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图说故事 »

“红色后代”赴山西兴县迁葬17位烈士遗骸

发布日期:2017-05-07 11:23    来源: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作者:白旭平
    青山苍苍,河水洋洋,礼炮轰鸣,菊花朵朵。十七具覆盖着五星红旗的棺木被郑重地葬入墓中。贺龙之女贺晓明、林枫之子林炎志等19位“红色后代”,于5月4日将已收迁到的17位牺牲于1940年7月二十里铺战斗中的烈士遗骸,葬入山西省吕梁市兴县凤凰岭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
    4日,兴县交楼申乡新舍窠村桃花寨下,威武的士兵站在山路两侧,从山坡一直延伸至山脚。村民们闻讯赶来,手捧鲜花,送烈士最后一程。
    1947年出生于兴县的贺晓明,如今已年过七旬。她和其他“红色后代”来到70多年前烈士们的安葬之地。他们艰难地蹲下身躯,动作轻柔地将遗骨纳入红色绢袋,放入黑色棺木中,并在棺盖上敬上鲜花,
    随后,十七具棺木被送至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陵园背靠黑茶山,面朝湫水河,疾风劲吹,树叶哗哗作响。社会各界人士共同默哀。数位年过九旬的老八路身穿军装,努力挺直身躯,来送别昔日的战友。68名军人分成17组,每4人抬着一具棺木,在庄重的进行曲中,将棺木葬入墓中。一些村民点燃香烟,敬奉在烈士们的墓碑下。
    兴县在抗战时期是晋绥边区首府所在地,以阻敌西进、屏障陕北、拱卫党中央等原因,被称为“小延安”,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晋绥边区人民政府、晋绥军区司令部均驻扎在此地。
    据民政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抗战八年,兴县抗击日寇的大小战斗约200余次,毙伤日伪军3000余人,2000多名八路军官兵牺牲,被就地掩埋在山野、沟壑,有的连姓名都未留下。兴县县委、县政府从2004年开始收迁烈士遗骸,截至目前已安迁烈士遗骸595位。
    山西省军区政委郭志刚,吕梁市委常委、军分区政委张选,兴县县委书记梁志锋,原120师师长贺龙之女贺晓明等19位晋绥儿女、120师后代在收迁现场
图为贺晓明与烈士后代亲切交谈
    兴县县委书记梁志锋主持活动并表示,兴县县委、县政府和全县人民将坚持不懈寻找收迁安葬烈士遗骸,让每一位晋绥英烈都能长眠于青山绿水间,让烈士英魂得到永久安息。
朵朵菊花,寄托哀思
    贺龙之女贺晓明饱含热泪,向当地政府致谢,更勉励广大青少年要时刻铭记历史,铭记这些为了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
    图为120师独一旅715团团长顿星云之女顿云润介绍了当年二十里铺的战斗情况。顿云润介绍,回想起当年的那场战斗异常惨烈,多少战士长眠于此,但他们用大无畏的精神,诠释了八路军全体指战员坚决抗击外寇的战斗决心。顿云润说,这场战斗中她的父亲顿星云也身受重伤,是警卫员情急之下用野草把胸口的血堵住,才脱离生命危险。说到这里,顿云润眼睛湿润,但她强忍泪水接着说到,希望我们要永远牢记那些为了抵御外寇侵略而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她呼吁大家应该常带着家人和孩子多去烈士陵园去看看长眠在那里的先烈,告诉他们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让他们知道他们的付出和牺牲是值得的。
图为晋绥分局书记林枫之子林炎志接受媒体采访
    图为《晋绥日报》编辑张广洪之女张和平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兴县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梁,都充满了热血与感动。这是我们父辈用青春与热血滋养的一方热土。我们与这里,血脉相传,这里是我们永远的家。”
    图为晋绥二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杜心源之女杜秀文接受媒体采访
图为晋绥行署主任续范亭之子续大田擦试烈士墓碑
    88岁的老八路贺景寿老人原来是120师卫生部的一名卫生员“这里有我的战友,也有同学。每年我都要来这里看看他们,跟他们说说话,说说咱兴县的变化”。在活动现场,贺老在儿女的搀扶下颤颤巍巍的为他昔日的战友们送上花圈。
图为群众正在烈土墓前祭奠
     [新闻延伸]        
    二十里铺是兴县城东的一个村名。这里是西进兴县的“咽喉”之地,在抗日战争时期,这里也是日寇扫荡晋西北边区首府的必经之地。1940年6月,日军对晋西北进行夏季“扫荡”。6月16日,八路军358旅打响著名的米峪镇歼灭战,在今娄烦县米峪镇消灭了日军村上大队500余人。日军为报米峪镇之仇,集结了4000余兵力的扫荡队伍合击兴县,企图围歼第120师领导机关和第358旅。贺龙、关向应率部转移,日军占领兴县空城。7月4日,进占兴县的日军东撤。120师集中约6个团的兵力,于二十里铺到明通沟一带设伏,打响了二十里铺战斗。那场战斗日军死伤700余人,战后仓皇逃回岚县的据点。  
    上两图为兴县人武、民政部门在位于交楼申乡新舍窠村的仙人洞口桃花寨收迁烈士遗骸的场景。
 
    照片提供:白旭平
    本站编辑:杜  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