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投笔从戎奋战大青山第七章(二-上)

发布日期:2019-02-21 15:02    来源: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作者:朱治国
 第七章  宁武扩兵记
(1938年5月2日—5月30日)
(二)群众急报仇,踊跃参军(上)
     愚蠢的敌人,以为用他们的高压手段,越残酷越毒辣,中国人民就会被吓倒,就会屈膝投降、俯首听其奴役。殊不知,这场大屠杀,更加激起了我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宁武人民有力地回答了敌人的挑战。人民掩埋好亲人的尸体,粗略整理了一下破碎的家园,一致要求组织起来报仇雪恨,青年人纷纷要求参军。当时就有数百人参加了120师主力部队,在晋西北战役中,上了前线。
   1950年内蒙集宁军分区授军旗仪式连以上干部留影。前排右1为军分区司令员黄厚(时任四支队副队长),第二排右1为作战股长朱治国,时任四支队战士。
    我们察访了两天后,有几个宁武中学的学生,听说我们是太原成成中学的底子,组成“动委会游击第四支队”,便要求参加我军。最感人的是一位40多岁的裁缝工人,带着妻子和幸存下来一个15岁的儿子,找到我们组长石国柱说:“石队长,我把儿子交给你们啦!你可要带他狠狠地杀鬼子,打不走鬼子兵,不要叫他回来见我们。”根据上级扩兵原则,不能征“独子”,石国柱组长,一面安慰老俩口,一面解释:“你们的孩子年龄还小,在后方支前也是一样抗日嘛!等长大了再参军。”可是老俩口态度非常坚决,怎么也说不服。他儿子说:“我们都是中学生,你们中有几个人,比我的年纪也不大呀!我坚决和你们一起去打鬼子,我决不怕吃苦、不怕牺牲、流血,请你们就收下我吧。”我们被这老少三口情真意切的要求感动了。最后还是满足了他们的要求。这个小同志和另外两个同学(可惜忘记了他们的名字),参加了我们的工作组,当时石组长留在身边帮做宣传工作。到我们四支队正式入伍后一直表现很好,以后部队提拔为了基层干部。
    群众的爱国热忱,更加激发了我们扩军工作的信心。形势对我们工作十分有利。成立不久的县抗日民主政府和动委会等群众抗日团体,对我们的工作非常支持。根据保安二区政治部文件规定:18岁以上、30岁以下男性、青壮年、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独子不征的原则,经与政府协商,县府派干部5人,与我们混编一起,分五个小组,每组三人。石组长自带一组留城内,其他四组选在没有动员过兵的东寨、宁化两个区各六个乡、每乡15至20人。县府干部负责接转行政手续、核实户口,我们负责宣传动员、调查工作。工作方法是:行政摊派与宣传动员相结合。时间半个月,任务明确后,各小组便分头出发了。
   成中师生游击队老战友相聚。前排左起:石国柱、樊炽华(樊瑞生);后排左起:贺寿祺、田恩民。
   我们小组由高年级同学樊瑞生(樊炽化)任组长,另有县府一位姓王的民警参加。我们选择了位于远山区的马坊、细腰、高崖底三个乡。我们离开支队前,刘支队长和宁主任,曾向樊瑞生交待:“宁武马坊村有我校高三级名叫丁大勇的同学,思想很进步,可相机动员他参军。” 
    我们三人第一天到达东寨镇,这里地处著名的管涔山脚下,距县城30公里,是日寇入侵到达最南的地方。群众早已得悉日寇在宁武大屠杀的情况,敌人未到,早已坚壁清野、逃避一空。敌人什么也没有得到。隔了几天,我大军围困宁武,敌人即迅速撤回城内,撤退前,除烧毁一些房舍外,群众损失甚微。第二天我们过宁化堡,在区政府转换了介绍信,顺马坊沟西行15公里,到达乡政府所在地马坊村。王民警代表县政府向乡长递交了公函,樊组长简要介绍了我们的任务和工作步骤。午后,瑞生同志约我去找丁大勇同学。战乱期间,老同学见面,自然十分亲热。
    大勇同学邀我们住他家,晚上丁老先生宴请我们,宴间,瑞生同志向他们全家谈了当前抗战的形势,我们到此地的任务,以及成中学校组建成抗日游击队的情况。晚间大勇同学邀我们同住在他结婚的洞房里,我们一直攀谈到鸡鸣时才睡下。瑞生同志向大勇同学转述了刘支队长、宁主任的意见,大勇表示与老父商量后再定夺。丁老先生算当地一位很有声望的商绅,他们全家对我们在该村能迅速完成任务,起了一定的作用。
本文作者  朱治国
资料提供  朱治国之子朱瑞平
本站编辑  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