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图说故事 »

制缸村里的“伍工队”

发布日期:2016-09-13 11:36    来源:山西新闻网    作者:苏航

    山西省壶关县石门村是北方地区著名的制缸村,几乎全村的老人都会制缸,以制缸为生已有几千年的历史。1958年出生的秦书云,更是石门村的制缸能人,祖传技艺,代代做缸。从1980年起,他组织了5个人的团队,36年来,走遍了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十几个县市做缸,每年要离家在外地和缸打交道250多天,每年做缸约3000多个,截止目前他们一共做缸约11万个。他们5人一直在一起打工,所以谈笑中他们自称是制缸的“伍工队”。制缸工艺没有吃苦耐劳精神是支撑不下去的,现代的年轻人都敬而远之,但老秦的“伍工队”却仍然在“缸”,五人中最小的年龄也已经五十多岁了。
“伍工队”在工房里的合影,眼睛最大的哪一位便是老秦。
他们的宿舍就在工房的隔壁,住在土崖上掏的洞里。
宿舍很乱,电视机和象棋是他们的娱乐设施。
干土是制缸原料,工人正在粉碎拉来的干土原矿。
    制缸的泥很讲究,除了粉碎原料、配料、加水搅拌和醒泥外,还需要像揉面一样,反复揉搓制作成泥条。
随着托盘的旋转,黄泥在老秦的手里一会就变成了一个漂亮物件。
老秦在认真的制作缸坯。
泥坯的下段成型后,要抬出去晾晒,腾出托架。
制缸的场地在一座崖壁下面,工房就在旁边的土窑洞里。
    泥坯完成后在晾晒时需要及时修型强化。他们用专用工具均匀的拍打缸体,坯如果干了就不能进行修型了。
    在装窑时,缸与缸之间距离要均匀,每排要整齐、垂直,这样才能保证烧制的品质,规整时要用到专门用来支撑的垫块。
    夏天,窑里很闷热,工人们个个都汗流浃背,每装几个缸都需要喘息一下。
    外面的场地有限,又怕下雨,缸需要窑洞存放,用来储存的窑很深,像地道一样。
    由于装窑工作量大,又要把百十斤的缸摞到十几米高,装窑时需要十几个人力才能完成。
    做缸是个技术活,也是个体力活,要和泥、水、火打交道,环境差,又特别艰苦。制缸从选料开始到烧制成品要20余道工序。他们制作的十几个种类的缸,最重的缸每个要达到100多公斤。大缸很重很滑,又没有抓的部位,大家搬运时都用上了洪荒之力。
烧缸的窑低出地面很多,这样装窑出窑会方便一些。
    一个工人把还热的缸拉去装烧制的窑,这道工序被称为“到窑”。烘缸坯的窑里还很热,有60多度,工人把汗留在窑里,把缸拉出去。
他们在太阳底下作业,被阳光炙烤的感觉常人难以忍受。
 
本站编辑:姚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