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难忘晋绥 » 晋綏情怀 »

吕梁民工运粮支援陕北

发布日期:2019-05-24 16:02    来源: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作者:李凯恩
    延河上空乌云滚滚
    1947年3月19日,延河上空乌云滚滚,宝塔山下寒风飕飕。胡宗南奉蒋介石命令,指挥15万大军,倾巢出动,疯狂向陕北进攻,当日侵占了我革命圣地延安。按照党中央毛主席的战略布署,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机关、后勤部队主动撤离延安,在彭德怀将军指挥下,外围作战,我人民解放军转战陕北歼灭进犯之敌。
抗战时期的革命圣地延安城全景图
    晋绥边区三分区的临县、离石、方山、中阳等四县积极响应边区号召,组建民工运粮队,踊跃支援前线,给陕北运送军粮,支援我军多打胜仗,早日收复延安。
    陕北地区自然条件差,粮食产量低,我军吃粮成大问题,有的连队开始挖野菜剥树皮来充饥。在危急情况下,一河(黄河)之隔的晋绥边区临县的公粮,急需运送到陕北,解決一野部队燃眉之急。
    肩负重担任重时紧
    当时我在临县政府财粮科工作,1947年秋末的一天,科长李毓林给我和本科室的杜世生、高某传达杨万选县长的紧急通知,为了解决陕北军民吃粮问题,必须在一个月之内将临县尅虎寨粮库存放的数十万斤公粮全部运送到黄河对岸的葭县城军粮供应站。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必须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才能按时完成任务。这项坚巨而光荣的任务,交给你们三人去完成。由杜世生负責,李凯恩当会计,高某施秤。每人身背铺盖卷,我拿一支毛笔和一把大算盘,高某扛着秤杆和一颗铁秤砣,天还不亮,从县城北门出发,经前后月镜、清凉寺、兔坂,一路爬山涉水,天黑走到尅虎寨。
陕北佳县隔河相望临县克虎寨
    尅虎寨是临县的一个重镇,位于黄河东岸,又是晋西北通往陕北的一处重要渡口。临县自古有一景,“免垢高桥两座,尅虎寨紧对葭州(今佳县)”。尅虎寨相隔黄河便是佳县县城。
    敌机扫射  艄公受伤
    当时尅虎寨的“土地改革”刚结束,广大贫苦农民分到了“土改”胜利果实。有了土地,有了窑洞和牛羊,对搬运军粮送过黄河的积极性非常之高,前来参加运送军粮的民兵,一天只给两顿饱饭就满意了。他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敌机来下蛋(梧怍弹),白天黑夜战斗在黄河岸边。
1947年,参加土改的群众在登记,丈量土地。
    20多岁的民兵队长虎子,身高体壮,贫苦农民出身,他带领民兵将一袋袋军粮用肩膀扛上船,别人一次只扛一袋(百多斤),他一次两袋,还跑在他人前头。从粮库到河边有两里多的河滩石子路,扛粮袋的民兵光着脚板行走在沙滩道上,直至将粮袋全部搬上渡船。
    敌机常来尅虎寨渡口扫射,为了避免敌机袭击,白天将粮食装满,天黑下来开船过河。有时发现敌机,民兵很快埋伏起来,有时敌机用机枪扫射一阵子飞走后,民兵继续扛粮上船,真是天不怕地不怕,一心只为送军粮。接连数日不见敌机飞来,大家有了麻痹思想,送粮木船由夜渡改为白天,有一天两只粮船划到河中,突然敌机飞来对准粮船用机枪反复扫射,一位50多岁的老艄公被子弹打伤,其余押运的民兵都藏于粮袋之中,有惊无险。
    不到20天,粮库的公粮全部发完,共给葭县军粮站送去小米、大豆、高梁等30万斤,受到杨县长表扬。
    小米加步枪  打败小东洋
    刚完成尅虎寨公粮运送佳县的任务,我又参加了晋绥三分区组织的调运军粮工作队,从1947年冬开始直到第二年春末,历时半年先后将静乐、沁源等县的小米调运到临县及陕北佳县、吴堡,支援我军收复胡宗南盘踞的延安等城镇。解放不久的静乐县,地处汾河平原,土地肥沃,盛产的小米,号称“米粮川”。境内的娄烦镇(今娄烦县)、三元镇,一排排砖石窑洞,储存着金黄色小米。同蒲线以东的沁源县盛产的小米,不仅山西盛名,而远销冀鲁豫,从古至今民间流传着“晋祠大米沁州黄”的谚语,就是指最好的大米产在清徐,最好的小米产在沁源。小米啊!小米,你是解放大军的佳食,你是消灭敌人的武器。毛主席说八年抗战,小米加步枪,打垮日本鬼子。你立下了不可磨灭的“盖世战功”。而今,在解放战争中,打败蒋介石消灭胡宗南,收复延安城,还是离不开你啊!
    赤坚岭  见英雄
    这次调运军粮,因运量大、路程远,调集了临县、离石、方山等县民工和牲口参加军粮调运任务。参加调运军粮的民工,临县来的人数和牲口最多,临县一来是革命老根据地,群众思想觉悟高;二来是晋绥边区的大县,人口最多;三来是县区乡各级领导非常重视军粮调运,编为民兵运粮队。
    这年冬天气候特别寨冷,运粮民工有的耳朵冻的流黄水,有的足手起冻疮。接连下了两天鹅毛大雪,雪大路滑,给运粮民工带来极大的困难,可是再大的困难,难不倒英雄好汉,民工们自己编出歌曲:
十冬腊月下大雪,天气虽冷心里热。
为了前方打胜仗,哪怕冻的掉了脚。
    运粮要经过一座大山——赤坚岭,山高坡陡,积雪很深,民工走上了山顶再累也不敢休息,如若停留片刻,人就无法站立起来。一个民工挑着军粮上到山顶,尿胀解完小手,双足冻的麻木不仁,行走十分困难,他忍着痛苦挑起粮袋继续前进。临县来的运粮民工中队的林队长赶着土改时给他分到的一头毛驴,在静乐娄烦(今娄烦县)粮库装粮起运,别人的毛驴只驮百多斤,他的要驮200斤以上,他说:“翻身不忘共产党,运粮多装感谢党。”由于驮量过重,翻越赤坚岭路滑,连驴带人滑下山崖,毛驴摔死,林队长头部受伤,在附近一农户家将伤口养好后,他用一根柳木扁担继续挑运军粮。
    由静乐调出的好几十万斤小米调运途中,翻越赤坚岭、关帝山,经马坊、圪洞、峪口、大武、店坪、湍水头交到临县三交镇军粮供应站。解决了1947年由延安迁移来久驻临县的中央后方委员会及党中央和军委机关、后勤部队、通讯部队、兵工厂职工、军政人员家属以及马匹用粮(料)之不足。至1947年底,圆满完成调运任务。
    东粮西调穿越同蒲线
    为了继续解決陕北地区军民用粮事宜,三分区调运军粮工作队全班人员及各县支前民工,继续以马不停蹄战斗在调粮线上。战线跨越到太行山区的沁源、安泽等县,将这些县的小米和玉米粉运到吕梁山的中阳,必须经过国民党军队封锁的同蒲铁路线,再经交口到中阳、金罗转运站,由转运站分别发运到柳林军渡和临县碛口,而后木船载运,渡过黄河交给陕北的吴堡和佳县军粮供应站。
    好几百里长的运粮线路,沿途都设有食宿站、马料站,每一站都有专人负责接待往返运粮民工食宿和毛驴饲养。
    线路拉长运力增加
    由于调运军粮路线拉长了几百里,三分区各县运粮民工成倍增加,临县参加的民工人数和毛驴头数超出其它县两倍多。在运粮队伍里,有一位风华正茂、谈笑风生的青年人,他是从临县来的运粮大队长,名叫李树荆,他刚从九分区(临汾)支前回来,接到县上通知,立即动身,带领全县一千多民工和两百多头毛驴,来到中阳军粮中转站,当时我是中阳中转站的会计,高永清(临县人)为施秤员,见到了家乡人格外亲热,总要想办法给予方便,不让民工等待,随来随开票、随过秤、随发粮,他们在运送途中所发给的口粮,多数是细粮票,牲口饲料全是黑豆票,选择好的食宿站让家乡人吃住……
    军粮调运时间紧迫,任重道远,临县民工的运送路线从中阳中转站起运,经离石、大武,穿过壕则墕土洞,再经湍水头、沟门上,顺湫水河南下,到达碛口。临县人最喜欢唱晋剧,也爱唱秧歌或山歌。民工们自编了两首歌曲,用“绣荷色”小调唱道:
    妇女们做军鞋,男人们来支前。离别了亲人,运粮呀在“三川”。(三川指临县、离石、中阳三大平川。)
    扁担长又尖,军粮挑在肩,妹妹你耐心等,运完粮就呀么就团圆。
    运粮队云子岑遇匪袭击
    当时晋西地区刚解放不久,国民党残匪尚未肃清,给军粮调运带来许多不利,由沁源、安泽来的粮食进展极为缓慢。为了加快进度,保证按时完成军粮调运任务,决定在三分区各县运粮民工中各抽出一个中队到东线支援。
    从临县调出的一个中队,约100多人,二、三十头毛驴,在林队长率领下,来到东线参加运粮,一天半夜刚过,在微弱的月光下运粮队经过汾西至交口的云子岑山中时,遭到土匪袭击,运粮民工被打伤一人,幸好当地武装民兵前来打跑残匪,才保住了这批军粮。从此在武装民兵的护送下,运粮队顺利通过云子岑到达中阳县城转运站。
    在艰苦的军粮调运战斗中,我们工作队的战友和各路运粮民工克服重重困难,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与敌人争夺粮食,有的民工在运粮途中,受了重伤,毛驴被摔死,有的干部冻烂了耳朵和手足,终于圆满完成了军粮调运任务。
    结束语
    贺(龙)老总的英明决策,晋绥边区得力措施,1947年初冬开始到翌年春末,从静乐、娄烦、沁源、安泽调出的近百万斤军粮源源不断运到陕北,及时解决了解放大军的吃粮问题,在收复延安起到了军需民用粮食之保障。
    历时半年多军粮调运中,临县民工承运的数量最多,任务完成的最好,支前贡献最大,多次受到三分区和晋绥边区的表扬。
写于2013年8月26日  西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