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难忘晋绥 » 晋绥娃 »

回到吕梁寻找父辈抗战足迹 作者张汾生

发布日期:2016-04-28 11:14    来源: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作者:张汾生
    父亲离开我们已经五年多了,唯有一事,沉重地压在我们兄妹的心里,无论岁月怎样流逝,世事怎样变化,始终让我们难以释怀。 
  在整理父亲的遗物中,我们找到了一封尚未寄出的信。就是这封未发出的信,触动了我们回归吕梁大地,去寻找父辈走过的抗战足迹。 
  信是写给老战友陕西省物质厅刘成功同志的,在信中,父亲这样写道:“方山,是我们在那里与日寇拼搏、战斗了六年的地方。人到暮年,那里的山山水水,那里的乡亲父老,一直清晰地浮动在我的眼前。我多么想回去看看,看看咱们的吕梁山脉,看看咱们的方山,看看活着的、牺牲了的战友,看看帮助过我们,救援过我们生命的乡亲们。成功,好久我们一起回去吧,回到吕梁,回到方山。” 
  后来因父亲呕血送往医院,住院检查出胃癌,他就再也没离开过医院。这封信一直封藏在箱底,到最后也没能寄出,他想回方山的愿望也未能实现。 
  父亲名叫张涛,原名张运福,1917年9月生于山西省柳林县长峪村,1937年8月在汾阳中学读书期间,因“七.七”事变爆发,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西牺盟会、决死纵队。在抗战最艰苦的岁月里,他曾担任山西省方山县公安局指导员、县贸易局长、一区、二区、三区区长、区委书记,晋绥行署民政教育处民政科干事等职务。1949年10月随军南下四川,曾在川西行署民政厅、南充地委、四川省农机局担任领导职务。为解放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呕心沥血,奋斗一生。1982年按副省级待遇离休。2003年因患胃癌住华西医大,于2005年12月30日病逝。 
  今年清明节,为了了却父亲的遗愿,我和弟弟张川民授全家人的托付踏上了回晋之路,寻找父辈抗战足迹的历程。 
红色的吕梁血染的方山 
  清晨五时,天色还蒙蒙亮,当火车缓缓驶进山西,我们走进了咱吕梁,走进咱方山,走进这红色的热土,一股亲情,一股红色的情怀扑面而来。在吕梁市纪委工作的张黎平堂弟来到车站迎接我们,让我们倍受感动。我告诉他,此行的目的不是去老家柳林,而是专程去父亲抗战了六年的方山看看,为的是完成父亲的一份遗愿。黎平兄弟顿时眼睛一下子湿润了,他告诉我:“我的叔叔张耀兴是八路军炮兵营长,战死在东北四平战役中,牺牲时才二十八岁,连遗骨也未找回来。我一直想为他修一个坟,立一个碑,让后代记住他,他毕竟是为咱共和国牺牲的啊。” 
  方山县老干局、老区建设促进会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薛怀兰会长激情的给我们讲述了晋西事变的一件事:“1939年12月,阎锡山突然翻脸反共,背信弃义,企图消灭新军,消灭共产党,赶走八路军,将方山县委书记高登仕、时任公安局指导员的——你的父亲张涛、县牺盟会秘书刘成功等五人抓捕。关押在临县监狱。贺龙指挥120师回师晋西北,攻克临县、方山县城,阎锡山军队赵承授部被打得丢盔卸甲,落荒而逃,连姨太太的金银首饰都未拿走。如果迟一天,你父亲等人就被枪毙了”。 
  这段历史,我父亲曾经多次给我们讲述:
  1937年抗战爆发后,八路军三个师和国民党第二战区的晋绥军在山西共同抗击日寇,山西成为当年华北、全国抗战主战场之一,山西各界人民抗日热情日臻高涨。共产党北方局领导人薄一波组织发动的山西牺盟会决死纵队发展壮大、如火如荼,引起了蒋介石、阎锡山的万分惊恐和仇恨,于1939年12月发动了第一次反共高潮——晋西事变。方山县委、牺盟会主要领导被阎军抓捕至临县监狱关押。父亲等人手脚被戴上80斤重的铁镣,天寒地冻、不给吃喝,打入死牢,准备第二天执行枪决。不料第二天黎明,八路军120师回师晋西北攻打临县县城,阎军仓惶弃城而逃,父亲等人砸开铁镣,冲出牢房,与八路军汇合后欣喜万分,喜极而泣。 
  这段历史在文化大革命中被造反派污蔑是叛徒,遭到父亲的愤怒谴责,多次外调均未获得一丝证据后再不提张涛是叛徒。父亲多次讲:历史问题是清白的,他们越查越清楚,反而帮了忙,打听到了许多老战友的消息。 
  抗战时期最艰苦的岁月里,父亲在方山六年,走遍了那里和邻近几个县的山山水水,大小村落。提起方山,他总是充满了激情和思念。 
  有一年父亲得了伤寒,在老乡家休养了一个月,日寇的碉堡和巡逻兵就在附近。父亲说:“越是在敌人的鼻子底下,越是最安全,敌人越麻痹,我们越胆大”。在乡亲们的掩护和精心照顾下,父亲的病很快就痊愈了。 
  他经常给我们讲述,在抗战八年中,为了防止日寇和汉奸的偷袭,每晚都在老乡家或山林中和衣抱枪而睡,从未盖过一天棉被,一有敌情就要马上转移,而且每晚要换几个地方住宿。 
  父亲经常给我们讲,我们党与老百姓那真是生死与共,血肉相连。之所以能在如此艰难困苦的年月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离不开老区人民无私奉献、流血流汗,甚至英勇牺牲。 
  我提出能否见到父亲当年抗战时期的战友,薛会长说:“这个岁数,活着的莫拉(注1)了。1943年任县委书记的刘成功有个孙子在汶水县任组织部长。你父亲的战友温元青是个烈士,用最后一个手榴弹与日本鬼子同归于尽。我们为他修了纪念塔,他是咱们吕梁的抗日英雄,是咱们方山的骄傲”。 
  一张战友的照片一段红色的追忆 
  晋西北的天空蓝天白云、阳光普照,我们参观了烈士纪念塔。它座落在方山老城区的一个街口,塔分三层,第一层有温元青的画像,第二层是彩绘的方山历史,第三层是温元青的泥塑像。我心情沉重地告诉薛会长:“我家有一张1942年方山县委机关的合影照片,父亲生前指着照片上的一个人说,这位战友被日本鬼子杀害,人头挂在城墙上。”薛会长非常肯定地说、告诉我,就是他——温元青。
  我心情悲痛的跪在温元青烈士的泥塑像前,重重的叩了三个头。流着眼泪说道:我代表父亲看你来了,日本鬼子1945年就投降了,方山解放了,方山人民生活好过了。
  前排右起:方山县委宣传干事温元青烈士(日本鬼子杀害温元青后,残忍的把烈士的头颅挂在城墙上示众),本文作者张汾生父亲、方山县贸易局长张涛,XXX,后排右起方山县县长王修、XXX、方山县委书记郭伟人、方山县委组织干事刘成功。1942年方山县委机关干部合影。
  回川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老照片。我与年迈的母亲翻箱倒柜,寻找这一张珍贵的历史照片。终于找到了,照片上一共七人,背景是巍峨的黄土高坡,居中戴眼镜和手表的是我父亲,温元青斜挎着驳壳枪蹲在左侧。照片的背面,留有我父亲的亲笔“1942年,方山县委,书记郭伟人,县长王修,组织干事刘成功,宣传干事温元青,温为日所杀,挂头示众”。 
  这张弥足珍贵的照片,我翻拍放大后寄给了方山县委(注2)。 
  父亲曾经讲过,方山是吕梁山的腹地,是晋西北根据地与冀中战区的连接地带,是日寇与八路军几番争夺几度易手的地方,抗战时期最为艰苦,战斗最为惨烈。红色的历史,就是血染的历史。
  我心里,暮然间立起了一座丰碑,一座吕梁英雄的丰碑,一座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击日寇的丰碑。 
  吕梁——中国人的脊梁。历史的丰碑将永远鼓舞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为了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努力奋斗!
                                                                                                                                                                         张汾生于201171
注1:山西话,意为没有了。
注2:这张照片现存于兴县蔡家崖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内,公开展出。
 
作者:张涛长子张汾生,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