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窑泥坯”到军博(05月28日)
- 晋绥情怀和“智慧乡村”(05月23日)
- 2018年基金会工作回顾(二)(05月14日)
- 2018年基金会工作回顾(一)(05月09日)
- 贺大姐和红军后代到卢氏(05月08日)
- 军刀的故事(05月06日)
- 一位海军将军的期盼……(04月23日)
- 祭奠归来随想!(04月18日)
- 祭父亲(04月16日)
- 祭扫先烈有感(04月15日)
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教育简史第九章(一)
发布日期:2017-12-28 14:40 来源: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教育简史 作者:刘淑珍
第九章 教育改革(一)
抗日战争已经过了6年,晋绥新政权成立后的第四年,党的一元化粉碎了敌寇的总力战,“敌进我进”、“把敌人挤出去”已见成效;组织起来开荒生产使得公私都富裕起来了;整风运动又提高了干部的思想认识。这时,在晋西北最难做的教育工作有了较好的物质基础与较高的思想基础。教育方针政策经过了几年的实践检验,优缺点都已明朗化。数年来,晋西北根据地的教育工作,苦心经营,克服了初期的混乱状态,机构已初具规模;按照新民主主义文教原则,干训班和中、小学毕业生基本上能提供给干部的需要;一批一批、几万几万的儿童免于成为纯文盲;广大的群众,主要是农民,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抗战教育,政治、文化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又有陕甘宁边区新教育方针实验的先驱经验可资借鉴。于是,在有力量也有必要的条件下,行署在自己的起点上,乘着整风的东风,着手彻底检查教育方向、教育内容和实际效果,企图改变当时教育工作还远远落后于实际需要的状态,以期抗战建国事业中的工作质量,能真正因为有了教育工作而有了应有的提高。
陕甘宁边区的教育改革,是应毛泽东的报告《改造我们的学习》而酝酿起来的,《解放日报》曾发表了《打碎旧的一套》的社论。1941年8月,党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12月《关于延安干部学校的决定》,次年2月毛泽东《整顿学风、党风、文风》、《反对党八股》的讲话、《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与党中央《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决定》等文件相继发表,已经开了教育改革的端倪;1942年4月以来的整风学习,更使这个改革形成一个巨大的群众运动,取得了伟大的成绩。但是这个改革主要是从党内教育、政治教育方面发动的,收获以这方面的为最大。在普通教育、文化教育方面,毛泽东和党中央已经确定了根本的原则,在这两三年的整风运动中,得到了许多进步。不过由于各地的党组织与政府的宣传教育部门在这方面的觉悟还不高,旧的一套还没有普遍打破,新的一套还没有建立好。陕甘宁边区自1943年中等教育会议以后,已对过去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教育工作进行了彻底的检讨,各地的中级、初级学校也在酝酿着一个全盘的改革。①
晋西北根据地的教育改革也是这样从1943年9月中等教育会议上发动的,民教处处长杜心源对3年来的中等教育工作作了全面总结,已如前章所述。当时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干部教育和群众教育都有其现在和将来:其将来是每个劳动者都要懂得高级数学、物理学和化学;其现在确实群众要懂得如何参加游击战争和组织劳动力,如何取得必要的文化知识,干部则要懂得如何加以指导。为了现在而忘了将来是不对的,为了将来而忘记现在,尤其是不对的。②
按照这一原则,《关于晋西北中等教育的决定》之外,在会议上重新规定了《关于中等学校教育方针任务》、《关于中等学校教育内容的决定》,还讨论了中等学校的组织问题、领导问题,做出了决议案,取消了过去有关中等教育的所有规定。
新的方针任务是:“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培养各类工作干部和小学教师,以启发学生民族的民主的科学的集体主义思想,革除其封建迷信的个人主义思想;加强其群众观念,培养其劳动意识,并提高其工作能力为目的。故政治教育与文化教育并重,不可偏废。各中等学校均得开设中学班是师范班,中学班培养工作干部,师范班培养小学教员,并视需要得设短期干部训练班、师资训练班、集训小学教员,以各该校所在地为中心划实验区,巡视并改造实验区的小学教育。中等学校之修业期一律规定为3个学年。”③这一方针任务规定得十分明确具体,比1941年所颁布的《教育宗旨》和《中学法》中的笼统提法,易于贯彻得多。其中取消了过去极不现实的也是空文的“研究高深学术作必要之准备”和“高级中学”,是很正确的。任务中加强“集训小学教员”和“巡视并改造实验区的小学教育”,取消了“配合每个时期政府的中心工作,进行社会活动与社会教育”一项,则是集中中学力量加强小学教育和干部教育,集中小学力量加强社会教育,是合理的,也是在这一阶段可能实现的。新方针任务对中学教育的要求提高了。只是“各校得防寒暑两假”的规定,可能与集训小学教员有冲突,也嫌脱离生产,脱离群众。
教学内容,规定得很切实,能体现教育与生产,与抗战,与群众相结合的精神。尤其是增加了物理、化学两科,增加了代数、几何,加重了自然科学的教学,于根据地的建设有利,也体现了为了现在,也为了将来的精神。又规定了各种班次的课程配备,各科又规定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并吸取根据地当前的工作与总结为教材,使教育与抗战建国联系愈为密切。新旧教材都须经学校教材编审委员会审查通过,主科的教材且须经行署民教处审定,肃清过去教学上各自为政自由主义的现象。学校的组织领导也加强了。但是由于当时各校学生人数多的不过数百,而行政机构臃肿,必然会人浮于事,影响到学校行政的效率与质量。
根据中等教育会议的精神,各专署曾召开了小学校长联席会议,了解情况,研究小学教育的任务。如二专署1943年12月小学校长会议上研究了如何能使小学教育为劳动人民服务,如何启发与培养小学生的劳动观念和群众观念,以及劳动人民服务的思想,确定了小学任务为:培养新民主主义的模范公民(主要为初小时期),及专门献身于坚持与建设根据地事业和准备受中学教育的青年(主要为高小时期)。另一任务为:辅助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了适应长期以来初小时期学生流动性太大,不能有始有终,而一入高小即能比较安定地上学的情况,决定暂将学制改为初、高小各三年的三三制。会议决定今后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比重应大大提高,更应大大着重时事教育。并决定每周上课五日制,以星期六为青年日,专门请人作报告及由学生会做其他课外活动。课程方面,决定应简要适用,初小以公民、国语、算术为主科,高小增加历史,高、初小均已公民为主科之主科。对领导方面,会议希望党政军民,尤其抗联应多加指导。在师资培养上,由二中增开半年班和一年班;二中及高、初小都应欢迎年龄较大额学生。会议还认为应增加公费生名额,帮助贫困人民子弟入学。④
晋西北根据地的中、小学这次的改革,是否符合于这次教育改革的要求呢?按照林伯渠主席1944年1月6日在陕甘宁边区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所作《关于边区政府一年工作总结报告》中所说,上面所叙述晋西北中学教育、小学教育的方针任务的规定,还只是原有基础上的改进,还不是根本的革新,还没有脱出“旧型正规化”的躯壳。林主席说:在边区中学教育与国民教育方面,过去存在着严重教条主义与旧型正规化的毛病,脱离甚至违反边区人民的需要。前年(1942年)高干会议与去年《1943年)春政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指示了明确的方针,为抗日战争与边区人民服务,干部教育第一,国民教育第二,就是说,必须将脱离抗战实际、脱离边区与边区人民的那些现象加以改变,使之充分符合于革命三民主义(即新民主主义)和十大政策精神,适合于边区当前建设的需要,去年前半年的中等学校整学会议与后半年各中等学校的整风运动,使旧型正规化和教条主义受到批评,这胡思一个大进步,是边区中等教育的转变关键。⑤
关键在于已经形成的概念,认为学校教育必须“正规化”,教学必须在课堂上这些固有的概念、习惯把教育与生产、社会、战争相结合的手脚束缚住了。
1944年,毛泽东主席发出了《关于开展边区文化建设的指示》⑥后,各地纷纷创造经验。于是晋西北再中等教育会议上决定:“提倡学习与生产结合,养成教员与学生的劳动观念和习惯,启发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以加强其群众观念,并认识劳动人民创造世界,造成学生为民族、为劳动人民服务的人生观。”⑦
会后,行署又作出《关于新民主主义教育实验学校的决定》,把晋西北师范学校改组为实验学校,任命阎秀峰、郑林为正、副校长。学校方针为:“从根据地和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与战争、生产相结合,为工农兵群众服务,努力做到学用一致,教学一致,工作一致,亲自动手,参加生产和各种实际工作,向群众学习,积累经验,提高技术,使学校成为工厂、农厂、合作社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综合体,以养成学生认识与改造社会之基本能力。”教学内容暂分农艺、工艺、合作经济、文化教育4种,并设政治课、文化课。政治课、生产劳作各占课时总数的40%,文化课占20%,并将设军事课。必要时,育婴、农村卫生等课,亦将增设。教学方式采取启发的、实验的、研究的和向群众学习的方式,实验区的,以及本边区的实际教材,经过实验与调查研究,总结经验以指导实践,使学生掌握学用一致,理论与实践结合。为便于学校的实验,行署将兴县二区高家村、黑峪口两行政村划为学校的实验区,将行署工厂与农场作为学校的实验场所,将兴县二区完小作为学校的实验小学校。学校修业不定年限,凡能真正学会两种以上的业务知识和技能,并在政治上养成为群众服务的精神的,经教务会议评定认为合格,学校发给毕业文凭。聘请劳动英雄温象栓等为教员。5月5日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和生产品展览。
开学前,500多师生从河西来到兴县碧村新校址,大家动手创建了革命家务,把几十孔破烂不堪的窑洞整修一新,开辟了操场、修了舞台,师生情绪很高,这所学校的面貌开始证明了新教育方针的正确。⑧其中不固定的修业期限,文化课只占20%,比陕甘宁边区中学、师范的三年制和课程更为灵活激进。⑨
注:
①《根据地普通教育的改革问题》,张家口,教育阵地出版社,1946年6月出版,70页。《解放日报》1944年4月7日社论。
②上引书,10页。
③前引《晋西北行政公署关于晋西北中等学校教育的决定》,《晋西北中等教育会议文献》,1-2页。
④前引《抗战日报》1944年1月25日第二版。
⑤上引《根据地普通教育的改革问题》,27页。
⑥⑦前引《抗战日报》1944年5月19日第一版《纪念“六六”教师节,教学与战争、生产、社会结合》。
⑧上引报1944年5月18日第一版《新民主主义教育实验学校开学》,参见前引《中等教育概况》,2~4页。
⑨陕甘宁边区政府办公厅编《陕甘宁边区教育方针》,太岳新华书店,1945年,12页。
资料来源:《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教育简史》 刘淑珍 著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ISBN7-5408-3430-7/G.3235
本站编辑: 林子
主办: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晋ICP备15001143号-1
Copyright Shanxi Jinsui Culture Education &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办公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广安路9号院国投财富广场4号楼313/314 邮编:100073 电话:010-63395639/63395661 邮箱:sxjs9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