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难忘晋绥 » 晋绥娃 »

塞北边城有我家--忆塞北抗日军人家属学校

发布日期:2017-05-11 16:37    来源: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作者:端阳生
 端阳生
        1942年秋,中日战争犬牙交错。地处山西省雁北地区的洪涛山抗日根据地,和地处当今内蒙古大青山一带的抗日根据地,终因敌强我弱,牺牲惨重,先后陷落。两地的核心力量转移到晋绥边区二分区管辖的山西省偏关县境内,组建成晋绥边区塞北军分区,即绥蒙军区的前身。小小的偏关县城内,不仅容纳了塞北分区党、政、军所有的机关人员,在城内的一座四合院内,还收留了两个抗日根据地的军烈属,雅称“抗日军人家属学校”。
    1991年夏,本文作者王生明(端阳生)在母校--抗日军人家属学校大门外。
    建校之初(1943年冬),只有一家烈士家属,即我的母亲蒙青山和我们姐弟3人。不久,住在同院的军属王义阿姨及其子女一家人变成了烈属。又不久,王进阿姨一家人也变成了烈属。
    这3家烈士家属的成员是:
    晋绥五分区直属武工队政治委员王保(王宝)烈士的遗孀蒙青山及其女儿王生梅(12岁)、大儿子王生明(10岁)、小儿子王生力(3岁)。
    晋绥五分区朔县武工队队长张登成烈士的遗孀王义及其女儿张涛(15岁)、儿子张胜(12岁)。
    晋绥边区绥南丰凉县县长张登峰烈士的遗孀王进及其儿子张广钦(13岁)、张广达(8岁)。
    还有晋绥五分区妇救会秘书李桂芳烈士的女儿李春英(3岁)也算入校学生。另有怀仁县宋时轮支队地下交通员王贵礼烈士的儿子、有军籍的小八路王兴,他是以传授纺织技师资格入校的教职人员。共有烈属13人(两个根据地千分之一的幸存者)。
   有军属名份的学员是: 李郁清、(大)张珍、(小)张珍、郭玉林、张明、李玉萍、史桂兰、薛枫、王芸、张云峰、王谦、许俊英、杨大姐、李秀云等14人(她们是百分之一的幸存者)。
   司务长1人,姓王;
   炊事员1人,偏关城内市民;
   校长1人,贾石华,是杨植霖同志的姐夫, 50多岁,戴一副高度近视镜,经常给不守规矩的男孩子们训话:“你们知道x + y 等于几?”
   从上述人员的类别看,一半是烈属,一半是军属和干属(干部家属)。他们多是早年追随抗日名将李井泉、高克林、郭鹏、姚喆、杨植霖、苏谦益、刘华香、张达志、郑林、李登瀛等投奔大青山、洪涛山抗日根据地的知识女青年,根据地的妇女骨干。因为根据地的陷落,生存空间的缩小而失去工作,暂时来此整休待命。这个小小的临时家园,能让她们吃上“饱肚饭”,睡上“安生觉”,乐也爽,哭也畅,都说“偏关是个好地方”。
   “抗校”在塞北行署主任苏谦益同志的关怀下,贾校长因材施教,有学联共党史的,有学毛泽东《论边区》的,有认字念书的。有开荒种菜的,有学纺线织布的,男女老少齐上阵,其乐融融“一家人”。
    不料在1944年深秋日寇大扫荡,“抗校”全体员工撤出城外不久,即被敌人冲散,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曾锦云、组织科长谢礼云、司令部二科科长姚典训等15位同志不幸牺牲,“抗校”半数人员未能归校,有的参军,有的分配工作,各奔一方。
    抗日军人家属学校的3家烈士后代70多年后在北京聚会。前排左起:张登成烈士的长子张胜、王宝烈士之子王生明及夫人,后排左起:张胜夫人、张胜之女张燕、张登峰烈士的长孙张飞。
   塞北抗日军人家属学校解散70多年后,2016年7月23日,京郊某地,塞北“抗校”的3家烈士后代,在张登成烈士的孙女张燕家中聚会,到会的有:
   张登成烈士的长子张胜及其妻子,张登成烈士的孙女张燕(东道主);
   张登峰烈士的长孙张飞;
   王保(王宝)烈士的长子王生明及其妻子。
 
     注:偏关县古称林湖、始称偏头关、偏头寨,五代置偏头砦,元改偏头关,清改称偏关县。偏关县位于山西省西北边陲,是黄河入晋第一县,隶属忻州市。北依长城与内蒙古清水河县接壤,西临黄河与内蒙古准格尔旗准格尔旗隔河相望,南与河曲、五寨两县相连,东于神池、朔州两县(市)毗邻。县境东西长60千米,南北宽58 千米,全县总面积1682平方千米,总人口11万人(2004年)。偏头关与宁武关、雁门关合称中华三关,是明代长城外三关之首,偏关为“三晋之屏藩”、“晋北之锁钥”。(摘自百度百科)
   本文作者:王生明,笔名端阳生。1933年生,山西平鲁县人。原晋绥五分区敌工科长、军分区直属武工队政治委员王宝(保)烈士之子。1943年参加八路军。《法制日报》高级记者。
 
照片提供:王生明
注释为本站所加
本站编辑: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