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走进晋绥 » 红色兴县 »

【春节专辑】兴县赶年会

发布日期:2017-02-02 02:08    来源:兴县新闻网    作者:刘振频
 
    客居异乡的人,思念故土自是难免,这不,正月里忽然想起在老家过年走亲戚的情形。“正月里来闹社火,红红火火过大年。”村村落落闹社火无疑是把从除夕开始的喜庆气氛又推向了一个高潮。过年走亲戚看闹社火,是必不可少的习俗。这种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习惯,使亲戚间的感情世代不断,亲情之间的交流,也使春节显得格外亲切而热闹。大年一过,一年一度村村落落开始了红红火火“闹社火”活动。平日里,那些手头活儿紧,亲戚们无奈走动来往的庄户人,今日里就像风筝一样被成批成批放出来,便开始欢天喜地的春天荡漾般的走亲戚看热闹,去感受一种浓浓的节日气氛,来享受一种喜庆的欢乐与情致。
    初春的吕梁山默然沉厚,浑黄庄重。阳光还是那样得微弱。在那山间土路上,古老的驴车缓慢地在寂寞行进,小黑驴晃着铃声沉思般低头艰行,这些茂格腾腾的后生唱着嘹亮的山歌坐于辕杆,将鞭花电得脆响,车上装着种子、化肥、大巴掌拍着小子的屁股,小伢望过年,大人望种田,春在雪那边。天空红红的太阳照耀着他们,滚滚的黄尘漫无天际地渐渐掩住他们渺茫的身影……而那弯弯曲曲的山道上,三三两两打扮得花枝招展的俊格旦旦的姑娘婆姨们,嘻嘻哈哈地赶路走亲戚看“闹红火”。他们无不拎着细竹蔑编织的金黄色的提篮,篮里遮盖着第一次启用的白羊肚子毛巾,篮里摆放着十个喧软胖大的白蒸馍,一般儿大,同样的圆,正中顶儿上扣印着一朵鲜艳的梅花。十个富态的馍馍标志着去岁的收成实足的好,一朵朵展瓣梅花则预示了又一度温磬而明媚的春光。麦子是自家田地的出产,馍头是自家屋里婆姨们的手艺,不嫌沉重,不辞路遥,亲自携到亲戚家里来报喜,来庆贺。他们身后有一只只黄狗或黑狗,狗迈着悠闲的碎步,尾巴就象弹簧颤,偶尔朝着过路人“汪汪汪”是昂头叫几声。红光轻轻抚摸着它们,梦幻一般,颇似《圣经》中的一个动人的场面。陡然,有隐隐约约的声音自远方传来,那是唢呐的乐曲,不知是谁家趁正月里这黄道季节娶亲娘。迎亲的队伍如长龙似的迆逦在弯弯山道上,彩电披红,冰箱挂彩,摩托叫、汽车唱,一部历史和现代交响的迎亲曲,在火红色的阳光下的山道上热烈地进行着。天边的远山淡蓝淡蓝,画在雾里;疏疏的村落里正直直地升起温暖的炊烟……
    不知不觉走进村里,一股喷喷香的味儿就直闯人们的鼻孔,家家脑畔上腾起炸油糕的炊烟,户户吊窗里涌出蒸面馍的热气,热格乎乎的土炕上的案板,刀子在噔噔咚咚地为客人做着美味的饭菜。谁说正月冷,正月最有情,谁说正月北风紧,正月紧牵主人心。客人迈入门槛,主人一见客人满脸阳光般灿烂。“呀,啥风把你吹来的,快进屋,快进屋”。一阵甜美美的话语后,主人走来接过提篮,郑重地放进里屋,立即提起柔软的小笤帚,扯住客人弹扫身上的尘土。寒喧过后,便随即又推让到暖烘烘的土炕上落坐。人刚坐稳,热乎乎的一大碗面条就端递到手上来了,一双烫金的朱红筷子郑重其事地放在手中,天增岁月人添寿,这是祝福来者“长寿”的隐语。四盘菜摆在小炕桌上,肉炒白菜、金针、粉条、豆芽。正中是一碗肉,尖溜溜冒出了碗。肉是切成薄薄的长方片儿,齐崭崭排了一层又一层。小盅儿把酒斟得满当当的,这是镇上小店里的烧酒,抿一口辣死人。一锅刚出笼屉的馍头冒着腾腾热气,新麦的浓郁香味弥漫于一屋。火锅亦端上炕桌上了,火锅里各种烩菜还沸着呢,烟筒里的木炭烧得叭叭的。客人一手拿馍头,一手拿朱红筷夹着热菜,吃着是那样得有滋有味。同时还慢慢品着这热烘烘的烧酒,几杯酒下肚,脸膛微微红晕了,酒不醉人自醉,客人举杯的手微微颤抖,欲语声亦嗫嚅了。主人还擎着酒壶一个劲地督阵“再添一盅儿,喝好!”情意虔诚,真挚。味儿深长,隽永。
    碗盏撤起后,女人们抹桌子洗碗蝶忙忙乎乎,男人们打着饱嗝呷着茶水点起一支烟。茶味略大为涩,自种的旱烟叶儿苦而且呛,但又劲儿大,过瘾。他们圪蹴在热炕头上,说雨水,话桑麻,谈瓜果,论丰歉,风雨汗滴中的甘苦儿得,犁把镢锄下的浅浅体会,你一言,我一语,全都和盘托出了,有意无意之间,传递着农事时的经验,交流着田园里的情报,同时还忍不住稍稍透露些来年的宏图大略,人勤年丰,今年的活儿可不能拖待来年哪!话到会心处,双方会抚掌大笑,粗犷清爽的笑声中,老人们的铜烟锅儿磕得炕沿极乓乓直响。孩童们热饭刚下肚,不感觉冻,就嘶声嘹亮哇地满村跑,一阵儿掼纸包,一阵儿跳沙包,一阵儿又“嘣叭”地点燃几个鞭炮,连那个天上撤下的阳光,亦知道地上的人们在欢乐地“闹社火”。
文字:刘振频
摄影:白旭平 高虎虎
本站编辑   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