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难忘晋绥 » 晋綏情怀 »

世兴堂的老照片

发布日期:2019-05-22 15:09    来源: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作者:李凯恩
 
    83年前全家福老照片,摄于1936年3月31日(民国二十五年农历三月初九),临县枣圪垯村,吕氏世兴堂新建宅院,至今83年。照片中四世同堂,共33口,后1排右2为户主吕世有,他的挨身左右是他的母亲和胞弟,后3排右1为笔者母亲。而今健在的只有3人,即前1排右3不满10岁的笔者(外甥)手中拿1本书,右5薛恩民(外甥)8岁,后3排右4怀抱两岁的家孙吕荣爱,现在他们是耄耋老人了。人物穿着非同一般,男女服装全是买来的细洋布制作,其中8位女儿和媳妇,每人身係白银首饰有:银锁项链、肚巾项链、两只手镯、耳环、发夹、发钗、戒指等,每人不下20两,共需纯银16市斤。那时候请摄影师专程来到农村摄全家像的人户,非常之少,凤毛麟角。老照片有一副老式对联,上联:无违父慈子孝之美风,下联:恒守兄友弟恭之良训,横联:丕振家声。
    民国年间的这幅老照片,虽经历80多年沧桑,至今清晰显目。照片详实记述了山西临县一户贫苦农民所走的弃旧创新致富道路,以及抗战刚开始就能积极响应共产党的抗日救国“四大”动员号召。当年这家农户在临县闻名一时的故事,至今鲜为人知。
    勤劳和睦持家
    “世兴堂”一词,如同当今民营企业中某某公司,民国年间在晋西北临县出现的这家民营企业“吕氏世兴堂”,座落在湫水河下游西岸枣圪垯村,那时候的“吕氏世兴堂”闻名十里八乡,传遍全县。
    清光绪年间,山西临县枣圪垯村有家贫苦农民,户主吕世有不到20岁,此人从小聪明、勤劳忠厚、喜交朋友,从小学得一手木工技术,常年给人家修房盖屋,挣点工钱养家,另外租来几亩薄地,种点粮食供全家糊口,虽然生活艰苦,但他的内贤(妻子)持家有方,省吃俭用,全家和睦相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了起来,土地由租种变成购置,开始修建自己房宅。
碛口古镇黄河码头
    优越的地理条件
    地处交通要道的枣圪垯村,是一处主要住宿站口,成为吕世有致富的有利条件。上自白文镇下到碛口镇,沿湫水河有一条牛马车辆大道,商贾小贩将晋西北的胡麻油、小米、燕麦莜面等土特产运到白文,再由牛马车辆发运至碛口。从宁夏、甘肃等地,通过黄河水运,将枸杞、白合、白羊毛运到碛口码头。另一条大道从碛口经三交、崔家坪,通往大武、吴城、汾阳的骡马大道。将云集在碛口的大量物资商品,通过这两条大道由畜力运出临县。上述两条交通要道往返必须经过枣圪垯站口。那个年代枣圪垯就有了一条街道,街上设有铺面门市,骡马大店、商贾客栈。
    弃旧习创新路
    吕世有虽然目不识丁,但思想开放,容易接受新的东西。进入民国,山西省政府号召全省农民种植棉花,枣圪垯平地多,土壤优良,很适宜棉花生长。别人生怕种棉花吃亏,不敢试种,可是他不怕,试种了几亩,一年下来产量虽不高,但比种粮食划得来,第二年扩大了种植面积,接连逐年扩大。
    务农需要大量自然肥料,棉田更是需要,他在进村和出村的大道中间挖了几处“驴毛坑”,坑内垫有玉米杆或青草,上面再铺一层黄土,进出的毛驴及其他牲畜,一踏入“驴毛坑”自然地站住屙屎屙尿,每年更换多次,解决了肥料问题。
    在棉花技术员的指导下,将那些土质不好的棉田进行土壤改造,做到深耕细作,打枝去芽。别人的棉花亩产七八十斤,他的超过百斤,而且都是雪白的上等棉,深受买主欢迎。一面出卖棉花,一面购买棉田,以滚雪球的办法,一年胜过一年,世兴堂很快富裕起来。
    务农兼商广开财源
    吕世有和他的胞弟吕世康同心合力,经过多年艰苦创业,家境变化巨大,买来压花机将籽棉及时去籽成为纯棉销售出去,还给他人去籽,收取加工费用。同时雇佣长工,另有短工,购置良田扩大种棉土地面积。接着在街口新建起骡马大店与客栈,顾客盈门。开设有坐堂医生中药堂,对贫苦人求医买药予以照顾。还有面铺,将收购得小麦加工成面粉出售,穷人买面,价格优惠。同时经营从外国进口的靛青染料和犀牛角,获利可佳。
    民国年间,村民选举吕世有当了多年的村长和义仓主任,因为他一贯仗义施舍,关心贫困人户,受到全村人的好评。他对子女的教育十分重视,从村小念书到县立高等小学毕业,有的直至太原国民师范毕业。
    吕世有全家经过40多年刻苦努力,经亲朋好友提出,村民一致拥护,给吕世有送了一块木制“吕氏世兴堂”牌匾,挂在新宅大门之上,黑底金色字,十分显目,过往行人驻足观看。
    响应党的抗日号召
    红军北上抗日到达延安,东渡黄河来到临县宣传抗日救国,组织广大群众参加抗日战争,枣圪垯的吕世有积极响应党的“有钱出钱、有粮出粮、有人出人、有力出力”的四大动员号召,他带头捐款捐粮,鼓励和支持自己的5个子女走出家门投身革命,参加抗日运动。在抗战8年中先后给抗日政府损助粮食30多担(每担近300斤,共计1万市斤),现金银元共计200多元,获得临县抗日政府多次表彰,同时受到晋绥三分区(今吕梁市)赞扬。
    1944年,积劳成疾,六十三岁的吕世有病故了,胞弟吕世康接过世兴堂全部家业,对待贫苦大众同样照顾。吕氏世兴堂土改中被划为农民兼商开明地主,大门上的世兴堂牌匾被砸烂了,民国年的旧照片因吕氏对穷人有好处,保留下来,可是到了建国后的破“四旧运动”属于四旧东西,必须烧掉,当时有人提出照片中有的人是1939年的中共地下党员,现在是党的领导干部,才将照片保存下来。照片中的人物,曾经分布在临县、太原、北京、西安、四川、安徽等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营企业任职工作的达11人以上。
      注:本文所写世兴堂的吕世有是我的亲外公,我是外公家第四代年龄最大的一个男孩。小时候经常住在外公家生活读书,耳闻目睹了外公家由穷变富的经历,又看过简要的吕氏世兴堂家谱,写成本文留给后人,奉献社会。
 
    本站编辑:杜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