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教育简史第六章第三节

发布日期:2017-12-08 16:59    来源: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教育简史    作者:刘淑珍
         第六章  中等学校与学生(二)
第三节   晋西北第四中学、晋绥二中
         1941年6月,二区筹办了一所简易师范性质的学校,称二区中学。校址选在河曲海潮庵(寺),由楼化篷专员兼任校长,王法成任教务主任,不久,王法成调离后,由副教导主任黄志刚接任教导主任,主持创办工作。
    1941年秋,奉行署命改名为晋西北第四中学,任命专署秘书主任范若愚任校长。3月15日开学。学生60人,分为中学与补习两个班。学生主要来源于二专区及雁北各县,也有来自太原附近的,经过考试,录取完小毕业程度的学生,也有少数党政军民各机关保送在职青年干部。学生的年龄和文化程度都没有严格的限制。1941年8月,学校随同二分区党政军领导机关一同迁移到保德县,先是在东关。次年春,又移到马家滩的二郎庙内,在黄河边上倚山建校,自己动手修改教师,环境优美安定,扩大招生,增至4个班。
    1942年2月第一学期结束。学生成绩不好,主客观的原因都有。客观上的困难:一是没有基础,没有经验;二是干部太少,初任教育工作;三是校址一移再移,工作受到影响。在教学方面:教材选择不当,如国文曾选了内容不健康的作品;有的教材太难,学生无从理解,如历史课一开始就讲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学生一点也懂不了;各科教员各自为政,想教什么就教什么;教学没有详细的计划,教员不了解学生的程度,按照过去初中程度来教,直到学生一点也不懂才逐渐改正,误了时间;又为迁就学生的程度,教育进度很慢,学习效果差,如中学班5个最好的学生答青联发给青年干部的测验题,最好的得61人分。在管理方面:干部训练班的作风仍然存在,搬用训练班的经验,学生犯了错误,多用训斥;对学生关心不够,学生生病的很多,管理不周到,在东关时曾有一个学生玩水淹死。领导方面:没有积极解决苦难,有些学生心绪不安;内部分工不太明确,干部又少,顾此失彼;对学生会的领导也没有注意。学生的表现:他们认为半年来学到的知识比在小学几年学的还多;学习情绪、探讨问题的兴趣都已都在萌芽阶段;大部分学生的思想意识也正在开始转变。①
    1942年4月初,开始了第二学期。永田中学并入一中后,奉行署命,四中改名为第二中学。请了5为兼任教员,开设语文、历史(讲授邓初民的《社会进化史纲》)、英语、算术、地理、植物、生理卫生等课程。开始有了简单的教学计划,规定了一些制度,自编了部分教材。袁野是二中的第一位班主任。学生全部公费,生活集体化、军事化。是年暑假,招考新生,规定了比较严格的考试制度,又增加了一个中学班、一个师范班。②后来,又随行署改名,改名为晋绥二中。
     从1942年起,逐渐扩充到中学13个班、师范3个班,学生500多人,全来自根据地。教师队伍增加,教员约20人,大部是大专毕业生,有三分之一是党员,军分区还确定了政治部的两个大学毕业的科长胡昭衡、李三楼同志兼任史、地教员,在新建的校舍中,教员和学生一样住、一样吃,过着严格的集体生活。教员组成学习委员会,研究整风文件;还组织教材编审委员会和教育会议,专门研究各科教材和交流教学经验。教员代表参加校务会议,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绝不是雇佣性质的“教书匠”了。
    学生们的生活相当艰苦,自己悲凉背炭,每餐吃的只是些小米饭,间或有些白菜;几十个人睡在一条土坑上,隔几天才能烧一次火。然而没有一个人认为过不了。在全校的一次心理测验中,大家都认为最快乐的事情就是学习。自1942年以来,学校特别注意提高学生自动学习和发扬互相帮助、互相促进的集体学习的精神,各人有各人独立的学习计划。书报室门外的问答栏内,贴满着许多问与答的纸条。学校特别组织了竞赛、分班、组、个人等类,学生会专门用大红纸写出号召。这是一派新生的气象。③
    接着,行署任命武进卿为副校长,加强了领导力量,④并建立了生产节约委员会,师生课外种地,保藏废纸,利用废物。⑤总的检查起来,教育方针实现的程度、领导作风与学生自治,较以前都大有进步。⑥
    1943年9月精兵简政中,二中停办了预备班,减少了中学一个班;为使教导合一,教员尽可能兼任职员,分别兼总务、教导两科工作。进一步厉行节约,严格执行各种制度,加强自力更生添置图书。经过精简,学生程度不但较前划一整齐,而且有了显著的提高,学校行政也更加正规化了⑦
    自1943年~1944年整风和教育改革以来,二中加强了政治思想教育,具体办法有:
    一、增加政治思想教育比重,停止英语课,略减数学课,增开时事政治课,把公民课改为学校临参会通过的《施政纲领》⑧,从爱国主义教育入手,逐渐灌输共产主义思想。
    二、广泛提倡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如《中国共产党烈士传》、《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等,组织暑期中国近代史学习班,学生自由参加。
    三、在学生中发展党员,有100多人在学校被吸收入党(尚未公开)。
    四、请分区党政军领导同志作政治报告。如许光达司令员讲《国际形势和我们的任务》、《苏联青年的生活》分区政委、二地委书记王德讲《共产党员全节》,傅子和副书记讲《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分区抗联主任宋文彬讲《减租减息》,分区武委会主任马亚夫讲《民兵工作》等等。
    五、进行大生产劳动。二中在岢岚县中寨村开荒种地,秋收后返校学校,并开造纸厂、酱醋坊、豆腐坊等手工业。
        六、加强与政治中心工作和社会工作相结合,参加征收公粮、办冬学等等。如在1943年7月24日反内战大会上,师生共同演出了自编的《十二金牌》,范若愚校长饰岳飞,副校长武进卿先生任编导,演出肃穆悲壮动人。⑨
    晋绥二中先后培养了500名毕业生(培训了500名小学教员不在此数内),抗战胜利后,分为两批毕业,多数成为有革命理想的干部,有的县团级以上的领导和各行各业的骨干,有几十名学生分配到部队中,战争中无一人掉队,杜培清在西北战场,邹启先在敌占区工作,被阎军俘虏后,壮烈牺牲。这些事实都说明了晋绥二中的教育工作是成功的。
     1943年冬的“抢救失足者”,伤害过大部分的纯洁青年学生,有的“罪状”甚至成为“文革”中受迫害的根据。这个教训值得记取。⑩可是那是当时的一种极“左”的思潮,而不是某些个人在执行政策时所能决定的。⑪
 

注:

     ①前引《工作通讯》第一卷第四期,16页,19页:《正在开展中的四中》。

    ②范若愚著《二年来的晋西北第二中学》,《抗战日报》1943年8月28日第二版。又张荣森《关于晋绥边区第二中学有关问题的个人看法》,在内蒙师生回顾革命斗争史座谈会上的发言。
    ③莫川著《迈进中的第二中学》,《抗战日报》1942年12月5日第四版。
    ④前引《抗战日报》1942年12月11日第二版。
    ⑤同上,1943年6月3日第二版。
    ⑥同上,1943年6月17日第二版。
    ⑦同上,1943年9月22日第二版。
    ⑧同上,1943年1月9日第二版。
    ⑨同上,1943年8月7日第二版。
    ⑩康溥泉、陈良泉、高光斗、陈秉荣合著《一所培养干部的学校——晋绥二中》,《山西文史资料》第31辑,1984年出版。
    ⑪范若愚著《含泪话当年——回忆许光达同志在山西工作时期的几件事》,《山西日报》1980年6月3日第三版。
    参见莫川《回忆晋绥边区第二中学》,1986年8月打印本。
    又参见上引张荣森发言稿。

  

    资料来源:《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教育简史》 刘淑珍 著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ISBN7-5408-3430-7/G.3235
    本站编辑: 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