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大力弘扬吕梁精神(06月21日)
- 悼念王军大哥(06月11日)
- “土窑泥坯”到军博(05月28日)
- 晋绥情怀和“智慧乡村”(05月23日)
- 2018年基金会工作回顾(二)(05月14日)
- 2018年基金会工作回顾(一)(05月09日)
- 贺大姐和红军后代到卢氏(05月08日)
- 军刀的故事(05月06日)
- 一位海军将军的期盼……(04月23日)
- 祭奠归来随想!(04月18日)
我在晋绥八分区地委和交西县的回顾(上)
发布日期:2017-12-07 17:35 来源:晋绥八分区暨交城县革命历史溯记 作者:张矛
张 矛
1940年8月,组织上为了照顾我和饶斌同志的恋爱关系,将我从晋绥党校分配往八地委工作。我背着自己的全部家当:一个背包和一个挂包,与地委副书记的爱人李英同行,跟着交通员一同向八地委走去。当时正是粮食十分困难的时候,沿途只能吃些豆子,而豆子又不好消化,一路上出的虚汗特别多,感到十分吃力。走了5天左右,到了八地委的所在地——交城县东葫芦川的东坡底村。行政专员公署和抗联中心区也在这个村里。去了八地委后,我与饶斌很快就结婚了。
当时八地委的书记是饶斌,副书记是刘英,宣传部长是张永青,组织部长是范铭。地委委员还有专员康世恩,分区司令员韩钧,交城县委书记李伯林,文水县委书记陈郁发,清太徐县委书记肖靖,游击支队长李文林等人。这些领导干部都很年轻,他们紧密团结,朝气蓬勃,战斗的友谊很深厚。我记得有一次会议开完了,一同走出来散步,走到一块打谷场上,专员要和司令员较量力气,一个被摔倒了大家哈哈大笑,他们还一边散步一边教唱革命歌曲。晚饭后在篮球场上,也常能看到他们活跃的身姿。这些官儿们,谁也没看官架子,大家都称呼他们老X(姓)。
我被分配到宣传科任教育科长。第一个具体任务就是训练新党员,办新党员训练班。当时训练班就是我和一个事务长。训练班设在东坡底村边的一个庙(也许是祠堂)里,上课、住宿都在那里,每期大约50人左右,主要的课程是党的建设,也讲些群众工作和游击战术,由地委委员和地委的科长们讲课。学员来自各县,到训练班后一律改用别名,以适应在敌占区工作的需要,我任支部书记,也讲些辅导课。训练班一共办了两期,训练了近百人。
训练班由于敌人的秋季扫荡,很快结束了。我们离开了村庄,在山林里和敌人打游击,经常要露宿山头。有时晚间找到了一间房子,大家也只能挤在一起,背靠着背,在那里打个盹。炕上、地下密密麻麻地都是人,大家都觉地不躺下,因为躺下占得地方要多。
在游击活动中,我对民谣中歌唱的“交城的山来交城的水”有了进一步的体会。交城的山很美,满山的松柏,郁郁葱葱,四季常青。敌人来“扫荡”,只要钻入树林里,每一棵树都可掩护你,立刻就觉得安全多了。交城的水,清澈见底,水底的石头的纹路和色彩很好看。即使在反“扫荡”的艰苦斗争中,我们年轻的心,也常被这山山水水所迷醉。
敌人的秋季“扫荡”,是为了破坏人民的秋收。当时的天气到了夜间已经很冷了,露宿山头时,寒冷侵袭,特别是脚趾头被寒冷咬噬得特别难受。有时睡不着觉,眼睁睁地望着天边,盼望天,盼望天快些亮,好让太阳的光辉给人带来温暖。后来我们又分为许多小分队。我和李岚、张永青在一起,我们终于在山上找了一户人家。这家人正患伤寒躺在炕头上,我们就找些柴草睡在地下。当时整个晋绥根据地正在流行着伤寒病,但是我们竟然没有被传染上,真是万幸。
反“扫荡”结束后,我们了解到决死二纵队、工卫旅和游击支队也利用机会袭击敌人,取得了一些胜利。张永青同志要我写个胜利粉碎日寇秋季“扫荡”的报道,登在专员公署的《黄河战报》上。《黄河战报》有两位编辑,一个女编辑叫汪惠,是江苏人,高中文化程度,一个叫张云是文水的土知识分子。他们都是记者,又是编辑,还兼管刻字、油印、发行,总之报纸的—切工作他们全包了。后来,我也向他们学习,出了一个《支部小报》,宣传党的中心工作和党员中好的典型,可惜只出了一两期,就因故停刊了。
八地委为了纪念英勇牺牲的专员顾永田,办了一个永田中学,以吸收敌占区的爱国青年年到根据地来学习。校长是康世恩同志兼任,教务主任是上过东北大学的纪昌,教员中有个上过燕京大学的武清华(女)。这个学校培养了不少干部,于1942 年,撤退到兴县,与晋绥第二中学合并了。
1940 年还发生了百团大战,我军在敌占区破坏交通、电讯,打敌据点。记得游击支队参加了打文水开栅镇的战斗,缴获了很多布匹、医药,解决了军队方面的供应。我当时为此写过有文、有图的油印传单。为了鼓舞群众的斗志,我把数目夸张了,这是不实事求是的坏作风,以后整风中才认识到这一点。为了搞好百团大战中的宣传工作,张永青还召集了党政军民的宣传会议,最后决定在会立村召开一个祝捷大会,会场布置等许多工作都是军分区政治部干的。
1940年冬天,地委机关就移到中西川的会立村了。原来只有军分区司令部驻在那里。党政军民主要机关全集中在会立后,商量问题配合工作就方便多了。我记得地委和抗联各住在一个院子里,相距很近,每天晚饭后,我差不多总要到抗联找妇救会的同志们。人们说:“三个女人一面锣”,我们当时芽都是20岁左右的女孩子,好说、好笑、好唱歌,我们的乐观情绪,也感染着同志们。
(作者系原八地委书记饶斌夫人,先后任八地委教育科长、女干部队副队长、中共沈阳市区委宣传部长、本溪市区委副书记、沈阳市商业局副局长、长春市委财贸部副部长、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部主任、商业部教育局副局长等职)
本站编辑:林 子
主办: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晋ICP备15001143号-1
Copyright Shanxi Jinsui Culture Education &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办公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广安路9号院国投财富广场4号楼313/314 邮编:100073 电话:010-63395639/63395661 邮箱:sxjs9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