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难忘晋绥 » 晋綏情怀 »

六十甲子经历(2)

发布日期:2017-04-17 16:35       来源:卢梦纪念文集
 读初中  当小教  思想左倾
     我原名叫田振中,于1917年12月生于河北省深县,由于老家生活困难,约三岁时,全家搬到当时地广人稀的太原市。1924年七岁时上小学读书,1930年小学毕业,进入阳兴中学读初中。我读高级小学时,语文课就学得较好,在课外读了不少旧小说。到了阳兴中学,机会很好,语文老师李曙放是个思想进步的人,在讲课的时候他的“左”倾思想时有流露,学生受其影响的不少。当时,进步的文艺作品不多,我只看过国内作家胡也频、蒋光慈等人的作品,新翻译的苏联小说《铁流》、《毁灭》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美国作家辛克莱的作品、日本作家小林多喜二的《蟹工船》等等。这些书对我的影响很深。在阳兴中学,对我帮助很大的是同班同学榆次人桑凯如,他年龄较大,已做过几年小学教师,结了婚,积蓄了些钱来上中学,以求深造并取得合法教师的资格。我与他曾同住一个宿舍(一个宿舍只能住两个人),那时正是1932年学生们要求政府出兵抗日的时候,他参加了山西大学部分学生组织的一个秘密读书会,常能看到当时的一些禁书(即宣传革命的书)。他借回来看过后给我看,还跟我讲,在这个读书会里,有榆次人赵荣国(即赵石宾)和徐沟县人李延年。有一次轮他编辑违禁的“学生新闻”,他在夜里编写,我帮他做了一部分工作。

李曙放讲的课,桑凯如的活动以及所看到的许多反映革命斗争的文艺作品,使我的思想逐渐从同情穷苦劳动人民到自觉地为他们奋斗。那时候,看到政府对日本侵略的不抵抗和对工农愈演愈烈的压迫,就更增添了我对革命的信念,我的思想更加“左”了。

1932年的一天,太原市一部分大学生和中学生集合起来到省政府请愿,要求出兵抗日,被士兵堵在省政府的大门口。正在双方僵持的时候,不知何处一声枪响,围在省政府门前的学生一下子跑散了。那一次我也在,跟着大家去请愿。这是我第一次参加的政治活动。

那年暑假期间,我在“学联会”写了几天墙报。开学后回校,与班内思想较进步的同学接触多起来,看的课外书也多起来,还看了一些有一定进步内容的国产影片,如《渔光曲》等。

1933年夏,我初中毕业,考高中未被录取,正在家里闲住,忽然接到同班同学张会权的信,说他已在家乡太谷县找到了一个乡村小学教师的工作。他所在的北郭村小学应有两名教师,现在只有他一个,还有一个名额,要我去同他一起工作。我同意了,即刻动身前往太谷县北郭村小学当了一名“代课老师”,教二、三十个各个年级学生,每月有十余元白洋的收入。

我在北郭村小学讲课时,有时向高年级学生灌输一点革命思想,让年龄较大的学生在小石板上写“共产吧”给我看。我只觉得自己向学生们宣传了革命,而没有想到:这事如被政府的人知道了,我是要吃“官司”的。

学校放秋假时,我和张会权到太谷县北洸村小学访问,认识了该校的教师赵树理,还去了文水县当小学教师的同学韩加茂家住了两天。

有一次张会权在县城见到太谷县“社会科学工作者联盟”的负责人、也是当小学教师的张某,被张某介绍参加了“社联”。他回来问我是否愿意参加“社联”,我很高兴地答应了。一次我和张会权进县城,晚上我们就一起上街用粉笔在墙上写了“打倒国民党”等标语。后来张会权告诉我:徐沟县人李延年来太谷视察“社联”的工作时说:“不要搞得太红了”!

我当了几个月的代课老师,直到县教育局派来了正式老师,就没事干了。又住了几天,就动身回太原。从北郭村早上动身走路到榆次县张庆村桑凯如教书的地方,走了多半天。在那里住了一夜,又徒步走到火车站乘火车回到了太原。

太谷县有一家河南人开的石印厂,厂主姓郭,他儿子在太原某中学读书,是个“社联”的同志。在他家石印厂内印了一批革命传单,我走时带了一些准备路上散发。到张庆村桑凯如住的地方,我把一些传单藏在桌子下边。第二天早晨他跟我说,那些传单他发现了。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我那样做,如被别人发现,连累了他,就太不应该了。

从太谷县走时,没有带“社联”的介绍信,以致回到太原,就失掉了与“社联”的组织关系。后来又到太谷县问张会权,张答:“去教育学院学生宿舍找李延年。”

 

 资料来源:《三晋文化研究丛书--卢梦纪念文集》 三晋文化研究会编 
 本站编辑: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