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教育简史第十章(二)

发布日期:2018-01-10 17:32    来源: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教育简史    作者:刘淑珍
 第十章 小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二)
 二、民办小学的发展
    这一个时期,民办学校犹如雨后春笋,遍地萌发,这体现出从群众的需要与自愿出发,民办公助政策的强大生命力。保德三区柳树沟村,全村二十几户人家,除两户外,已全部参加了变工组,在劳动和生产资金上变工互助。为了解决子弟念书问题,变工组成立了一所小学校。从变工组内抽出一个文化较高的人担任教员,大家负责给教员种地、锄草、收割。共同生产的收益,也以一个劳动力给他分红,教员负责教 20多个儿童,并在农忙时抽暇率领学生参加生产。学校开学后,有十六七个学生能经常上学。老乡们高兴地说,变起工来好处真是多,不但能节省劳动力,深耕细作,还能使孩儿们读书睁开眼①随后,杨家沟、青章沟、偏梁等 3 村,也成立了民办小学。
    临南劳动英雄刘文锦村,从来没有建立过学校。全村互助变工后,经过研究,大家推选了本村李树旺出来专门教育儿童,大家变工给他种地。学校一切管理,由大家民主决定。学生用具、书笔,各家自己购置。课程分3种;文化课包括国语、算术,由婆树旺担任,农作课由刘文锦担任,纺织课由本村妇女纺织合作社纺织指导员兼任。每天时间,一半学文化,一半实习。农忙时,教员有计划地把所有儿童分配到各个变工组。这样,不费一文钱就办起了一所学校,贫寒子弟从此也能得到受教育的机会,全村男女都高兴②接着又建立了读报组,每天都有20多人参加,读了报就研究村里的生产等工作,闹得很起劲③
    保德劳动英雄吴保大村,成立了两所民办小学。为了保证学校供给,使儿童很好地念书,吴保大领导村民开了几十垧“学田”。这一经验传开,三区袁家庄行政村、杨家湾张侯小村等都开田办学,群众对这件事很满意。“学田”的收入除了供给学校开支外,并对特别贫
苦的儿童予以帮助。没有民办小学的村子都准备开完学田后筹办,或到冬季办冬学④
这个时期,有劳动模范的村子,小学改进显著的,就选劳模英雄当校长。如白改玉村选白改玉为小学校长,自来旺为教育委员⑤蔡家崖小学选温国华当校长,民兵小队长为教育委员⑥张初元村小学推张初元任校长,并给讲课⑦其后,各地公办小学普遍进步提高⑧民办小学起了推动作用。
    没建立民办小学的村子,得到村外的帮助,也办起民校。如临县李家洼村干部陈克贵与一中师范班生产队同学邓向业一道动员学生,创办了民小,公推陈克贵为校董,邓向业担任教员。上学儿童本村 13人,乔家沟10人,邓向业按他们的需要很灵活地教识字,教生产常识和站岗放哨,发动竞赛,学生进步很快。又因儿童家里需要他们去生产,邓向业就上下午各教一遍。小学办起来以后,又向成年人开展工作,先发动民兵识字、认路条、读报、讲民兵故事,大大推动了民兵工作。进而向妇女做工作,教纺纱、读报、讲劳动模范刘能林的英雄事迹。这样,民办小学很快成了团结教育全村儿童、民兵和妇女的中心⑨
    又如神府王家庄小学,也是得到外界的帮助成立起来的。王家庄在抗战后曾设过小学,可是因为办法是老一套,教员也不好,就垮台了,一直五六年都没再办。1944年4月,由于党校四部及公安总局的帮助,再由本村自行解决设备,才又恢复起来。教员亲自到各家访问,给解决困难,群众都高兴。开学后,有36个学生经肯上课。教学不拘形式,有的随到随教,有的半日制,有的分班,总之,按具体情况安排。课程表根据家庭生活季节排列,学生可以随时请假回家生产。学生的程度不一,分成甲、乙、丙3班,采用小先生制,大学生教小学生,在村里由学生去教没上过学的儿童,并推动他们上学。教学内容,除了用边区课本外,还教日常用字。又把学习、生活纪律和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也编成教材,教学生读写。管理上,用民主讨论的方式制订学习、生产纪律,互相督促检查。每周开一次检讨会,谁有错误只要改正了,那就谁也不说他的二话。有关社会公益的的事,如合作社扩大股金、反贪污、反特务,小学生都积极参加。学生从5月份给合作社纺纱,赚下钱买了日用品、学习用品,每人还做了一套新棉制服,不但学生高兴,家长也高兴。社会上都称赞这实在是我们国民教育中的创举。大家进一步计划冬学工作,要使全庄男 女老幼都入冬学。更计划明年全村六七十个儿童都有上学的机会⑩
    实验学校更创造了3个村办学的经验⑪群众在党的政策方针的指引下创造了大量的经验,证明从群众的需要与自愿出发,民办公助办小学的方向完全正确,还需要领导及时组织总结,以利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离石县,为了总结半年来的教育工作,确定明年公办小学转人民办的方针,在1014日召开了中心小学校长和民办学校教员会议,进行检讨。大家认为成绩是:
    1.教员中某些不正确的思想有了转变,不断解决着为谁教,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
    2.克服了过去学生怕先生,师生脱节的现象;
    3.教员参加了民兵,学校与战斗结合,打消了战争环境下不能办学的思想;
    4.废除了班级制度,组织了全日班、半日班、间日班、识字班等,贫寒子弟有了上学的机会;
    5.教员学生参加了生产,加强了劳动观念,奠定了明年民办的基础;
    6.教学内容上着重于群众需要的应用文与珠算。
缺点有:
    1.把生产放在了主要的地位,又因课本缺乏,学习进度上有了限制;
    2.教员对学生程度不了解,无一定计划,盲目地教;
    3.教员思想上还存在着形式主义,不实际,教学方法上启发式少;
    4.残存着教员态度不好,不够民主。
    关于明年转入民办,讨论出3种方式:第一,由变工队的余工和学生、教员一起开学 田、纺学花,估计能大部分解决学校经及教员吃穿问题。第二,教员原则上各回本村,以变工方式民办,教员不赚粮,村人帮教员家种地,学校经费由学田、学花中解决,这种形式已在一区出现。第三,教员粮食与学校经费由村里负责(不是公粮、公款),此种形式已在二区出现。
    关于公助方面,也具体确定了一些办法,又订出了模范教员、模范学生的条件,明确了努力方向
    1944年底召开的第四届群英大会上,武新宇副主任在总结报告中,特别强调到学习问题。他说:“为什么要学习?为了提高文化,改造思想,改正作风石我们解放区是进步的地区,我们的文化也是进步的文化。一年来随着生产运动及其他工作的开展,群众的文化活动也更加活跃起来。据不完全的统计,保德、临南等 13个县,共有民办小学 160 余所,这些大都是在变工互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组织的形式与内容,都是根据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的。在文化课方面,他们教给打算盘、开路条、记变工账等;在生产课方面,教给纺织技术、种棉技术、农技术及其他生产知识,都即学即用,适合群众要求,与当前工作相结合。因此,各地家长们都乐于送儿童入学,许多成年人甚至老年人,也乐于参加这些活动。如神府一位老人说:‘这样一来,用不着当睁眼瞎子了!”’“我们的群众文化运动,虽有某些开展,但离现实的需要还很远。”“在今后生产更加发展,群众生活更加改善的条件下,群众对于文化的需要,……一定更加迫切。因此,今后我们必须在贯彻民办公助的方针下,开展群众性的文教运动和医药卫生运动,重视文教工作人员,从各方面吸收并培养这方面的人材。”⑬
    第四届群英会对于晋绥根据地的各项工作都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对于文教工作也是如此,各县都在研究如何广泛地推行民办公助学校,如静宁四区召开了教员会议。1944 -1945 年度的冬学开展得从来没有的好,冬学之后,有的冬学又转为民办小学,如杨家坡行政村,成立了4处民办小学和半日班,以继续文化学习习。其中杨家坪冬学转成民办小学,教员 由冬学教员继任,兼做合作社会计,顶合作社身股,变工队给教员种地,32个儿童就得到了受教育的机会。⑮又如柳树沟本来是本村惟一的高小学生当民办小学教员,他创造了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了就会用,进步很快,第一班学生平均识字 800个,第二班也平均识字 250个;而学校的全年开支,以学生平均,每人142.50 元,比公立小学节省得多;冬学结束后,还要把工作提高。并且第一,组织一个农民夜校,附设在民办小学里,全村青壮年都入学,平时读报,检查工作,讨论问题,反省思想,农忙时由劳英韩过计具体指导,种棉时由沙里村的劳英郝芝业指导;第二,以民校为中心,建立全村卫生委员会,推动卫生工作和增进卫生知识;第三,扩大学田,学生增加纺线,保证学校经费能独立解决,使贫苦儿童都能入学。⑯柳树沟小学已经做到群众自愿、自办、自教,并且向着成为全村群众文教活动的中心发展。
    这些民办小学,就其来源与教学形式说,有的是从群众减租、变工生产中组织起来的;有的是1944 年度冬学结束时转变而成的;有的是在旧有基础上,通过文教统一战线,转变、改造而成的,尤其是落后的私塾经过改造而成的。这种转变是当时尚未得到群众拥护的小学所应当遵循的道路;有的是配合对敌攻势、摧毁敌伪的奴化和封建教育而建立起来的新民主主义的学校,如临南的车赶村小学;或者群众从敌伪统治下获得解放以后办起来的学校,如方山糜家塔小学;有的是适应战争环境的游击小学与流动小学;还有在文教工作全面发展下,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成年人与儿童一同学习的一揽子村学,它成为全村文化、政治、生产活动的中心,是开展农村经常性文教运动的很好形式;以及适应农村分散和补救师资不足的巡回小学等等⑰
    ①上引报1944 年 5月27日第二版。
    ②⑤⑥上引报1944年6月3日第二版。
    ③上引报1944 年6月24日第二版。
    ④上引报1944 年8月3日第二版。
    ⑦同上,1944 年 7月6日《教育简讯》。
    ⑧同上,1944 年 8月10日第二版,8月29日第二版。8月31日第二版,9月7日第二版。
    ⑨前引报1944年 9月29日第二版。
    ⑩上引报1944 年12月1日第四版。
    ⑪上引报1945 年 1月17日第四版《怎样创办轮回小学》。
    ⑫上引报1944 年 12月8日第二版《离石检查小学教育,研讨民办公助办法》。
    ⑬上引报1945 年1月6日第六版。
    ⑭上引报1945 年2月10日第二版。
    ⑮上引报1945 年2月28日第四版。
    ⑯上引报1945 年3月2日第四版,莫川《介绍柳树沟民办学校》。
    ⑰前引《晋绥边区小学教育材料汇集》第二部分。
 
      资料来源:《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教育简史》 刘淑珍 著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ISBN7-5408-3430-7/G.3235
   本站编辑: 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