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难忘晋绥 » 晋绥娃 »

段晓岚对儿时的回忆(28上)

发布日期:2018-08-13 16:27    来源: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作者:段晓岚
   儿时的回忆      一生的怀念
 
 真正开始了安定读书(上)
    我于1950年11月,到“西南军区直属人民小学”读书。这是一个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最早是1945年成立的,晋察冀军区干部子弟学校,从河北邯郸南下重庆。在贺龙,刘伯承两位元帅的关心和指导下,在原来基础上新建起来的。邓小平夫人卓琳,是我们的校长。我妈妈张枚是学校的保育主任。我们姐弟妹三人,我和大弟弟晓兴,大妹妹晓陕,都在这个学校分别上4、3、1年级。读完一个学期结束时,我们三人都是各班的前一二名模范学生,还在全校大会上被点名上台领奖。记得一次爸爸回家说,今天贺老总见到他时竖起大拇指说:“你的孩子学习是这个。”我看到爸爸的脸上和眼光里,充满着喜悦和欣慰,我听了此话也很高兴,感到我们给爸爸争了光,虽然只是一点点。
1952年6月1日于巴蜀学校
     在人民小学几个月,只读了四年级上学期后,就转到了巴蜀学校去了。为了表示对学校的感恩和怀念,我将保存了60多年的,当年油印的“学生成绩册”,捐给了学校。成绩册上有卓琳校长、苏东协理员、张蒙东教导主任、班主任和教我们的各科目老师们的红色印章,还有我父母当年作为家长的签字和盖章。
    从1951年春季开始,我在巴蜀学校小学部,读了一年五年级,又用半年时间,迅速读完了六年级的课程,直接跳级升入巴蜀的初中一年级。我在重庆的三年里,能读完四年的课,而且总是保持班里的一二名。正是因为结束了在战争年代,忽西忽东,忽北忽南的随军流动,有了比以前稳定的生活,和较好的学习条件,可以安定的读书了。  
    巴蜀“钢铁英雄班”20位同学跳班升学纪念,1排左4为班主任潘毓英,2排左3为本文作者段晓岚。
    我在巴蜀读书两年半,记忆中的许多往事,仍历历在目。巴蜀学校有着厚重的历史,于1933年创建,校训是“公正诚朴”, 即“公而忘私,正大光明,诚实不欺,朴实无华”。在日寇侵华的抗日战争时期,一直坚持着爱国主义教育,解放之前的几年,就建立了中共地下党支部,并开展多种进步学运活动。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一年后,由西南军政委员会接办,巴蜀由私办转为公办。任命时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办公厅副主任段云兼任校长,刘西林为副校长,负责日常校务。这时,主要招收西南大区一级的干部子弟,烈士遗属和部队小战士就读。记得,烈士英雄刘胡兰的妹妹刘爱兰,就是随军南下,在这里小学部上学。我们住在一个大宿舍里,她文静漂亮,不太说话。一天,她坐在她的的床铺边,默默不语,她不习惯这里,很想家。后来不久,还是送她回太原的家去了。
刘胡兰的妹妹刘爱兰   网络照片
    中学部也招收普通市民子女入学,教职员工子女免费入学。学生基本上都住校。星期六下午回家,星期日下午返回学校。记得在秋天时,星期六下午回家前,我常和几个同学先到江边,去买一书包新摘下来的,黄澄澄的橘子回家,给弟妹们一起吃。那时,我们家住在山上的地方,学校又是在山下较低的地方,所以,上下要走很多台阶。星期日下午返校时,家里给一点零钱,我在下台阶走到约一半儿的地方,有一个小面馆,花七分钱,吃一碗有几根绿空心菜的素汤面,吃饱后,又蹦蹦跳跳地下完最后的台阶,就回到学校了。那时,学习生活非常愉快。学校的伙食也很好,早餐是大米粥加榨菜和花生米或炸大蚕豆,吃得很香。每周都有一次“打牙祭”。课外活动也较丰富。围着圈托拍球、走荡桥、跳房子、跳皮筋儿等,玩得无忧无虑,很开心。
 
本站编辑  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