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走进晋绥 » 红色兴县 »

兴县小杂粮,我们好喜欢!

发布日期:2016-11-14 12:51    来源:兴县新闻网    作者:李召和 刘少伟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兴县)的小杂粮我们好喜欢!”兴县,曾经的革命老区,通过小杂粮产业化的创新,又一次走在时代的前列,成为引领特色农业发展的“先驱”。
    2013年以来,这片有着革命老区、资源富区、农业大区、山西省35个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之首等诸多标签的热土,乘着全市农业产业振兴的东风,开启了小杂粮产业化发展之路,并以建设全省杂粮基地县为目标,遵循“集中扶持、重点突破”的原则,按照“近期抓绿色,长远达有机”的要求,发挥自身土地环境优势,将绿色有机小杂粮的产业化发展作为主攻的方向,通过不断的产业创新,成功将杂粮产业打造成全县的支柱产业,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脱贫攻坚战略目标的实现探索了新的发展之路。
依托无污染环境,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生产
   “我们的小杂粮种植主要在蔡家会、贺家会、孟家坪、赵家坪等几个乡镇,它们共同的气候环境特点就是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海拔低、远离工矿企业,再加上对种植管理的严格把控,这样就保证了小杂粮的‘纯又醇’品质。”9月4日,兴县农委副主任张钊向记者介绍说。
    张钊接着说:“市场的作用很重要。发展绿色有机小杂粮,既是市场困境的逼迫结果,更是兴县的明智选择。近年来,传统农作物经济效益逐渐下降,而在独特气候环境中生长出来的兴县优质小杂粮却越来越受到市场的追捧,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兴县历史上一向以特产胡麻油闻名于世,但近年来由于油脂市场的竞争愈演愈烈,因此“兴县胡麻油”的往日光彩已不再,而产量甚大的玉米,也由于市场的波动加剧,经济效益已经难见效,亟需寻找新的发展方向。在市场的挤压和政府政策的引导下,2013年开始,兴县逐渐形成优质和大力发展小杂粮产业的思路和共识,开始主动调整本地小杂粮的种植比例,将传统的优势农作物大豆、胡麻、玉米等种植面积逐渐缩减,将更多的土地让给谷子、绿豆等这些小杂粮,遵循“集中扶持、重点突破”的原则,将打造“全省杂粮基地县”作为新的发展方向。
    经过三年的发展,兴县小杂粮的种植面积已稳定在70万亩左右,其中发展绿色谷子62000亩,主要分布在孟家坪、赵家坪、贺家会、蔡家崖、蔡家会五乡镇;绿色豆类14000亩,主要分布在蔡家会镇、贺家会、孟家坪三个乡镇。涉及的5个乡镇77个行政村285个自然村的一个共同身份就是全部是贫困乡镇贫困村,这些由于缺乏可以快速变现的资源,曾经一度沦为发展洼地的贫困地区,曾经的劣势正在转变为优势,优良的地理气候环境,助其搭上了新一轮农业产业发展的“高速列车”。
    增加小杂粮种植面积只是兴县农业产业“浴火重生”的第一步,摆脱以往的低效重复,全面提升小杂粮的品质才是新的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要保证品质,除了实行轮换种植,我们主要是把好种植关,一个是品种选择,这个是决定品种品质的根本。二是种植条件的选择,地理环境必须无污染、无工矿企业。三是投入品的把控,肥料、农药的使用必须符合绿色认证的要求。”张钊介绍说。
    得益于一开始绿色有机发展的明确定位和清晰的发展思路,兴县小杂粮产业的发展之路走得又快又稳。2013年,全县共发展杂粮面积2013亩,当年即实现了项目区农民人均收入翻番的目标。2014年发展绿色杂粮3.3万亩。2015年共发展绿色杂粮3.5万亩。
    “通过几年的实践,绿色谷子产业完全可以作为我们脱贫的主导产业,今年,我们共发展绿色谷子50000亩,有机谷子2000亩,计划到2019年我县发展绿色谷子10万亩,发展有机谷子30000亩,让小杂粮种植成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聚宝盆’。”张钊高兴地告诉记者。
大搞电商+红色文化,催动线上线下一齐发力
    “我们在全县17个乡镇、100个贫困村精准建立电子商务村级体验店100个,并与苏宁易购、飞牛、京东商城、淘宝、阿里巴巴等各大知名电商平台合作对接,开设‘晋绥红土地农产品特色馆’和‘亚龙乐生活网上商城’,实现了线上线下、县城与农村的全面互联互通,截至八月末,已实现线上线下销售2200余万元。”9月3日,兴县亚龙商贸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兴县电商公共服务中心主任刘志成向记者介绍道。
    经过三年的发展,兴县小杂粮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已成立农业合作社17个,黄河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山花烂漫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和晋绥枣业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的实力不断提升,“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的经营模式得到市场的认可,有效推动了小杂粮种植面积、产品品质和产量的稳步提升,成长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其影响力早已超出农业范围,直接影响到兴县脱贫攻坚战略目标的实现和群众的增收致富。
    为了推动小杂粮产业健康稳步发展,兴县充分发挥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的优势,抓住全县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的机遇,坚持“政府引导、市场驱动、企业运营”,突出项目带动,市场化运作,把发展电子商务作为推动产业联动,促进农民增收,丰富城乡消费的重要手段,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确立了“一企带一站、一站带多店、一店带一村”的电子商务进农村运营模式。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刘志成所在的亚龙商贸科技有限公司、山花烂漫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和众多的农业产业创业者都积极拥抱互联网+,将 O2O、 C2B 等模式引入本地小杂粮产业发展中来,借助无所不在的互联网将自身发展融入全球经济发展的新浪潮。 作为这股新潮流的一位“弄潮儿”,刘志成不仅帮助政府成立了“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建起总面积6600平米,含仓储物流配送中心、电子商务运营区、农副特色产品品牌展示中心、电商培训孵化中心、农产品检测中心等在内的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大楼,其自身也充分挖掘本地文化资源,创立了晋绥红土地品牌,将影响深远的晋绥红色文化与小杂粮产业发展深度结合,让其更加适应互联网 +的 发展规律从而实现了共同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在继续改善农村互联网基础、加大人才培训力度的基础上,针对本地农产品资源虽丰富,但农产品网络化进程缓慢的问题,依托全县的农产品优势资源,打造一批网货精品,培育一批初级农产品网络销售产品,同时精心打造产业品牌,深度开发高端产品。”兴县商务局负责人介绍说。
   随着现代化生产手段和技术的推广,兴县小杂粮的生产逐渐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随之而来的是在营销宣传、销售渠道、市场建设等方面的短板也凸显出来,新的发展需求和市场竞争的紧迫感,让兴县小杂粮产业链上的企业展开了新的探索。
在这方面,兴县黄河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有着很宽阔的视野,在小杂粮产业发展之路上探索的更远。他们依托本地历史名人的影响优势,强势导入品牌建设,注册创立了“孙嘉淦”商标品牌,并高标确立了对小杂粮进行全产业链开发建设的宏伟计划。
“西贝莜面村是国内一个以莜面等杂粮为特色的餐饮连锁品牌,目前已经发展了几千家店,正在准备在主板上市,参考他们的成功案例,我们将尝试开创小杂粮产业的全面开发。”9月4日,在兴县黄河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建明告诉记者。
西贝莜面村,是近年来以有机小杂粮健康餐饮带动全产业链发展率先取得成功的一家全国连锁企业,在当今食品安全成为各方关注焦点的时代,它们坚持绿色有机,不用味精,不用鸡精,主张“0添加”,尽力发挥天然食材自身的风味,赢得了市场的广泛欢迎。
     兴县黄河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认准了西贝莜面作为榜样,对自身的发展也确立了很高的期许。从公司建立起,他们就选择“公司 +基 地 +农 户”模式,大力发展种植基地,形成了3万余亩的绿色生产基地,并自建了816亩的种植基地,为保障优质农产品的生产供应,更好地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奠定坚实基础。2015年8月,该公司注册兴县历史名人“孙嘉淦”为商标,将现有的所有小杂粮、面粉、谷物类等产品统一形象,统一包装,打造出了广受消费者欢迎的“孙嘉淦”牌系列农副产品,为兴县的优质农产品走出吕梁迈向全国铺平了道路。不过,加强对产品上游的把控,建立统一的品牌标识只是颇具野心的兴县黄河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进行的基础性打造,成立全国餐饮连锁管理有限公司,推出孙嘉淦粗粮工坊,以餐饮消费延伸小杂粮产业链、带动小杂粮消费才是该公司确定的重磅目标。
 
 
   “绿色、健康、无添加,是我们产业开发的宗旨,目前,我们正在与北京华格汇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进行渠道对接。我们将借助华格汇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的品牌运作实力,精工打造‘孙嘉淦’牌农产品专营店和杂粮特色营养快餐融为一体的连锁加盟店,希望以餐饮连锁店为点,带动兴县杂粮产业的销售与市场认可率,让‘孙嘉淦’的食品能够畅通无阻的来到国人的餐桌上,让孙嘉淦品牌深入人心。”李建明介绍说。
     新的模式昭示新的方向,新的思路决定新的未来。兴县黄河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的探索成果,不仅笃定了自身发展的方向,也正在成为兴县小杂粮产业未来做大做强的一个必然选择和重要支撑。随着小杂粮产业链上以龙头企业为代表的发展模式的不断创新,兴县小杂粮产业正在组织企业化、经营规模化、品质优良化的道路上奋发前进。雄心勃勃的兴县小杂粮,“到‘十三五’末,种植面积将达到75万亩,绿色杂粮种植面积要达到20万亩,其中绿色谷子面积要达到15万亩,有机谷子要达到1万亩,成为真正的‘富民产业’。”在兴县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小杂粮产业给予这样的规划和期许。(李召和 刘少伟)
 
本站编辑  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