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难忘晋绥 » 晋绥娃 »

段晓岚对儿时的回忆(6)

发布日期:2018-07-07 18:52    来源: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作者:段晓岚
童年的回忆   一生的怀念  
 
自力更生   丰衣足食
    那时的生活很艰苦,吃穿都很紧张,为了解决这一严重问题,也为了减轻老百姓的负担。响应毛主席党中央号召,搞大生产运动,自力更生,丰衣足食。我虽然年纪小,也参加了一些。春天的一天,爸爸叔叔们到圪垯坡开荒种粮食,要求男同志每人生产300斤小米。我和大弟弟也高高兴兴跟着妈妈和他们一起去了。那天,天气很晴朗,在路上 ,看到野地里零星的小树和野草已绿了。在半山崖上,有好几只灰色的山鸡,咯哒咯咯,咯哒咯咯,叫个不停,我好奇地问,它们为什么叫?有个叔叔说,他们丢了蛋了。我不明白,它们怎么把自己下的蛋丢了。当我再长大一些时,知道母鸡下了蛋会咯哒咯咯叫,春天正是鸟儿们生蛋孵化小鸟的季节,所以山鸡下了蛋也是这样叫。
丰衣足食图(版画)         晋绥艺术家力群1944年在创作
     我们爬坡上山,到了那里。就在外边,妈妈给叔叔们做饭,我盘腿坐在地上给拉风箱。大弟弟在一边玩,还被柴枝子弄破了手。记得还有一次,是夏天,大家又去圪垯坡除地,管理种下的庄稼。留下郝明叔叔带着我,到河滩地扶绵花。就是在我们住的坡下的蔚汾河摊上,沿着河,开的一条平地,种的棉花。几天前下了一场大雨,我站在坡上的窑洞前,看见山洪卷着泥沙,枯木树枝,滚滚奔腾而来。顷刻间,整个河滩变成一片汪洋。几天后,水退了,但大水把棉花苗全冲倒了,有的还被泥沙压着。我们把苗扶起来,培点土,盼着他们长大结棉花。记得,郝明叔叔干得很累了,还手托着头,半躺在一块大的石头上休息一下。那时的他,是一个那么年轻帅气,又朴实的西北小伙子。
     女同志大生产的主要任务,是纺线织布。要求每人一天纺二两棉花。可是白光阿姨能纺四两。要求织布1.5丈,白光阿姨可以织三丈多。她是纺线织布的能手,受到表扬和奖励。侯荻阿姨也很能干,一天可以纺出四两精线。
    2015年夏,我的小弟弟晓飞给侯荻阿姨读我写给侯荻阿姨的一封信。那时侯荻阿姨因患眼疾,视力仅存光感。
    我也帮我妈整理领来的纺线棉花,先是要把混在棉花里的,小干支干叶等小渣子,挑拣出去,因为有渣子纺线时容易断线。也不利于织布。然后,把棉花分成薄薄一层一层的片。最后用高粱杆儿,把每一层片搓卷成,一尺左右长,一指多粗的空心棉花卷,这就可以纺线了。有一次,妈妈给的这任务我没有做,就出去跟孩子们玩儿了,结果回来还挨了一顿打。后来,我也学会了用手摇纺车纺线了,纺得又细又匀是一等好线,我纺的也就是个三等,所以就不让我再纺了。
帮助群众修理纺车(版画)   晋绥艺术家力群1945年创作
      在北坡,爸爸叔叔们利用窑洞前不大的一点点平地,用石头垒上边儿,种了几棵洋柿子(西红柿)。这是第一次吃到酸甜的西红柿。
      我们住在石楞则时,爸爸利用从百忙中抽空来看我们的时间,还在窑洞前的院子边儿上,翻出一小块儿地,种下几粒南瓜籽,由我和大弟弟管理。我们很认真,用小桶,到村子后面去抬水回来浇灌,用小锄,除草松土 ,所以长得很好,第一次看到自己种的南瓜,开花了,结小瓜了,非常高兴。但是有一次,我一不小心,把一棵已经结了像小碗那么大的瓜的南瓜秧子锄断了,弟弟心疼地提着带瓜的秧,哭着给妈妈去告状。其实,我比他更难过和后悔。
 
   1944年,在北坡西红柿地里。左起:我的大弟弟段晓兴、我的大妹妹段晓陕和我(本文作者段晓岚)
    在石楞则村后不远处的山路边,有一股细细水流,顺着山石缝日夜缓缓渗出淌着。这是村里几十户老百姓和牲畜的主要水源。离地面约半人高,对着水流的下面,是个不深的接水坑,周边还用石头围着,或叫小小蓄水池。我在用桶接水,等着水慢慢流的时候,手扶在石头边上,凝视着水中能在水面上停留和走动的多脚虫,还有那长长的马尾巴毛,在滴滴答答细水的冲击下,像是活的细细长长的虫,在水中游来摆去。使我遐想连篇,看得入神。我们和爸爸一起,把这个小水坑外边的野草乱石弄掉。把土翻过整平,不知爸爸怎么弄来的菠菜籽,我想,得来一定很不容易,这里蔬菜很少,主要的蔬菜就是土豆,胡萝卜。爸爸帮我们把菠菜籽播种在土里。还是由我和弟弟来管理。爸爸工作很忙,也不住在我们这里。把菜种在水坑旁边,浇水方便,土也湿润,而且来水坑饮水的马,毛驴,羊等牲畜,免不了拉点儿粪尿,土很肥,所以不用太费劲儿,菠菜就能长得很好。收获时,我和弟弟的心里都充满着成就感和几分自豪感,高高兴兴地抬着一筐,自己亲手种出的,绿油油鲜嫩的菠菜,送到食堂,请大家共享我们的劳动成果。所以,劳动也成了我一生生活中的习惯和爱好,这是爸爸帮我们培养成的,不怕脏累、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本站编辑  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