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中共吕梁地区历史纪事》第九章(二)

发布日期:2018-02-01 17:15    来源:中共吕梁地区历史纪事    作者:吕梁地委党史研究室

第九章  恢复和扩大抗日根据地,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二)
1943年(2)
 (484)各地广泛开展拥政爱民和拥军优属运动
     本年2月27日,晋绥军区政治部发出《关于拥政爱民的指示》。3月13日,通令全体指战员建立星期日宣传制度。4月1日,再次发出开展拥政爱民运动的指示,规定5月为“拥政爱民月”。晋西北行署于4月29日决定5月为“拥军月”。5月6日,《抗战日报》发表贺龙撰写的 社论《开展拥政爱民运动》。10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发出关于减租、生产、拥政爱民及宣传十大政策的指示》。各地拥政爱拥军优属活动形成高潮
    5月一分区(兴县分区)、三分区(临县分区)、八分区(文交分区),在开展减租减息、生产运动的同时各部队一起行动,慰问机关和群众团体,帮助机关团体办实事,帮助群众解决困难。机关和群众普遍慰问部队,慰劳军烈属,帮助军队和抗属解决生产困难。各县普遍召开拥政爱民和拥军优属大会和军民联欢会。制定双拥约,规范自己的行动。部队订出拥政爱民公约10项1.尊重政府执行政府法令2.节省公粮,爱护公粮;3:积极生产,减轻人民负担4.帮助人民春耕、秋收、冬藏;5.不侵犯群众利益6.借物要还,损物要倍;7.肃清特务,加强团结8.帮助群众进行清洁卫生运动9.了解民情风俗,尊重民情风俗10.向人民宣传倾听人民意见。群众订出拥军优属公约10项1.交纳好公粮,保证军粮、军草供给、运送2.积极帮助军队打仗,送水送饭,抢救伤员民兵要积极参战3.保证担架运输4.保护和治疗伤病员5.帮助军队解决生产中的困难6.爱护和帮助抗属实行代耕保证抗属生活;7.帮助退伍军人解决生产和生活上的困难8.办好招待制度,搞好过往军人的食宿招待;10.掩护敌占区抗日人员的活动,打听情报,保守秘密,帮助完成任务。
    从1944年起,每年农历的正月成为固定的双拥月,一分区、三分区、八分区各部队和党、政、民机关,广大人民群众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入,帮助群众写春联,互相拜年,互相征求意见,联欢大会上互表决心,检查公约的执行,检查群众纪律等。双拥运动不仅密切了党政军民的关系,加强了团结,增强了对敌斗争的力量。而且大大促进了群众工作的开展,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如,第二十一团为帮助贫苦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上的困难,开展了“一亩地”运动,每人开荒一亩,包耕、保种、包收,帮助32户贫苦农民和抗属种地254亩第二十一团第二连驻防岚县接敌区的杂石沟除完成自已战斗和生产任务外保护群众安定群众生产情绪并帮助组织变工互助制定生产计划改造二流子。部队打仗去了群众自动组织起来帮助军队锄草、收割。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大部分地主的资财和人力也投入了生产。临县、离石48个自然村131户地主中有70户参加农业生产30户投资纺织业16户投资商业
(485)三分区部队调防陕甘宁边区
    6月18日,胡宗南在洛川召开师级以上指挥官参加的军事会议部署兵分9路包围陕甘宁边区闪击延安。7月4日、6日朱德分别打电报给胡宗南、蒋介石抗议胡宗南的挑衅呼吁团结。7月9日,延安各界3万余人举行紧急动员大会刘少奇在大会上讲话提出要准备好给进攻者以迎头痛击。与此同时在军事上迅速做好迎击国民党进攻的作战准备。中央军委调驻防晋西北三分区的一二○师三五八旅第七一六团、第八团西渡黄河开赴陕甘宁边区集结于富县以西黑水寺、直罗镇之葫芦河地区,以加强防御力量。7月10日,八路军总部决定,调冀中军区第三纵队(司令员吕正操)开往晋西北地区 
(486)八分区组建交东支队
       6月,八分区驻防交城县之原工卫旅二十一团奉调开赴兴县地区,第八军分区从五支队六支队各抽调1个连队组成交东支队,由军分区副参谋长吕怀忠兼任支队长,中共交城县委书记肖靖兼政委。在县委一元化领导下,与游击四大队、四区民兵基干队一道开展交城地区的对敌斗争。
(487)汾阳坡头战斗

 7月初,汾阳县游击大队在汾阳边山坡头、河堤、杏湾3村交界处阻击由向阳镇抢粮返城的日伪军300余人,击毙伪军200余人,缴获步枪100多支,伪军队长被俘。

(488)八分区军民开展保夏收、反抢粮斗争
   6月1日伪军在抗日军民的打击下,活动范围缩小,被压缩到少数据点和公路沿线,粮荒日趋严重。驻汾阳日军为解决粮食问题,强迫据点附近村庄农民送粮,只准留2个月的口粮。并组成以汾阳伪县知事王西从为肖的“收集食粮督励班”,负责抢粮。针对敌人的阴谋,中共汾阳县委决定开展保夏收、反抢粮斗争。部署了以下工作:1.召开村干部会议,对群众进行保夏收的总动员;2.破坏日伪军可能驻扎抢村庄的堡墙;3.破坏各区通向县城的交通要道,并在要道口埋设地雷;4.发动群众组织收割组,快收、收打、快藏;5.加强各村的民兵组织,收集敌方情报,开展武装斗争;6.县大队配合六支队,加强对抢粮日伪军的打击和对敌据点的袭扰。
    汾阳县委在四、六、七区扩建持枪民兵小组17个,82人,参加武装斗争。县游击大队、民兵配合第六支队先后在龙卡沟、坡头、张家堡、冯家山底、宋家庄、余家垣等地,多次伏击、袭击抢粮拉丁的日伪军,粉碎了敌人的抢粮计划。到8月底,共毙伤日伪军65人,俘伪军队长以下56人,缴获轻机枪4挺、长短枪88支、手榴弹100枚、子弹1500余发及其它军用物资一部。从敌人手中夺回小麦29000余斤。

7月28日,文水民兵在城南打击抢粮日伪军。当晚,8名民兵被敌伪40余人包围。敌人架设两挺机枪掩护,冲入院内,民兵在窗口沉着应战,以手榴弹杀伤日伪数人,冲到院中与敌肉搏,夺取机枪,激战1小时,毙日军20余人后,8名民兵全部突围,仅4名被敌刺伤。

(489)温元清牺牲
    温元清,又名温元福,1914年出生于岚县河口乡蒲胡村。1938年1月人党。2月从岚县调方山工作,历任方出县牺盟会协助员、牺盟区分会秘书、区委书记、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宣传部长等职。1943年7月17日,因叛徒向日伪告密,在圪洞的山后村被敌包围,为掩护干部突围壮烈牺牲,时年29岁。
    1945年,方山县解放后,方山人民举行隆重追悼大会,深切悼念温元清烈士。为了纪念革命先烈,方山人民在圪洞南街修建了座雄伟的烈士塔。塔内有温元清烈士的塑像和石碑,碑文上记载了他短暂而光辉的一生。
(490) 八分区组建汾阳敌伪工作站
    为了加强八分区敌伪工作,自1941年以来,八分区从各单位选调了一批干部,晋绥军分区月区陆续介绍到八分区一些敌工干部,还有从延安敌工干部学校毕业后回到八分区的干部,组织起一支较强的敌工队伍。八地委、八首先专署和八军分区组成敌工委员会,在各县组建敌工站,在各级党委敌统一领导下,开展敌伪工作。在斗争形势极端恶化的1941年到势兵1942年,八分区先后组建了文水、离东敌工站,并向交城、交西、在运阳派出敌工人员,深入敌占区展开工作。
    汾阳县敌工人员于1942年进入汾阳边山地区,不久即遭日军灭E 包围,六团敌工股长张士进在突围中牺牲。赵世贵、武献瑞、孙谨行和宋儒坚持斗争。1943年4月增派崔汉玺到汾阳平川。在敌据点星罗棋布的敌占区,宣传群众,调查研究,争取伪军人员家属,进行到政治攻心,建立内线关系,惩办罪大恶极的汉奸,分化瓦解敌伪军与武工队、手枪队和地方干部密切配合,开展军事斗争。
    1943年7月,八分区组建汾阳敌伪工作站,由孙谨行负责。不久,孙牺牲,由崔汉玺负责。主要活动在汾阳县五区平川,平遥到汾阳铁路支线以北和文水与汾阳之间地区。敌工站人员利用汾阳大会头村赶庙会唱大戏的机会,乔装打扮为“敌人”模样,将抗日政府通缉的日军宪兵便衣特务、号称四大金钢之一的汉奸赵锡成用枪击伤,赵狼狈逃入城内。抓获几名随从小汉奸,当场教育后释放。并于当日派赵锡成的妹夫进城,警告赵:再干坏事没有好下场。敌伪便衣警察再不敢轻易外出扰乱。汾阳敌工站以军事斗争与政治攻心相结合,惩处汉奸,振奋民心,打击了敌伪,争取了大批伪军投诚,加入抗日队伍行列。如:1944年夏收后,敌工站发动群众藏粮,日军抢粮扑空后,便发动群众集中控告汉奸便衣的敲诈勒索,把完不成征粮的“罪责”全推到汉奸便衣身上,由日军处死十几名汉奸;将反正的伪军,在自愿前提下,编为抗日游击队,有汾阳柳长发游击队、高锦辉游击队,方山峪口任恩奇游击队等。
(491)晋绥八分区“挤敌人”取得重大胜利
    2月以来,八分区“挤敌人”取得重大胜利铁/.取得重大胜利。为了打开山区对敌斗争的局面,分区领导决定开展以围图岔口、芝兰敌据点为重点的“挤敌人”斗争,到7月取得重大胜利。为了打开山区对敌斗争的局面,分区领导决定首先拔掉岔口、芝兰两个钉子”。
   具体部署是:第一、军事上采取机行动,小股敌人出来,就集中优掉岔口、芝兰两的方针,逼近敌人,相机行动,小股敌人出来,及集中优势兵力,,坚决歼灭;大股敌人出来,就一面用麻雀战与敌周旋,一面在运动中歼灭和打击敌人。2月6日,在石沙庄伏击歼敌28名,并将13具日军尸体送进据点,带去大量宣传品使敌震惊。经过两、三个月的军事斗争,抗日军民对敌进行了大小战斗100多次,共歼灭日伪军360多人。原先横行无忌的日伪军,现在紧缩在据点里,不敢轻易外出。第二,发动群众,开展反汉奸、反维持会斗争。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摧毁了敌在山区241个村的维持会,恢复抗日民主政权,建立民兵组织,开展群众性的防奸自卫运动;搞掉了敌在中西川和东西葫芦川建立的100多人的特务网,从而挖掉了敌人的耳目,断绝了其在山区的情报和物资来源。与此同时,又选派一些可靠人员,打进敌人内部,建立起秘密情报网。第三,撤离据点附近的居民,困死敌人。分区经过充分组织,于2月25日,将岔口、芝兰据点周围15里内20余村的260多户居民,全部转移到根据地。此后,维持会的人员也相继逃出,守敌更加孤立,日军恐慌,伪军动摇。3月10日和4月13日,第六支队在民兵配合下,两次袭击岔口据点,歼敌50余人。第四,把平川的对敌斗争和山区围困敌据点的运动结合起来,把敌人的后方变为前线,使平川之敌无法援助山区。八分区从主力部队中抽调了一部分兵力,组织若干小分队,挺进晋中平川,配合地方党、政干部和游击队、武工队、民兵,除奸反特,反“治安强化”,并相机打击敌人。

    平川地区对敌斗争的开展,打乱了敌人的部署,牵制其兵力,有力地配合了山区的对敌斗争。7月21日,岔口之敌炸毁碉堡,翻如越岭逃到芝兰,同芝兰据点的敌人一道逃出山区。“挤”走岔口、 芝兰之敌后,八分区一部分山区得到恢复,打开了八分区对敌斗争村界的新局面。9月18日,交东支队和四区基干队袭击草庄头据点,全片凄歼守敌。10月17日,第五支队拔掉榆林山据点。至此,解放了三分草活之二的山区腹地,进而把对敌斗争的中心转向晋中平川。

(492)中共晋绥分局召开对敌斗争会议
    7月,晋绥分局在兴县召开对敌斗争会议。会议总结交流半年来“挤敌人”的经验。
    经过半年来的“挤敌人”斗争,晋西北的形势明显好转,整个晋西北令员已由敌进我退的被动局面变为我进敌退的主动局面。八地委组织部长梁树棠向大会介绍了八分区的“挤敌人”斗争。21日,毛泽东打电报给分局负责同志,指示晋绥各地都要向八分区学习,挤小敌十及备人,扩大自己,打出威风来。8月16日,分局发出了对敌斗争指示,命要求各地从巩固中求发展。把减租减息、发展生产和发动群众等项员与工作与对敌斗争密切结合起来;号召民兵开展爆炸运动,提高第力,实行“劳武结合”的方针,发动群众参加对敌斗争。
(493)晋绥一分区成立
     7月,以兴县、神府县、岚县组成晋绥第一分区,在兴县成立了分区党、政、军领导机构。地委书记吴亮平、副书记王一夫,组织部长王一夫兼,宣传部长沈越。专员白刃、副专员毛凤翔。军分区司令员马仁兴(冀中军区第三纵队二十七团团长)、政委王兴隆。

 (494)阎锡山在晋西推行“兵农合一”暴政

    8月15日,阎锡山在吉县召开“未删行政会议”,决定实行“兵农合一”的新式农奴制度。从各机关抽调大批于部,分别主管编组、分地、均粮等事项,制订有关章则法令,在其统治的晋西各县集中力量,加紧推行“全面突击”,“开展政权”,阴谋打破共产党的“基干小组”(即基层支部),摧毁共产党的地下组织。
    “兵农合一”的主要内容是“编组互助”、“划分份地”、“平均粮银”。阎锡山认为“兵农合一等于手掌,组、政、军、教、经等于五个指头”,用这个办法把农民变成“份地”的隶属,军队的隶属,紧紧捆在村界之内的“份地”上,为其服兵役、服劳役、纳粮银。
    在阎锡山“兵农合一”暴政下,阎管区村无男丁,土地荒芜,片凄凉景象。“兵农合一实行了,茅厕满了没人掏;十亩地里九亩草,留下一亩长黄藁”就是真实写照。人民过着少吃缺穿的悲惨生活。
(495)吕正操奉命率部开来晋西北
    8月下旬,吕正操司令员奉命率领第三纵队第十七、第十八、第二十二、第二十六、第二十七、第二十九团6个团到达兴县地区,随后第三十三团、警备旅争全分局北织东敌一及其所辖第一、第二团到达。第三十二团奉命由晋西北开赴绥德警备区的佳县、通秦寨、螅蜊峪,暂归独一旅指挥。11月,中央军委任命吕正操为晋绥军区司令员,林枫兼政治委员,续范亭为副司令员,周士第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陈漫远为副参谋长。警备旅旅部与第八分区领导机关合并,第一团改编为第一支队,第二团改编为第二支队,归第八军分区指挥;原三纵队第十七团、第二十二团、第二十六团,合编为第十七团,归第三军分区指挥;原三纵队第十八团,第二十七团、第二十九团合编为第二十七团,归晋绥军区直接归晋绥军区直接指挥。
  (496)贯彻晋西北行署《关于发展纺织业的决定》
     8月9日,晋西北行署作出《关于发展纺织业的决定》。决定强调指出:必須“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密切各部门配合,进一步发展纺织业,争日新式取根据地军民衣料的完全自给”。为此,第一,建设部门负责推广植棉,增加棉产量;财政部门负责节约棉花。第二、在发动精纺争取经等事线自给上,首先由各级政府配合妇救会组织精纺小组,奖励精纺模三行, 基层范,发动妇女精纺,提高精纱价格。第三、规定统一的土布标准。决定还提出,行署以后将继续举办训练班,培养纺织干部各专署、各县积极贯彻行署指示,为发展纺织业,陆续举办培匀粮训班。同时落实贷款,贷棉、贷粮,大力扶植纺织业的发展。临南县指943年纺纱妇女15000人,织布妇女9884人,1944年分别增加到在22000人和16000人,占全县妇女的40%和30%;纺纱车增加1/3,织布土机增加1/6,织布快机增加1/5。1944年织布13.3万匹。兴县原有少数妇女纺织,到1944年发展到9220人;无植棉纺织基础的边缘区交城县纺织妇女也发展到2086人。三分区张秋林的土纱,薛汝花的标准布在边区展览会上获奖。
 
  资料来源:《中共吕梁地区历史纪事》 中共吕梁地委党史研究室编  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5月出版
 本站编辑: 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