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悼念晋绥老前辈毛大风叔叔(07月20日)
- 一位百岁老红军的襟怀(07月08日)
- 一场别开生面的视频签约(04月30日)
- 林炎志:继续做好铺路石(04月27日)
- 黄河古渡黑峪口 “两弹一星”晋绥情(04月08日)
- 六百英灵—远方山中的牵挂(04月02日)
- 怀念老红军张文阿姨(03月29日)
- 想起贺老总在晋绥(03月21日)
- 虎年初春晋绥情(02月20日)
- 怀念“四八”烈士后代—秦新华大姐(02月16日)
父亲郭炳旺的抗战故事
发布日期:2016-01-27 11:20 来源:《吕梁晚报》 作者:晋绥基金会
父亲郭炳旺(1917—1981),祖籍临县后甘泉村,后迁居岐道村,1943年入党,二等甲级残废。父亲去世已经30多年了,但他的抗战故事却永远地留在了史志和后人心中。
勇斗日寇
1941年3月的一天,盘距在方山与离石的日军,共300余人,向临县“扫荡”而来,我父亲从吕家岭杜家岭回家途中,在佛堂峪村与鬼子相遇,并被鬼子包围,抓作民夫。这时鬼子的行列是伪军在前,民夫居中,日军在后押队。他们沿途抢到的东西有耕牛12头、毛驴9头、猪羊100多只,还有粮食和其它财物,捆绑男女8人,民夫30多人。鬼子押着背着粮食的民夫,赶着抢来的牛羊牲口,走到后陡泉村时已到子夜,日军命令两个伪军在一个打谷场里看守民夫,待日军在村里劈门砸窗、生火做饭之时,父亲认为时机已到,与预先约好的邻村民兵刘进财,分别靠近看守的伪军,趁他们踱步之际,父亲一个箭步闯至近前,用黑夹袄搂头一兜,这个伪军立即瘫软在地上,另一个伪军一愣,还没反应过来,就被刘进财用同样的办法,将其头脸封闭、摔倒在地。父亲与刘进财迅速将伪军腰间的四颗手榴弹抽出,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扔出。霎时,手榴弹的爆炸声,使牛惊人跑,日军以为被游击队包围了,立即分路阻击,等回过神来时,父亲和刘进财及被抓的民夫趁着混乱,在夜幕掩护下跑得无踪无影了。1943年6月,据可靠情报,得知日军大队人马要来岐道“扫荡”,岐道民兵立即进行布置。敌人进村前,先后四路散开,将村子包围,然后派伪军分两路进村破门抢掠。突然西街响起枪声,日军立即向西街搜捕,北街又响起枪声,日军又蜂拥向北,南街枪声更急,日军手足无措正要撤离,村外红圪峁、西水沟以及官道两侧枪弹雷鸣,杂声四起,敌人丧胆退逃。这一仗,击毙日军2人,伪军4人,解救村民20多人,截获大量被抢财务。1942年到1943年6月,一年半的时间,岐道民兵与日军作战30次,其中单独作战18次,配合部队12次,独立击毙敌小队长以下6人、伪军8人、伤4人,击毙洋马一匹,炸毁机枪1挺,俘敌情报员2人,配合部队击毙敌伪60多人,缴获大量枪支弹药和物品。抗日战争结束后,父亲又跟随陈赓、王震将军指挥的部队转战于解放隰县、中阳等地的战斗。
放弃南下
父亲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英勇善战、屡克顽敌,威名远扬,使敌人闻风丧胆,他的英雄事迹,多次登上《晋绥日报》。1944年召开的晋绥边区第四届群英会上,父亲被授予“民兵特等战斗英雄”,并授予英雄奖章、奖旗及步枪等物质奖励。他先后荣立战功7次,其中特等功2次、甲等功2次,荣获“民兵英雄”锦旗5面、奖章10多枚、步枪2支、土造手榴弹拉火3个、朱总司令奖章1枚、中央访问团纪念章1枚。至今,中央军事博物馆和延安军事博物馆及太原、晋中等处都陈列着他荣获的“朱总司令奖章”“劳武结合奖章”“民兵特等战斗英雄奖章”、锦旗及七九步枪等战利品。
抗战结束后,晋绥边区决定送父亲去军校学习两年,他回答只会打鬼子,读书念字我学不会,边区领导多次找他谈话做工作,他就是不肯去。1949年,临县抽调优秀青年干部去甘肃、青海、四川等地区开展工作,组织上决定让他去,县武委会主任王力波亲自上门告知,但他说自己是一个失去左手的半残废人,又没有文化,去那儿什么也干不了。再加家中人口多,兄弟姐妹9人,他居老三,是家中的顶梁柱,一走这个家就没希望了,考虑到实际情况,组织上就放弃了他南下工作的念头。
全国解放后,父亲作为二等甲级残废,政府提出每年给他200个工分的补贴,一年下来父亲就主动提出,退回了给他的工分补贴。在日后的年代里,政府每年下拨伤残军人救济款,每当提及到他时,都被他婉言谢绝了。
溘然长逝
1974年11月,父亲作为特邀代表,出席了“山西省优抚工作先进代表会”;1978年先后出席了县地“双先”代表会。1978年、1981年父亲两次重病,都是县武装部杨建业部长亲自乘坐救护车并带中西医医生来家接他住院治疗。第2次(1981年)由临县医院转入吕梁地区医院,军分区首长多次去医院看望,并嘱咐医护人员全力救治,分区政治部研究给他300元作为困难补助,他都力辞不受。当年农历12月13日,因肝癌已到晚期,医治无效,溘然去世,终年64岁。当地政府,乡、县武装部以及吕梁军分区都派人参加了追悼会,省军区发来了慰问信。
我从《临县志》、《临县知名人士传略》、《吕梁烽火》等书目中寻找父亲在那个血与火年代的足迹,并在其中采摘片段,以此作为对已故父亲的纪念。这不仅是为了缅怀,更是为了传承,传承这种抗战精神,传承一个个鲜活不朽的真实故事。
主办: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晋ICP备15001143号-1
Copyright Shanxi Jinsui Culture Education &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办公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广安路9号院国投财富广场4号楼313/314 邮编:100073 电话:010-63395639/63395661 邮箱:sxjs9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