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土窑泥坯”到军博(05月28日)
- 晋绥情怀和“智慧乡村”(05月23日)
- 2018年基金会工作回顾(二)(05月14日)
- 2018年基金会工作回顾(一)(05月09日)
- 贺大姐和红军后代到卢氏(05月08日)
- 军刀的故事(05月06日)
- 一位海军将军的期盼……(04月23日)
- 祭奠归来随想!(04月18日)
- 祭父亲(04月16日)
- 祭扫先烈有感(04月15日)
“龙”的传人
发布日期:2016-03-22 11:17 来源:《山西日报》 作者:晋绥基金会

每个队员必须熟悉鼓点,才能合奏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鼓乐。

“小龙人”完美地将鼓点与表情融入了集印染花纸制作、书法艺术于一体的龙灯舞表演。

一招一式手把手传授走位动作。

李成聚老人仔细检查用竹篾和绸布扎成的“龙”,避免伤着孩子。

学校邀请老艺人编辑整理表演套路和鼓乐演奏。

杨瑞红老师在培训孩子们的节奏感。
2月26日,平定县巨城镇移穰村移穰示范小学操场上,一群孩子正在舞龙灯。
“舞龙灯分为绣球、龙头、龙身和龙尾4部分,其中,龙有黄青两条,套路阵式是踩河沿、碰头、开门、青龙绞黄龙、黄龙绞青龙、双碰头、单展、双展……”移穰示范小学学生一提起舞龙灯,都能说得头头是道。
移穰龙灯舞俗称“跑龙灯”或“耍龙灯”,起源于清代,由该村李氏家族先人从河北获鹿引进龙灯造型,再加以整理、编演、绘制出阵图套路程式而形成。这项民间文艺活动形式活泼、参与广泛,表演中配有节奏明快、铿锵有力的铙钹鼓乐。在200余年的历史中,每逢元宵节村里耍龙灯时,龙灯所经之处,只要碰到大街上悬挂着花纸就要停下来耍逗一番,现场红火热闹,有较强的艺术性和观赏性,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文化活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移穰龙灯舞已经日渐式微。为了将这一宝贵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下去,移穰示范小学校长康卫泽和教导主任杨瑞红于2007年,结合国家鼓励创建艺术教育特色学校、丰富校园文化的契机,邀请村里的老艺人李成聚和他的女儿李桂英,以及李富贵三人,一起将移穰村龙灯舞表演套路、鼓乐演奏、花纸印染等整理编辑成特色系列校本教材,供学生学习。
“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我们费了很多心思。”杨瑞红说。为了方便学生学习,老艺人李富贵表演,李成聚便根据他的表演把鼓乐、套路等绘制成草图,之后再由杨瑞红根据草图在电脑中编辑,以图文并茂、简单易懂的方式编入教材,引入课堂。一至三年级学生主要学习理论知识,四至六年级学生则开始进行实践操作,老艺人也会到学校进行指导。
经过几年的学习、实践,学校已经培养出了很多“小龙人”,每逢节日“舞龙灯”的日子,学生们就会参与表演。移穰示范小学也因此被国家教育部命名为“全国特色学校”。(本站编辑:刘畅)
主办: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晋ICP备15001143号-1
Copyright Shanxi Jinsui Culture Education &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办公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广安路9号院国投财富广场4号楼313/314 邮编:100073 电话:010-63395639/63395661 邮箱:sxjs9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