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难忘晋绥 » 晋绥娃 »

怀念父亲

发布日期:2018-08-07 20:10    来源: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作者:董淑琴
     怀 念 父 亲 
 
                   董淑琴                 
     我的父亲,温文尔雅,和蔼慈祥,平易近人。他的一生是执着追求信仰,默默为其奉献的一生;他的一生是奋不顾身,光明磊落的一生,他胸怀坦荡,无私无畏,不计名利,低调做人。他是我的良师益友,我敬佩他 。        
 董育才(1911--1988)
    父亲1911年出生在山西忻县泡池村一个富裕的家庭,从小饱读诗书,受到良好的教育。1929年至1931年,他就读于忻县中学。这期间,他结识了长他二岁的霍士廉伯伯(原中顾委委员,农业部部长),并跟随他参加了反对反动校长和捣毁国民党县党部的斗争,被当局抓捕,关在忻县监狱里。据黄志刚叔叔(中共天津市委原第二书记,天津市政协原主席)和父亲同村的远方亲戚董边姨(全国妇联第三,四届书记处书记)回忆,当时父亲名气很大,是很多年轻人心中的英雄和榜样。黄叔叔比父亲年小,特别敬佩父亲,当年曾去忻县监狱探望过父亲。
   这就是满腔热血,为正义挺身而出,毫无畏惧,年少时的我父亲。
1949年南下前的全家照,那时还没有我。
    1932年父亲离开忻县,先后在太原,北京高中就读,继续完成高中学业。1934年7月父亲考入北平国立艺专,师从齐白石,王雪涛学习国画。父亲对国画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爱好,他骨子里带有艺术家的气质,谈吐幽默风趣。父亲信仰共产主义,大学期间就参加了梁寒冰伯伯(中国历史学家)组织领导的著名的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 1936年3月加入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暑假期间,在太原参加了战地动员委员会宣传部,边学习边投身于革命运动中。
    听我母亲讲:大学期间的寒暑假 ,父亲每逢回到家中都会向母亲宣传新思想,讲述革命道理,破旧立新。父亲不仅仅宣传,更身体力行。他的第一创举便是拿起剪子,一刀剪下去,母亲的长发瞬间变成了“革命头”,当时在村里引起巨大反响,害得母亲好长时间不敢出门……
    这就是从自我做起,不断追求新生事物,阳光进步,积极向上的我父亲。   
爸爸喜欢读书。摄于 1972年 
    父亲本是学艺术的,但当国家需要时,他来不及告别家中的妻儿老小,将自己的行李(其中还有齐白石,王雪涛老师给他的画作)寄放在房东处,背上革命急需的打字机,毫不犹豫地踏上了去延安的征途。1972年,我去北京,曾在时任国家计委副主任段云伯伯家住了一段时间,闲暇时听段云伯伯和张枚阿姨讲述父亲抗战时期的一些往事。据他们回忆,父亲到达延安以后,先在“抗大”五大队一分队学习,并经一队李指导员,彭副队长介绍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真正的誓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终身的共产党员。
    1939年,由中央组织部介绍,父亲回到战地动委会宣传部工作,后民革通讯社晋西北分社成立,党组织派父亲前往,任社长。1940年父亲在晋绥行署秘书室任秘书,直至抗战胜利。
    这就是为了真理、信仰,义不容辞,舍小家为大家,奋不顾身,勇于牺牲的青年时代的我父亲。
1952年的全家福,爸爸抱着我(本文作者)
    抗战时期,革命队伍就是一个大家庭,来自五湖四海的进步青年们,相互帮助,相互学习,享受平等、自由恋爱的权利。父亲身边很多战友都开始了新的恋情,成双入对,唯独父亲独来独往。段云伯伯好奇地问:“你为什么不谈恋爱呢?”父亲说:“家里有妻子和一双儿女,不知是死是活,放不下”。由于“放不下”,整整八年,父亲把所有思念都埋在心里,全身心投入抗战的工作学习中,直到日本投降,抗战结束。抗战胜利后,父亲满心喜悦,向组织请了假,专程赶回老家,他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他的妻儿是否还在人世。当他跨进家门时,院里站着位大姑娘,看见陌生人,扭头就往屋里钻,紧接着屋里出来位短发妇人,后跟着一位少年。父亲一眼认出了那位妇人,正是他分离八年的妻子。四目相对,热泪盈眶,看傻了一旁的少年和姑娘,此时父亲无比喜悦和兴奋,面对饱经风霜,历尽坎坷,九死一生的家人,他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他们彼此的坚守,终于感动了上苍,他一家团聚啦!后经组织批准,父亲把母亲、姐姐、哥哥接了出来,跟随部队前行。这段往事在父亲的战友们中广为流传,称为一段佳话。这就是重情重义,有责任,有担当,高尚情操的我父亲。
    1946年行署派父亲带一工作组到晋绥六分区工作,后调六分区范亭中学,任温宗祺校长(天津外国语大学原校长)秘书,创办范亭中学;1947年调晋绥九分区专署,任秘书;1948年创办隰县师范,任书记,副校长;1949年调晋南行署教育处,准备进军南下。据资料记载:南下时,父亲带有范亭中学,隰县师范等学校的数百名学生,这是一批积极向上,有理想、有抱负,勇于牺牲的新中国之栋梁人才。入川后,他们遍布在省,市,县各个领域,大多在领导岗位上,作出了优异的成绩和巨大的贡献。
   1951年10月6日,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部长楚图南向华西大学刘承钊校长颁发校印。左起:刘承钊、楚图南、右1为川西区教育厅长张秀熟。右3为华西大学军代表董育才。
   南下到成都的父亲,正当青壮年,他先后担任军事接管美术专科学校,体育专科学校,会计专科学校三校的军代表。19511月父亲任华西医科大学军代表,筹备军事接管各项准备工作,就在“私立华西协合大学"正式接管大会的头一天,我出生啦,当时接生的医生是著名的"北有林巧稚,南有乐以成”的乐博士,她向正在开会的父亲报喜,“生了个千金”,我至今无法知道我出生的确切时间,只知道上午,父亲在开会。
   2016年7月1日,寻访父亲曾经工作生活的华西大学(现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也是我的出生地。
   华西军代表的工作非常繁忙,乐博士主动跟父亲讲:“您太忙了,把孩子交给我来养,等她六岁的时候,再交还给您。”身为军代表的父亲,谢绝了,他感谢乐博士的诚意,严以律己,毫无私心杂念是他必须遵守的准则。
    小学毕业时,我梦寐以求的中学就是四中(石室中学),可惜我的分数没有上线,失望之极,只好服从分配,就读于盐道街中学。曾担任石室中学校长的父亲,从未提起这段历史,直到几十年后,石室中学重写校史,找到我父亲,我才知道,父亲是新中国石室中学第一任校长,好一个低调,廉洁,无私的父亲,佩服。
    父亲的无私奉献精神,是我最佩服最欣赏的,也影响我的一生。
1972年,爸爸、妈妈、大姐(前排左1)和我在四川省高教局钟楼下合影。
    1966年邢台地震,在全国引起很大的反响。我发动姐姐和院里的俩个小伙伴,放学后四处去捡废铁,废纸去卖,想凑十块钱去支援灾区。可是我们费尽全力也凑不够,于是我和姐姐就把自己心爱的又黑又粗又长的辫子剪了去卖,但还是凑不够。我成天愁眉苦脸,爸爸看出来我有心事,我把我的想法全盘告诉了父亲,父亲非常赞成,说不急,他给我们凑,我好高兴啊,终于我和爸爸拿着十块钱到邮局寄向邢台救灾指挥部,落款是,盐道街中学红领巾。不久,邢台抗灾指挥部给盐道街中学寄来感谢信,当校长在大会上宣读这封信的时候,我在台下偷偷地乐,好高兴,感谢在我成长路上,有一个好父亲。
 1975年夏,爸爸和我在四川省教育厅院内。
    父亲为人谦和,平易近人,很少看见父亲发脾气,却有一件事让我十分震惊……
    文化大革命中,天津外国语学院的造反派,来到四川省教育厅,找我父亲了解温宗祺校长的有关问题。记得那两位造反派天天守着我父亲,不断地质问,整整一个星期。有一天,我突然听见父亲在书房里拍着桌子,大声地说到“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毫不畏惧的”,我吓坏了,赶忙跑进书房,只见父亲立在办公桌旁,满脸通红,两位造反派学生,十分惊讶地看着我父亲.父亲说:“我实事求是地向你们讲述,没有的事儿,我绝不能编造……”从那以后,两个来时反对温校长的造反派,回校后变成保温校长的学生。父亲的义正言辞,实事求是,毫不畏惧的精神打动了他们,才有了这戏剧性的逆转。这一幕,让我震惊,终身难忘,“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毫无畏惧的”的声音时时在我耳边回响……
    这就是我无私无畏的父亲,我的良师益友,我敬佩的人。
    爸爸在晚年时期,又拿起了他深爱的画笔。这幅竹图,是爸爸一生的写照。这是爸爸1978年的习作。
    作为知识分子出身的父亲,一生大部分时间在文教战线上工作,他尊重爱护知识分子,脚踏实地,默默无闻,燃烧自己,点亮他人。
   父亲是我最尊敬的人,在我心目中,他是一个平凡普通的人,一个道德情操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有益于人民的人,一个纯粹的人……             
   最后我想大声说,爸爸,我想你。
 
链接:
董育才简历
    曾用名董国梓,1911年出生于山西忻县泡池村一个富裕的家庭。 1934年考入北平国立艺专,1935年参加著名的12.9学生爱国主义运动。1938年在延安抗大五大队一队学习,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82年6月离休。
   
资料照片提供:董育才之女 董淑琴
本站编辑: 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