任务是响应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开展大生产运动。学校在离开木头峪前就召开了全校生产动员大会。学校到开化村后,打乱班次,整编为两个队,到40里外的大肚山砍柴,准备生产工具和全年的燃料。开始大家没经验,光挑容易砍的木材砍,结果尽砍些椴材,一来不能做工具,二来不好烧,在群众的指导下,学会了桦木而伐。为了加快砍伐速度,开展了劳动竞赛,半个月砍柴几十万斤,既解决了劳动用的锹、钁、镰、锄柄把,又解决了全年的燃料问题。
开春后,重新进行了编队。全校分为3个队,将大部分师生编到两个农业队,由教员曹乐生、郭守惠带领,分别到薛家峁、李家凹、尧焉开荒种地。开始每人每天开荒地不到一分,经过锻炼达到人均二三分,有的同学突破了七分。一春季共开荒2000多亩。另外,30多名学生组成蔬莱队,由学生会主席王泽民带队,到后沟村种菜、养猪、牧羊,校部留下后勤队,一些会木匠活的师生负责维修粉刷校舍,整修道路。学校总结了1941年蒿家沟开荒减产的教训,聘情了老农当参谋,选举有生产经验的学生当组长。3个队开展劳动党赛,农业队天不亮上山,早、午送饭,天黑才收工,每天公布生产进度,进行民主评比。蔬菜队每天天不亮就到十几里外挑粪。后勤队自己烧石灰,自己泥墙壁,粉刷窑洞,修缮厕所,整修道路,把个开化村修整得面貌一新,在墙上写上了“今年打败希特勒,明年赶走日本鬼”、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展减租生产运动,巩固抗日根据地”等大幅标语,群众拍手称赞。这一年气候也较好,下过几场透雨,管理得又周到,谷子、高粱、西瓜、蔬菜都获丰收。全年共收粮117000多斤,山药蛋12万多斤,自给部分占到全校开支的30%。学校总务干事老红军李海生领导的粉坊,不仅生产了粉条,还喂了不少肥猪,还开了豆腐坊。师生生活大为改善,由吃黑豆糁糁变成吃猪肉豆腐炖菜、小米饭。
由于学校生产搞得好,《抗战日报》于1944年5月27日头版发了消息表扬鼓励。11月份,学校举行总结表彰大会,选举模范工作者卫树廉(中四班主任)、劳动模范岳林(中五班学生)为出席晋绥边区劳模会代表,公推王泽民(学生会主席)为出席三专署劳模代表,大会还表扬了刘景珍、薛恩德、王九德等10多名先进师生。并和当地群众一起举行联欢会,庆祝生产、思想双丰收。卫树廉获得的银质奖章珍藏至今。
1944年秋,秋收尚未结束,敌人又开始了秋季大“扫荡”,学校大部分师生转移到陕西,留下少数身强力壮的组成了游击小组,还发了武器,由郭守惠老师带领,坚持秋收。秋收结束后,恢复了原来班次,开始上课,以政治课为主,文化课开了语文和算术。冬季又开始了大练兵运动,练习投弹、瞄准、刺杀、埋地雷,用自制的“踩雷”、“拉雷”、“挂雷”进行实地爆炸演习。曹烈等同学把自己熬的硝交给总务处,不仅为制造炸药提供了原料,还给学校节省了开支。
与此同时,进一步开展了群众工作。根据地委指示,王静野兼任开化村的党支部书记,更加密切了学校与驻地群众的关系。在开化村党支部的领导下,抽调师生参加了当地的办冬学、减租减息、征公粮等各项工作。另外,由张越老师带领30多位同学到兔坂等村参加办冬学工作。张越老师和工作组的倪林富、高步魁等同学工作成绩显若,受到当地政府的表扬。刘维山同学被派到李家凹创办小学和冬学,工作做得好,群众要求让他继续留村工作。《抗战日报》于1945年3月19日发表了题为“晋绥一中学生帮助李家凹办学校”的消息。
1944年冬我军收复临南县三交镇,三专署抽调了十几位同学苗满川、苗光照、王荣、李云等,到临南新区开展工作,随后由专署分配了工作。
为了迎接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1945年春节后,晋绥一中开始了扩大招生的工作。新生随到随测试随接收编班,这年陆续招收了中七班、中八班、中九班、中十班,加上原来的两个师范班,学生由原来的200多人增加至500多人。1945年3月,临南县县长郭锡兰调来一中任教导副主任,中共临南县委组织部长王正可,调来一中任班主任,一度担任总支书记。6月,临县崔耀庭调到一中任教。
春播大体结束后,经过5年游击办学、搬迁26处的晋绥一中,迁回临县城,才有了固定的校址。总务处干事、老红军李海生和少数学生留守薛家峁、尧焉等生产基地,进行秋田管理工作。学校到临县城后,也未能完全恢复正常的教学工作,郭守惠老师带领中七班到武家湾耕地。学校在月镜、龟卯、时家塔等村,种了各种蔬菜,产菜20多万斤。在校的中八班、中九班、中十班和师范班的学生,早上出操读报,上午上课,课程有政治、军事、语文、算术、历史、地理。下午为劳动时间,有的在莱地种菜,有的在校内纺线织布织袜。纺线开始时每人每天只能纺一二两,后来纺至四五两,最高可到半斤(16两称)。当时学校还流行着一首纺线歌,其中有两句是:“张力、李苹、刘继华,每人一天纺半斤花。”生产的收人,用于买学习用品。
在搞农业生产的同时,学校还办了一个书店,由教员李柏生兼任经理,从兴县、延安和绥德进书,春节前美术教员张彬绘印了彩色套版春联,学生们还自制粉笔、油墨,销售后赚来的钱用以补贴学校的经费不足。
为了迎接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加强社会宣传工作,成立了文化教育宣传队(简称文教队)。这支文教队,实际上是专业性的剧团,队长张兢(原三分区秋水剧社社长),指导员郭守惠(从中七班调来),音乐教员林渊(延安鲁艺毕业),演员是从各班和留校工作的学生中挑选出来的有文艺特长的并且是热爱文艺的学员,开始有倪林富、张生奎(张欣)、苗得心、李亚波、刘凯、赵向文、高步魁、高双英、王培英、尤秉哲、林捷等20人,后来陆续发展到50人。文教队绝大部分演员虽然未经专业训练,缺乏拉、弹、演唱的基本功、但为了适应形势和任务的需要,没有乐器自己制,没有道具自己做,没有服装临时借,缺乏功底就苦练,在短期内就排出了如《兄妹开荒)、《十二把镰刀》、《王德锁减租》、《重见天日》、《吃亏上当》、《周子山》、《闹嘴舌》、《挤敌人》、《巧取玉皇堡》、《血泪仇》等三十几个节目和皮影戏。当时,方山县的圪洞、峪口等地还被日军占领着,剧团在方山县委书记胡克实的支持和地方武装掩护下曾3次深人该县敌占区宣传演出(有一次是学校教导主任郭锡兰亲自带队的),受到了群众热烈欢迎,对敌占区群众进行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鼓舞了群众争取最后胜利的信心。同年9月,离石城解放,文教队第二天就进城演出,后来还到汾阳、文水平川进行了演出活动,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八年抗日战争取得了最后胜利,全校师生沉浸在狂热的欢庆之中。连日上街头,深入农村,敲锣打鼓,欢庆胜利,宣传中共中央关于日本投降后的时局和我党我军的任务。
9月初,王静野校长和纪昌主任调往原籍东北工作。行署派行署总务主任温宗琪来校任校长,郭锡兰任命为副校长。温宗琪到校不久,未来得及开展工作又被调走。接着,调来临南县教育科长刘廉清任学校教导主任。郭锡兰、王正可、刘廉清等有实际工作经验、熟悉地方工作的领导干部先后到校,学校具备了轮训区村干部的条件。秋季,学校增设了地干班,由王正可任班主任,为临县、临南、离石、方山轮训区村干部,学习党的政策和党的知识,每期七八十人,为期20天,到年底,轮训4期共训练干部300多人。其中有两期都增加了一周的时间到附近农村参加减租减息运动,结束后还召开会议总结并交流了经验。地委书记张国声、专员高闻天到校讲了话。
资料来源:《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教育简史》 刘淑珍 著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ISBN7-5408-3430-7/G.3235
本站编辑: 林子
主办: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晋ICP备15001143号-1
Copyright Shanxi Jinsui Culture Education &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办公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广安路9号院国投财富广场4号楼313/314 邮编:100073 电话:010-63395639/63395661 邮箱:sxjs9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