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难忘晋绥 » 晋绥娃 »

晋绥儿女,不忘初心(四)

发布日期:2016-10-13 10:39    来源: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作者:任红凌
——记晋绥南下干部二代寻根之旅 
任洪凌
    蔡家崖北坡村,距离县城15公里。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小山村。以前常听我们的父母念叨北坡、北坡。今天终于走进了北坡村,当年中央晋绥分局所在地。
  北坡村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旧址。左起:樊向群、任红凌、范文、吉晓江。
19428月,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成立,统一领导晋西北、晋西南、大青山三个地区的党政军民工作。关向应任书记,林枫任副书记;是当时晋绥边区共产党的最高领导机关。同时成立晋绥军区,贺龙任司令员,续范亭任副司令员。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晋绥分局为民族的独立和全国的解放立下了不朽功勋。在抗日战争时期,它阻敌西进、屏障陕甘、拱卫延安,是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的前卫阵地,是延安党中央与敌后各抗日根据地以及北平、天津联系的交通枢纽和重要通道,同时也是延安与莫斯科联系的国际交通线;在解放战争时期,它又是中共中央(昆仑部队)和西北野战部队转战陕北的大后方。
  位于半山腰的北坡村。左起:樊向群、宋志平、范文、任红凌、王波。
  在王波陪同下,重走当年父辈走过的北坡小路,吉晓江(左)心中感慨万千。
左起:任红凌、王端端、甘继林。
    一张合影,留下了我们对前辈的怀念、崇敬和对这片热土的全部情感。左起:霍太生、李渝泉、吉晓江、孙小建、李晓滨、范文、任红凌、王端端、樊向群、宋志平、甘继林、郭学工、王波。
    晋绥分局旧址依山傍水,位于蔚汾河畔。山上峰峦叠翠,春来桃花盛开,秋季五谷飘香。我们沿着刚刚修复完工的村庄,走进一个一个的院落,沿着一排一排的窑洞,仿佛踏着父辈的足迹,寻找着他们当年的身影。我们拍照,我们抚摸着这里的一砖一石,仿佛握住了父辈温暖结实的双手。
左起:樊向群、王波
        中央晋绥分局宣传部是吉晓江的父亲吉喆、任红凌的父亲叶石曾经工作过的部门。几十年过去了,北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仍然有父辈留下的身影。今天追寻父辈足迹来到这里,难掩心中激情。左起:吉晓江、李晓滨、范文、任红凌、樊向群。 
  兴县新闻办派记者追踪采访寻根团。图为兴县广播电视台记者裴苗苗现场采访吉晓江。
     9月3号一早,王波局长和孙小建局长带领我们来到黄河边上,让我们看一看滋养了我们父母的母亲河,看一看我们父辈在这条大河边上的足迹。
        晋绥军民同仇敌忾,阻敌西进,屏障甘陕,拱卫延安,支援延安,黄河见证了这一切。在黄河边合影留念,左起:孙小建、任红凌、樊向群、范文、吉晓江、李晓滨。
   随后来到张家湾村。张家湾村位于黄河边上,曾经是鲁迅艺术学院所在地。 1942年10月19日,鲁迅艺术文学院晋西北分院在兴县张家湾成立。贺龙为董事长,林枫、甘泗淇、罗贵波、周文、杜心源、亚马等为董事,院长欧阳山尊。鲁迅艺术学院晋西北分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培养革命艺术干部的学校。1950年4月成立的中央戏剧学院,其前身之一就是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洪凌的父亲叶石于1942年底从七月剧社调至鲁艺,应该就是到了这里。
    张家湾,鲁迅艺术文学院晋西北分院旧址。左起:吉晓江、李晓滨、范文、樊向群、任红凌。
张家湾鲁迅艺术文学院晋西北分院旧址
   时过境迁,窑洞依旧,前辈今在何方?
    我们来了,看到占地面积800平方米的地方,已经无人居住。原来的窑洞仍在,但院内杂草丛生,显得荒凉而凄清,心中不禁酸楚。想当年这里也应该是热闹非凡的一个地方吧?想到父亲曾经在这里居住并工作过,任洪凌止不住心中的波涛翻滚,在这里拍照留影,心中默默想象着父亲在这里工作的情景。
任家湾--七月剧社旧址之一
    与张家湾相邻的任家湾,是七月剧社的旧址之一。叶石曾经担任过七月剧社社长。王波局长介绍说,七月剧社曾经在当地非常有影响,战士和老百姓都喜欢看他们的演出。只要是听说七月剧社要来演出,哪怕不吃不喝,跑几十里地翻山越岭,也要赶来观看。
乡亲们难忘七月剧社--任红凌记录着村民讲述的七月剧社的故事。
在那个文化生活极度贫乏的年代,七月剧社的演出起到了很好的宣传群众,发动群众,宣扬爱国,激励斗志,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作用。任洪凌说,她在心中为父亲感到骄傲。看到这里的老百姓还很贫苦,我们心中不免悲戚,新中国成立快七十年了,可是在这片养育了共产党的土地上,老百姓还没有摆脱贫困,走向小康。我们见到了88岁的任丑则大爷,想当年他还是个小孩子,也应该跟着大人看过七月剧社的演出吧?任洪凌和范文掏出200块钱塞给他,心中百感交集,眼泪止不住的往下流。看到这些老人,就像看到亲人般既亲切又心疼啊!
       在任家湾七月剧社旧址合影留念。左起:李晓滨、吉晓江、樊向群、任红凌、宋志明、宋志平、王端端、甘继林、郭学工、李渝泉、霍太生。
    这里有成片的枣树林,树上挂满即将熟透的枣,我们摘下几个来塞进嘴里,品尝着父辈们几十年前也在这里吃过的甜枣,心中倍感欣慰。
 
 
 本站编辑  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