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难忘晋绥 » 晋绥人物 » 贺龙 »

《晋绥日报》对贺龙的媒介形象建构

发布日期:2019-07-11 18:14    来源: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作者:白曼锜
    编者按:《晋绥日报》(前身《抗战日报》)作为晋绥边区的党委机关报,在上世纪40年代的解放区新闻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贺龙是晋绥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一直担任着120师师长、晋绥军区和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员。《晋绥日报》创刊时,贺龙同志曾亲自题词“抗战日报,人民呼声”。在报纸发行的九年多时间里,无论身居何处,戎马倥惚的贺老总始终关注着《晋绥日报》。与此同时,贺龙也变成了《晋绥日报》报道的对象。此为吕梁学院2019届毕业生白曼锜的毕业论文,文章较为详尽地梳理了《晋绥日报》对贺龙人物形象的建构过程。从学理角度论证了贺龙的角色形成与新闻传播之间的关系,文风纯朴,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从今日起本站连载编发,以飨读者。
    摘要:《晋绥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晋西北地区创办的革命刊物,创办于1940年9月18日,其原名为《抗战日报》,1946年7月1日改名为《晋绥日报》,是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中央晋绥分局机关报,于1949年5月1日停刊。因此,《晋绥日报》在革命报刊中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贺龙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和主要领导人之一。从1938年带领一二〇师东渡黄河,到1939年底在晋西北营造新的根据地,成为晋绥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贺龙曾长期担任陕甘宁和晋绥联防军司令员,为陕甘宁和晋绥两个根据地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
《抗战日报》
    在延安时期的陕甘宁-晋绥边区,贺龙形象的媒介塑造离不开《晋绥日报》的相关报道,基于此,本文以《晋绥日报》创刊以来有关贺龙的报道为分析对象,通过搜集、整理与统计,1940年至1949年《晋绥日报》上报道的有关贺龙的相关内容,以贺龙的媒介形象建构为主要的研究问题,采取内容分析法对相关报道进行量化分析和质化阐述。研究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晋绥日报》是怎样对领导人物的形象进行构建的,以及分析《晋绥日报》构建贺龙的媒介形象的动因及其启示意义。
    本文对从报道数量,报道篇幅,报道版面三个方面,对《晋绥日报》有关贺龙的报道进行详细的数据分析。揭示出贺龙英勇善战、拥护统一;爱戴人民、深得民心;建设边区、重视教育;博爱友善、侠骨柔情的形象。本文认为《晋绥日报》对贺龙媒介形象塑造所带来的启示主要体现在:媒体因应时代诉求,寻求自身发展道路;努力拓宽传播渠道,力求创新报道形式;记录点滴动人细节,文风朴实情感真挚。
    引言
    《晋绥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晋西北地区创办的革命刊物,创办于1940年9月18日,于1949年5月1日停刊。贺龙作为陕甘宁地区的主要领导人为陕甘宁和晋绥两个根据地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
    本篇论文探究以《晋绥日报》为媒介,以贺龙为主体的进行媒介形象建构方面的研究,是关于贺龙形象研究的新角度,通过媒介探究人物形象的建构是新的角度具有新的意义,这能让贺龙的人物形象更加丰富饱满立体化。在抗日战争时期贺龙作为晋绥军区司令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员,对晋绥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都做出了巨大贡献,贺龙将军对于全中国来说是开国十大元勋,对于晋绥地区人民来说是政治文化的建设者也是经济复苏的动员者。晋绥地区的发展离不开贺龙的管理和相关政策的实施,因此晋绥与贺龙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
贺龙为《抗战日报》创刊号题词。
    在近百年的时间里,中国共产党走过了风风雨雨,当今社会,媒体离不开政治,政治也离不开媒体,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进步,如果没有媒体,政党政治,民主政治的有效运转是难以想象的。
    《晋绥日报》在党的领导下,在贺龙等代表的主持下,超卓地完成了党组织付与党报的“宣传者和组织者的任务”。《抗战日报》(《晋绥日报》)的出现,使我们整个晋西北改变了一副新面貌。有了《抗战日报》,我们觉得,我们的阵容更严整了,我们的力量更雄厚了,我们的精神更焕发了,我们愈加成为不可战胜的了。一个强有力的报纸是与一支强有力的武器同等重要的。可见《晋绥日报》为抗日根据地军民争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追溯历史足迹,不难发现出从建党初期到现在,利用媒介充当传声筒的方式一直延续到现在,《晋绥日报》对贺龙的媒介形象的建构,一方面可以了解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贺龙作为重要的历史人物的媒介形象是如何构建的,同时也为现在领导人物的媒介形象建构提供借鉴与启发。第一,通过《晋绥日报》的报道,贺龙呈现的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呈现出来的?第二,《晋绥日报》通过构建贺龙的形象有什么样的意义和作用?第三,《晋绥日报》对贺龙形象的建构,对当今的媒体尤其是纸质媒体和党报来说有哪些借鉴意义?通过对一手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来深化对贺龙和《晋绥日报》的认识。
    对现实意义来说,通过对这一选题作认真扎实的研究,充分发掘历史党报在构建重要领导人形象的经验,可以更好地树立领导人的形象和提高执政能力建设。
    一、《晋绥日报》中贺龙媒介形象的呈现方式
    《晋绥日报》作为陕甘宁边区的党报,其作用就是将党与人民群众联系起来的中介,既宣传党的政策理念,又映现人民大众的愿望与呼声的双向互动,其地位和影响力不可小觑。因此,通过《晋绥日报》报道的定量与定性研究,看出《晋绥日报》对贺龙的媒介形象建构。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1940年创刊以来到1949年停刊这段时间《晋绥日报》发表的文章,从中选取出与贺龙相关内容的文章,并进行整理分析。通过整理这九年间的《晋绥日报》上发表的文章,共计五万六千余篇,从中通过检索分类有43篇有关贺龙的文章和报道。这43篇文章有以贺龙为作者进行发表的文章,有以贺龙为相关事件参与人进行报道的文章,还有以歌颂贺龙为主要内容的短小诗歌。详细分类如下表1
表1
    通过上述的整理分析,将43篇文章分成三类,在研究统计的过程中,笔者对每篇与贺龙相关的文章进行阅读,在报道内容和篇幅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和统计。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报道数量、报道篇幅、报道版面三个类目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总结。统计分析情况见下文。
    (一)报道数量呈“山丘型”趋势
    通过对《晋绥日报》这九年来报道的文章进行统计,九年共得到43份资料,在这43份贺龙的相关报道当中,对每年的有关贺龙的文章进行了统计具体结果见图2
图2
    在图2中,我们可以从时间维度观察报道数量的变化趋势。根据数据统计可知,在1940年至1949年间的43篇报道中,《晋绥日报》刊登的与贺龙相关的报道数量在1946年有较大幅度的激增,1946年报道比重的增加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第一,对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重视开始显现成效。贺龙自1942年开始担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员以来,已有四年的时间了,在这四年的时间里。贺龙将军重视晋绥边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每年通过相关政策落到实处,如1943年5月1日第一版,由贺龙所写的文章《开展拥政爱民运动》,1946年《晋绥日报》上发表的有关贺龙的文章有“贺龙中学”的成立,贺龙中学参观团参观木刻展,贺龙及根据地人民思想上开始觉悟,更加注重教育的发展。以及1946年9月10日《晋绥日报》第一版的《贺龙同志发布动员令,一切为了前线胜利,反对贪污浪费》等都可以看出贺龙同志为晋绥边区的建设做出的努力。
    第二,国际战争赢得胜利,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国内局势。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日本宣布投降,国际战争局面的结束为国内营造了更平稳的局面,根据地战事紧张的局面有了好转,人民内心欢喜,为争取全国的胜利树立了信心。1946年《晋绥日报》上集中发表了《贺龙将军发表谈话抗议国民党机轰炸延安特电毛主席、朱总司令慰问》、《贺龙同志号召贸易局要向敌人去斗争》等呼吁全国人民团结起来争取解放战争的胜利的文章。通过纸质媒介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是党与人民良好互动的纽带与中介。
    第三,历史原因。1945年7月,胡宗南制造“淳化事变”,进攻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贺龙组织部队对国民党军队实施反击;1946年7月贺龙确定“远交近攻,睦博打阎”的方针,指挥部队发起晋北战役。晋绥地区陷入战争状态,并且在解放战争的战役中充当着关键角色,从媒介诞生以来,就充当着领导人的传声筒,为了让战争状况更好地在解放区传达,利用报刊媒介报道战争状况尤为重要。
    从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到,《晋绥日报》有关贺龙的报道数量呈“山丘型”,产生这一趋势的原因除了相关历史原因外,《晋绥日报》作为晋绥边区的党的机关报,是党在陕甘宁-晋绥边区的重要宣传工具,也是广大民众了解贺龙,认识贺龙的重要信息来源。不同时期的相关报道数量不同,这也表明,在不同时期《晋绥日报》对贺龙的媒介形象建构的力度也有所不同。
    (二)报道篇幅较大
    本文把报道篇幅分为三大类:200字以内、200-500字、500字以上,通过统计分析发现,有关贺龙的相关报道大多以大篇幅的形式出现,500字以上的长篇幅文章占比58%,共计25篇;200-500字的中篇幅文章占比为28%,共计12篇;200字以内的短篇福占比14%,共计6篇报道。样本统计状况如下图3。
图3
    报道篇幅是新闻报道语言的重要元素,字数的多少、篇幅的长短决定着新闻报道在版面中的地位,是新闻报道的深度和新闻报道重要性的体现,也是报纸间接引导舆论的重要方式。
    从图中的报道篇幅占比来看,《晋绥日报》当中与贺龙有关的文章大多数以大篇幅的形式出现,这也进一步印证了贺龙在晋绥地区的重要地位。抗日战争爆发以后, 贺龙、关向应带领一二〇师来到了晋绥边区。当时晋绥边区的思想文化落后, 社会风气不良。贺龙为了团结边区人民, 实现革命事业的成功, 开展了一系列文化建设的举措。主要有:建立“战斗”篮球队,反战体育;建立剧社;创办学校,发展教育;通过文化建设,改善了晋绥边区的文化状况,巩固了边区政权,凝聚了革命力量。1937年,毛泽东曾这样评价贺龙:“贺老总有三条嘛:一是对敌斗争坚决;二是对党忠诚;三是联系群众。”贺龙在晋绥革命根据地时期也确实这么做的。贺龙作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员,对晋绥边区的建设起着直接领导的作用,《晋绥日报》通过大篇幅的文章对贺龙相关的事件进行报道,其中不乏有贺龙提出的政策和要求,如1943年7月13日第五版的《贺龙同志呼吁全国团结抗战,人如犯我,坚决自卫!》一文以及1946年9月10日第二版的《贺龙同志发布动员令,一切为了前线胜利,坚决反对贪污浪费》等文章。大篇幅的文章可以详细、具体和清晰地传达要表达的内容,这是对贺龙的形象进行塑造的一种方式和手段。
续范亭发表《贺龙将军》。
    200-500字的中小篇幅的文章也有着自身的特色,通过歌颂形式的小诗和第三人的视角讲述贺龙的短故事,更是让贺龙的人物形象从多方面,多角度呈现立体化。如:1940年11月13日第四版,续范亭发表的一首小诗《贺龙将军》:“体国公忠似赵云,天真活泼更超群,云龙气概难比拟,李牧廉颇两将军。”,从第三人的视角讲述人们心中的贺龙形象。1946年7月31日第一版,贺龙写的《哭向应》从他自身的视角,讲述了他与关向应的故事和深厚的感情。人物形象多元化,立体化更能体现该人物的鲜明特征。
贺龙发表《哭向应》。
    因此,《晋绥日报》对贺龙相关的报道通过大篇幅的报道方式,一方面体现了贺龙在晋绥地区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增加信息的可读性。篇幅长短不一,题材门类各异的报道方式,形成报纸的组合传播形态,协调配合共同构建着贺龙的媒介形象。《晋绥日报》通过多种阐述的式让公众知道更多的有关贺龙的细节,而且充分发挥纸质媒体擅长理论分析的优势,以详细的文章传达思想,能让公众更快更好的理解贺龙,理解党中央。
    (三)报道版面始终占据着重要位置
    版面是帮助和吸引读者阅读的重要手段,是美化报纸提升报刊结构水平的重要方式,也是形成报纸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版面的编排设计和新闻报道所属版面位置,体现着新闻报道的重要程度。通过统计发现,在43篇文章中,位居第一版的占比51%共计22篇;文章位于第二版的占比16%共计7篇;文章位于第三版的占比9%共计4篇;文章位于第四版的占比19%共计8篇;文章位于第五版的占比5%共计2篇。各版面所占比率具体情况见图4。
图4
    图4中显示,贺龙相关的文章的版面编排位于第一版的比例超过二分之一,第一版对于纸质媒体来说是最重要的报道版面。版面也是地位的一种体现,贺龙作为陕甘宁-晋绥边区的领导人,与其相关的事件必然会受到媒体组织的重视。媒体在社会中承担的角色尤为重要,在民主政治体系中,媒体具有双重功能,它既传递来源于媒体之外的政治信息,同时又传递记者产生出的政治新闻。战争期间,纸质媒介的作用不仅可以传递相关的战事信息,也可以传达政府的相关政令,政府想要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就要借助媒介的力量,人民想要更好地参与国家大事,就要通过媒介与政府进行沟通与交流。首先,最明显的一点是,政治行动者必须通过媒体向目标受众传递信息,不管是政治纲领、政策综述、战事状况还是边区的相关建设话题,如果没有经过媒介报道并且为受众所接收,那么就很难产生较大政治意义,更不要说产生有效的政治交流了。有关贺龙的报道在《晋绥日报》中能大部分位于第一版的位置,有政治因素,也有社会因素。为了能让领导人物与人民更好的接触,纸质媒介是当时最有力的工具和武器。在报道主题上多是关于抗战、边区建设、民主建设的报道。内容上,通过呼吁人民群众联合起来打倒日寇,反击国民党争取全国胜利,感情上积极向上振奋人心。这对于全方位塑造贺龙的形象提供了平台。如《晋绥日报》1940年10月5日第三版的《贺龙将军谈晋西北获伟大胜利》,总结了战争的成果和经验;1946年2月12日第一版的《贺龙同志当选参议员是边区人民无上光荣》一文,从人民大众的角度,表明了贺龙将军的英勇无畏和谐和贺龙同志亲民的形象。
    总而言之,《晋绥日报》帮助晋绥边区的民众认识和了解贺龙方面,一直做着不懈的努力。它以新闻传播呈现事实,以深度报道解读思想,以典型故事触动人心,以感情共鸣亲近读者,构建着贺龙的媒介形象。但是,贺龙的媒介形象建构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这与贺龙自身的优秀品格和英勇无畏的精神,关爱人民的品质是分不开的。
    二、《晋绥日报》呈现的贺龙的媒介形象
    从整体的报道倾向上可以看出,《晋绥日报》建构的贺龙是一个积极向上,关心爱戴人民注重边区经济文化政治建设的形象,前面通过对《晋绥日报》中43篇与贺龙相关的报道文章进行研究之后,发现在这43篇文章中,长篇幅占比二分之一以上,版面编排位于第一版的占比也在二分之一以上。从报道主题来看,主要集中于抗战内容、会议以及边区建设类等,由于43篇文章显示的主题比较零碎,报道主题的分布没有很明显的分类,所以本文并未对报道主题进行分类统计,除了上述的报道主题之外还有关于歌颂贺龙的诗篇以及贺龙悼念战友的文章等。对于报道内容则在这一部分着重分析。但根据43篇文章的具体的报道内容也能看出《晋绥日报》对贺龙将军的媒介形象的构建具有多维度、立体化、全面性的特点。
    (一)英勇善战,拥护统一
    1940年,阎锡山制造反共的“十二月事变”,根据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指示,贺龙与关向应率一二〇师主力紧急回师晋西北。同年二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成立晋西北军政委员会,贺龙任书记,6月中旬,贺龙指挥夏季反“扫荡”,歼敌数千人,随后指挥晋西北部队参加“百团大战”。1940年9月《抗战日报》诞生,面对这样的国内形势,可想而知报道战争状况是当时纸质媒介的重要任务,而在这方面《晋绥日报》这方面的报道篇幅较多,说明在这方面建构的形象是比较凸出的,这是本文重点描述的形象之一,其中对国民党、日伪军、日寇、军民关系及揭露阴谋的报道议题,通过这一系列的具体议题,可以看出《晋绥日报》构建出了贺龙的英勇无畏,拥护统一的形象。受人敬佩的形象,也体现了贺龙与边区人民关系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爱国统一战线,为了全民族利益,积极战斗,不断地对抗日寇和反动派,而贺龙也意识到要通过《晋绥日报》这样的媒介才能更好地将自己的抗战理念传播出去。在抗日战争期间,贺龙带领陕甘宁-晋绥边区的干部和人民群众联合起来打倒日寇;在解放战争期间,在“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下,积极应战,歼敌数人。无论在哪个时期《晋绥日报》都通过报道的方式积极地构建贺龙英勇无畏顽强抗敌的形象。
贺龙司令员对本报记者谈《阎锡山蓄意进行内战》。
    《晋绥日报》1940年9月18日第一版以大篇幅的报道方式刊登了《百团大战的一个侧面晋西北》:“八路军新军百团大战突然动与节节胜利,有如一阵暴烈的雷霆撼动动了整个华北战场,以至于全中国全世界。这一空前的壮举更加显示了我军无比的威力。并且在中华民族解放的历史上将永远放着灿烂的光辉。无怪乎敌人要大为震惊而手足无措,我们则举国兴奋万般欢腾。”用细节描写的方式展现了“百团大战”获得胜利后人民激动喜悦的心情,同时贺龙在报道中也总结了胜利的原因和经验,对于鼓舞士气争取下一次的胜利奠定了基调。1943年7月27日第五版的《贺龙将军的部队跟贺龙的意志行动》一文:“贺龙将军统率下的部队,听到日寇法西斯第五线队制造内战进攻边区的消息后,义愤填膺,怒火在每个人的心里强烈的燃了起来,战士们都在摩拳擦掌准备给反动派以沉重的一击。”用心理描写的手法,写了战士们在战斗过程中义愤填膺的心情,以及在跟随贺龙同志征战沙场获胜的心情。
    除此之外,战争受到日寇、反动派和国民党三方的打击,如《必须把日寇打出去》、《贺龙同志呼吁全国团结抗战,人如犯我,坚决自卫!》、《贺龙将军发表谈话抗议国民党机轰炸延安特电毛主席、朱总司令慰问》、《贺龙所属各路先头部队从四面八方进击太原》等文章从不同方面对贺龙领导下的军队取得战争的胜利进行了详细生动的报道。
    《晋绥日报》在报道贺龙将军积极抵抗敌寇方面,包括报道贺龙英勇无畏,奋勇杀敌的辉煌战绩,对一切反动派,日伪军等给予严厉的打击与批评,对这种有纪念意义的会议和重大意义的战役等方面做了积极地报道,从创刊到停刊这九年的时间里,这类报道主题就从未中断过,报道数量庞大,这对树立贺龙勇于抗敌的形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爱戴人民,深得民心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任何一项具有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都需要一个核心领导者,追溯历史,在任何时代都需要不同的核心人物或者政党组织领导去改变世界。历史经验表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无疑正确的,坚持党的领导就是坚持正确的中国发展道路,媒介通过建构领导人的形象,向社会展示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之为模范,什么样的领导人能够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贺龙爱护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建构形成的,这种形象可以成为精神形象,精神形象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无论是物质形象还是精神形象,最后都应该而且只能从人们的形象实践活动中得到合理的科学说明。人的形象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对象化的活动。人以物或自身为客体作为形象活动的对象,在物的形象与客体的“我”的形象中确证了自己的本质力量,这种本质力量即是人的精神形象的显现,它包含了人的智慧、理想、意志和创造力等要素。一切纳入了人的形象活动范围的物的形象无不是人的精神形象的外化或外显,无不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抗战期间贺龙为边区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贺龙亲切、谦虚的品质在《晋绥日报》的相关报道中都能找到证明。
    例如1946年刊登的《贺龙同志当选参议员是边区人民的无上光荣》中写道:“晋绥边区的创造者——贺龙同志当选了边区参议员,边区人民认为这是他们的无上光荣。在上月二十六日选举大会上,经过热烈的选举,当唱票员喊出“贺司令员全票当选”,当这时,雷动的掌声、欢呼声经久不息。”“全票当选”“雷动的掌声”“经久不息”等词语用生动形象的笔触再现了现场,反映了贺龙极高的人气,同时与体现出贺龙因为百姓服务而受百姓爱戴的亲切联系。1946年刊登的《记贺龙同志》一文,由萧三所写:“我们一进野战部队的院子里,就听见贺龙同志响亮的声音从房子里传出来,‘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如果我们的军队和老百姓搞不好,那还行吗’?”。“为人民服务”的字眼贺龙将军就这样一直挂在嘴边,放在心里,落到实处的行为,他是通过实事求是的做法赢得了人民的尊重和喜爱。
    除此之外,《晋绥日报》上还刊登了部分诗歌题材的文章歌颂贺龙。如续范亭的《贺龙将军》几句简短的小诗,便呈现了一个铮铮铁骨、侠骨柔情的人物形象。《李老伯伯想贺龙》中这样写道:“贺龙救活了老百姓,他给咱们带来了好光景。贺龙好比一盆花,咱们老百姓都爱他。见了娃娃们摸头笑,见了老汉们把话拉;哈哈,贺龙还和我拉过话!”几句通俗易懂的百姓话语,既体现了贺龙没有架子,对人亲切温和,又体现了人民见到贺龙时高兴激动的心情。《晋绥日报》1946年9月18日第一版的《本报创刊六周年纪念贺龙同志指示更好为人民说话》中,贺龙直接对记者说:“今后报纸还要强调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报纸要为人民服务,就要替老百姓说话,成为人民的喇叭,只有在为人民服务的大课题下,去反映实际,为群众生活,报纸的内容才会更充实,更生动和更有力量。”贺龙将军一直在贯彻实施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晋绥日报》在刊登贺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及老百姓对贺龙接触后的感受进行整理报道,这类报道篇幅和报道议题不在少数,因此贺龙爱戴人民,深得民心的形象透过《晋绥日报》的报道更加立体多元化了。
    (三)建设边区,重视教育
    经济建设是战争的保障,只有经济搞上去了,民主生活品质才能提高,民众才能得到确确实实的好处,才能更加拥护政府。根据地经济建设的关键在于边区建设,边区建设也是《晋绥日报》宣传的重点。如建设“贺龙工厂”,“呼吁减少浪费”。在边区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及时的指导与改善的过程中,贺龙立足实际,深入群众当中。《晋绥日报》当中的相关报道有《贺龙同志发布动员令,一切为了前线胜利,坚决反对贪污浪费》。贺龙向记者说明了当前的贪污浪费的严重现象,并且说明了减少贪污浪费能帮老百姓减轻负担。《工业部各工厂竞赛创造贺龙工厂》一文,讲述了各工厂展开竞赛,优秀的工厂才能获得“贺龙工厂”的荣誉称号,工厂在竞赛的过程中要拒绝浪费,努力提高产量与力量,并降低成本是成为“贺龙工厂”的目标,为了加紧对前线的军火供给,各工厂努力团结为晋绥边区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
    文化建设是贺龙在陕甘宁-晋绥边区开展的主要运动之一。在艰难的战争年代,贺龙同志响应毛泽东的号召,即“学习军事体育来武装我们的手足”[ 毛泽东,在一九三七年“八一”运动会开幕式上。贺龙在晋绥地区推动文化建设的主要措施有:建立“战斗”篮球队、成立剧社、创办学校以及重视思想教育等。贺龙于1937年8月6日在《新华日报》曾发表重要讲话,倡议军队:“积极开展体育活动,练好身体,提高战斗力,更好地打日本,打球不仅仅是为了锻炼身体,而且可以通过打球活动促进军民团结,增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鼓舞战士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晋绥日报》中对于贺龙进行的相关文化建设的举措也有相关报道。《贺龙中学启事》、《贺龙中学正式成立》、《贺龙的好学生》、《记贺龙爆炸手张八同志》以及《文联举办木刻展招待贺龙中学参观团》等,其中《贺龙中学正式成立》中写道:“近为便于更进一步长期培养建国人才起见,由校方提出更名意见,经全国教育学员讨论,都以校长贺龙命名为无上光荣,一致赞同,已于七月一日起正式更名为‘贺龙中学’。”贺龙通过一系类的的文化建设的举措,改善了晋绥边区的文化状况,培养了大量的杰出人才,改变了晋绥边区的社会风气。
    政治建设也是贺龙在晋绥边区的重大举措。传媒对人的政治社会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传播政治知识,影响受众的政治认知,塑造政治人格以及引导受众的政治观念。 政治社会化的实质是政治意识积累、传播和延伸的过程。政治知识、政治信仰、政治价值和政治情感等政治意识并不是人们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长期、持续的政治教育和政治熏陶被社会成员习得的。有效的政治意识传播不断内化为社会成员的政治心理,使特定的政治文化扎根在他们的心理结构之中,世世代代延续下去。《晋绥日报》中有关政治建设的报道有《开展拥政爱民运动》、《军民关系要更亲》、《军区关于拥政爱民月工作指示》和《晋绥军区司令部 晋绥边区行政公署 严禁滥行动员军勤通令》等,其中有贺龙在1941年发表的《强有力武器》一文,论述了:“有了抗战日报,我们觉得,我们的阵容更严整了,我们的力量更雄厚了,我们的精神更焕发了,我们愈加成为不可战胜的了。一个强有力的报纸是与一支强有力的武器同等重要的 。”对纸质媒介的重视,也是贺龙同志对边区政治思想建设的重视。整风运动开始后,《晋绥日报》进入了一个新的学习阶段,《晋绥日报》社和其他几个晋绥边区的新闻出版单位,一起组成学习委员会,定期研究。自此开始,增强党性,联系实际,联系群众,办好报纸,成为了整个报社一致的奋斗目标。
    对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重视,贺龙同志时刻挂在嘴边,放在心里,以实际行动为边区人民办事,恢复边区的经济发展,鼓励人民群众学习文化知识,开办军事讲习所等措施,实实在在一心为民,希望人民过上好日子。
    (四)博爱亲善,侠骨柔情
    作为信息生产者的媒介,要想获得受众的青睐,显然不能仅仅止于只提供信息,更重要的是要生产“情感粘合剂”。《晋绥日报》在报道过程中通过多篇小故事来展现贺龙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关于贺龙的传说》一文,讲述了贺龙小时候的事情,专打保长的故事,行侠仗义嫉恶如仇,一腔爱国热血,一心为贫苦人民考虑,贺龙的一身正气在小时候就体现的淋漓尽致,这也为贺龙塑造他正气凛然的气魄起到了重要作用。
张熙发表的《贺龙将军过来的时候》文章。
    《晋绥日报》1941年张熙发表的《贺龙将军过来的时候》一文,讲述了贺龙将军过来的时候,男女老少相互交换着喜悦的神色和自己已经听到的故事,好像不知道这样的故事像会是减少自己的光荣一般,“贺师长要过来了”老太太听到后激动喜悦,这个故事也表现了贺龙将军的亲民形象,以及贺龙将军的在百姓中的威望及地位。《晋绥日报》1946年副刊邹霄朗的《看贺龙》贺龙带领部队到附近村庄,老乡久闻贺龙大名,老乡在帮队伍割草时不小心割伤了手,贺龙叫来军医为老乡包扎,老乡很是感动,并夸赞和龙在村民心目中的英勇神圣,军医这才告诉他,身边这位就是贺司令,老乡激动的瞪大眼睛,开心极了。这些报道都是从小故事入手,贺龙为老乡叫来军医,见到群众亲切交谈,人民群众见到贺龙激动的心情,这都体现了贺龙博爱亲善的形象。
    《晋绥日报》1946年7月31日第一版,贺龙发表的《哭向应》一文表达了对战友故去的沉痛哀思。“一生中最真挚的战侣,你先我永逝了,离开了你亲手抚养的部队,离去了千百万人民,还辞去了你的挚友——‘云青’。你死了,悲痛了千万人的心,我要把这悲痛化为力量,我对你沉痛的纪念,就是永远以我的心血,实践你临床恳切深谈的遗言。革命完全胜利之日,就是你含笑九泉之时!”贺龙对友人的哀悼发自内心,把悲痛化为力量,努力争取胜利,虽然贺龙征战沙场面对敌人气冲霄汉,但是贺龙对友人逝去的痛心也体现了他侠骨柔情的一面。
    三、《晋绥日报》塑造贺龙的媒介形象研究的启示
    《晋绥日报》作为陕甘宁晋绥边区的地方机关报,它真实客观全面地记载了晋绥边区的革命斗争和生产生活,对贺龙的媒介形象建构下了很大的功夫,建构了一个立体全面多彩的贺龙形象。在现代,新媒体日益发达,传统媒体遭受严厉打击,市场逐渐被瓜分,纸媒纷纷转向新媒体。如今现存的党报,对领导人物的媒介形象的建构有着很大的责任与担当。但是,在对领导人的媒介形象建构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如其一,新闻真实性方面,有些传媒为了追寻求轰动效应、博人眼球,或者为了迎合领导,好大喜功,不追求新闻内容的真实性,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其二,在新闻宣传方面,往往是灌输式的,单一的;报道内容通常是报喜不报忧,单调重复;文风枯燥,对其受众的传播效果考虑不到位。其三是官本位思想严重。许多媒体居高临下,往往做到上传下达,却没有做到下情上达,只知宣传上级的领导任务、讲话,但对下级特别是老百姓的诉求不闻不问,不能深入群众中去,只会在办公桌上向上级汇报工作等。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当今信息时代易出现的问题,同时也会破坏领导人在人民群众心中树立起来的美好形象。
    (一)立足实际服务人民,提高媒体的公信力
    在不同社会环境,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媒介塑造人物形象的策略是不同的,媒体采取什么样的报道方式,传播哪些政策和内容,都会影响该人物在受众心目中的形象。
    在战争时代下,媒体发展速度缓慢,可供人们选择的媒介十分有限,党报和机关报成为他们必读的媒介,也是当时他们获得信息最常用的媒介。以《晋绥日报》为例,为了加强民众团结,促进统一战线,积极宣传抗战和对敌斗争,在当时的战争背景下,采用了不同的报道手段和不同的报道形式,报道的内容也多体现了人文关怀,包括边区建设为人民服务等相关话题。这种报道方式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它的传播策略和手段有利于贺龙的媒介形象建构的,使用白话文和日常用语,拉进了与民众的距离,使边区人民感到亲切。
    纸质媒介在如今的社会不是受众唯一的选择方式,互联网具有使新闻报道更丰富,受众更易理解的潜力,但与此同时网络的复杂性也为其带来了诸多挑战,因此纸质媒体应把握好机会,重视信息的准确性,做到核实后发布,提升纸质媒介尤其是官媒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才是初衷。
    (二)努力拓宽传播渠道,生动活泼图文并茂
    现代社会进入全媒体时代,信息完全公开化,传统媒体的地位已经被动摇,直接遭受到新媒体的冲击。这对构建领导人物的媒介形象提供了新的视角。因此,媒体作为重要的宣传资源,要加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平台建设,促进传播渠道的多样化。
    抗战时期条件艰苦,媒体使用的资源和平台有限,如上所述,《晋绥日报》在对外宣传报道方面尽最大可能使使报纸变得活泼,如报道语言通俗易懂,文风生动,接地气,有人情味。利用现代的印刷技术和摄影技术,做到图文并茂,减少纸媒中仅有文字元素而造成的枯燥乏味。传统媒体要发挥其所长,要争当原始内容的提供者,面对负面报道,勇于揭露并提出批评,深入调查,敢于面对,擅长汲取前任积累的的办报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通过不同手段才能塑造更加丰富的人物形象。
    (三)记录点滴动人细节,文风朴实感情真挚
    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受众倾向于碎片化的阅读方式,通过夸张的标题博人眼球,人们的选择大多停留在算法推送制造的大熔炉之中,怎样让受众的选择突破科技的束缚,媒体应该注重内容的输出。
    高质量的内容,应是传统媒体在当今时代的良好品质,注重细节的描写和勾画,充实文章的内容,对人物的报道更加注重细节的记录,摒弃浮夸的标题和随波逐流的心态,做好媒体应该做的掌舵者的使命,传播优秀的文化知识,一味地迎合受众,忽视内容和朴实的文风,这样的媒体终有一天会被受众抛弃。所以当今的传统媒体应从自身做起,注重文章的内容和质量,通过朴实的文风,真挚的感情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受众,更好地提升素质与品位。
    结束语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善。在现代全球化多元化的时代,想要更好地建构领导人物的形象,就需要研究过去的领导人物的媒介形象是如何构建的,《晋绥日报》对担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总司令的贺龙及其媒介形象的建构过程,至今仍有很大借鉴意义的,也是本文研究的初衷。
    《晋绥日报》在战火中诞生,从最初的只有十几人慢慢发展壮大,组织机构也逐渐健全,在那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在日寇和反动派的袭击下,“一手拿笔,一手拿枪”,冒着生命危险,坚持办报,不怕牺牲,才有了中国新闻界宝贵的遗产——《晋绥日报》,这份报纸激起了人民的斗志,也建构了爱戴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贺龙形象,其铁骨铮铮与侠骨柔情同样令人钦佩。(本文内容有删节)
    本站编辑:杜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