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走进晋绥 » 红色兴县 »

晋绥老区呼唤年轻人回家重续乡村活力

发布日期:2017-07-07 10:22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王子瑞 吕玮 王晓妹
    7月6日,“一天24小时都不够用了”。连日来,山西吕梁市兴县蔡家崖村第一书记贺建军忙得不可开交。大量外地参观人员涌入、待建红色旅游一条街、想把村里土特产推广出去……作为村里唯一的“80后”干部,贺建军切身体会到,农村发展责任重大,需要有想法的年轻人“搭把手”。
    6月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来到贺建军所在的蔡家崖村,走访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又来到国家级贫困县、深度贫困区忻州市岢岚县赵家洼村看望特困户,考察当地脱贫攻坚工作。
    兴县、岢岚地处吕梁山深处,战时曾属晋绥抗日根据地重要县域。革命战争年代,晋绥根据地是阻敌西犯、保卫延安的坚固屏障,也是党中央部署的支援前线、统筹后方的战略基地。
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一角。中国青年网 吕玮 摄
    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的“前言”中这样写到:这里是一方红色沃土,在十余载的战火洗礼中晋绥军民英勇奋斗,以青春热血参与铺筑共和国诞生之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一代开国元勋转战晋绥边区,足遍千山万水;深处贫壤的根据地人民捐物、出人出力,支援民族解放。
岢岚县赵家洼村村口。中国青年网 王晓妹 摄
    这里沟壑纵横、土地贫瘠,生存条件十分恶劣,属于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地方。日前,中国青年网记者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足迹回访,探访老区人民生活现状,以及他们未来的生活走向。
    “即将消失”的深度贫困自然村:古稀之年的“意外欣喜”
    “今年秋收以后,我就进城住了。”岢岚县阳坪乡赵家洼村民王三女看着从四面八方赶来探望的人群,眉间带笑。这位长居深山农村的老人难以想象,古稀之年时,能在城市能住上一套属于自己的楼房。
王三女和前来探望的北京客人交谈。中国青年网 吕玮摄
    “更是没有想过”,当向记者回忆和总书记握手的场景时,王三女咧嘴一笑,言语断断续续,难掩激动。唯一的儿子在2015年患病去世后,患有智力缺陷的儿媳离家,家中尚有未成年的孙子、孙女,均患有不同程度智残。此前,王三女一直认为,自己的人生充满了悲剧,对未来没有太多期待。
    王三女所在的赵家洼村曾由3个自然村组成,鼎盛时期,村庄有54户,115人。而如今,生活了几十年的村子逐渐凋零,大多数村民外迁安家,村庄只剩6户13人,年龄最小的也已48岁。“靠天吃饭”的旱地,是这些人唯一经济来源。
    记者走访发现,村庄房屋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外观均为黄土结构。坍塌废弃的院落,随处可见。这里至今未通动力电,人们吃水要到三百米外、村头庄稼地里的一口老井取水。王三女说,对于村里大部分留守老人,抬水回家是个“大工程”。
    王三女毕生心愿是“住上新房子,吃上自来水,娃娃都能上学。”在当地政府的帮扶下,一辈子的愿望在同一年都实现了。孙子、孙女6月初时都被安排到忻州市的特殊学校上学。2017年10月份,她也将搬进政府修建的贫困移民搬迁小区,过上城里人的日子。
    已经过了数日,赵家洼村民曹六仁提起总书记到访自己家的情景,仍旧滔滔不绝。曹六仁育有三儿一女,年收入不足一万元,家里的钱都供孩子上学和患有眼疾的妻子治病了。他不止一次对记者提及,因为老父亲难以交出一元学费,热爱读书的自己三年级就辍学了。
    曹六仁不想让孩子们重复自己的人生,不管再穷也要让孩子读书,“但是感觉这一辈子都处在借债度日的困境中,从没有多余的一分钱修一修住了四十年的老房子。”
曹六仁和妻子。中国青年网 吕玮 摄
    曹六仁回味着“突如其来的欣喜”:2017年10月份,全家人将搬进城里82平米的新家。新家政府每人补贴两万多元,自己只要花很少的钱就能住上楼房,划算的很。
    据岢岚县委宣传部长吴红兵介绍,2018年,靠近山坡的赵家洼村将完成整村搬迁。旧村将整体拆除,种植林木,回归自然。像这样的村庄,岢岚县有115个。
    这意味着,在岢岚,像赵家洼一样即将消失的深度贫困自然村,将越来越多。但王三女和曹六仁都舍不得世代生存于此的村子,不忍心一下子丢了一直养活全家人的土地。
    “哪怕是以后住在城里,我希望还能回村里种地。我是农民,一辈子只会种地。”曹六仁顿了一下,接着说:“我担心不适应城里的生活,怕找不到合适的营生。”
    岢岚县政府工作人员表示,村民们搬进新居后,扶贫工作也不会中断。政府将长期点对点跟踪,帮助进城村民找到谋生的出路和方法。同时,还承诺为村民保存土地,并为回村种地的农民建设安置房,方便他们生产生活。
    旅游业让深度贫困山村“重获新生”:只有年轻人多起来,乡村才不会老去除了进城集中安置,这些贫困移民们还有一个自由选择:入住重新规划建设中的新农村。
张贵明新旧居对比照。中国青年网 吕玮 摄
    不久前,79岁的贫困户张贵明带着老伴和两个年近五十岁的单身儿子,从身处山脚下、随时有可能垮塌的老院子,搬到了岢岚县宋家沟乡移民新村。“走时候,啥也没带。大到整体装修、小到日用香皂,政府都给准备好了。”
    “梦也梦不见”,这位年迈的老支书没有想到,在临近80岁时,能与总书记见面,还能住进带着室内抽水马桶的小院,用上洋气的新式家具。
    村干部游存明介绍,宋家沟移民新村是岢岚县规划的八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之一,负责承接周边20个自然村中的145户、265人。其中,贫困户118户、155人。特困户免费入住,政府为其购置一切所需生活用品。对贫困户,按照人均不超过25平方米、个人自筹不超过一万元的标准设计住房和宅院。
宋家沟移民新村。中国青年网 王晓妹 摄
    青瓦、土黄墙壁、斑驳石基,统一独门独户小院整齐排布。沿着青石板铺就的小路走在宋家沟新村里,再抬眼望向远处的青山,如同置身“世外桃源”。据介绍,该村由中国乡建院统筹规划建设,按照传统乡村瓦式屋顶风貌设计,银行、商店、公共浴室等生活基础配套设施俱全。
    设有休闲长廊的村中央的休闲广场,名为“三棵树”。村民们可以在此休息、闲坐、共聊。随行的村干部回忆:“总书记来时,曾在这里和民众互动”,并打趣道:“北京有个‘五棵松’,我们这里有个‘三棵树’。”
    游存明介绍,宋家沟村里现在居住的人群有接近一半的人,都是50岁左右的中年人和60岁以上的老人。年轻人常年在外务工,鲜少回家。他笑言,自己也算村里的“小年轻”。
    然而,令他感到担忧是:“未来几十年,村子里的老人离世,青壮年也将变成老人。如果年轻人不回来,这么好的一个村子,生命力也难以延续。”
    为使新村真正“活”起来,宋家沟政府牵头,依托现有的企业、大棚和耕地,联合紧邻的风景名胜区,合作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此外,还搭建了惠农合作社,帮助农产品找出路。游存明说:“等村子红火,也许年轻人就想回家了。”
郑仙仙和姐妹们扭秧歌。中国青年网 王晓妹 摄
    55岁的宋家沟原住民郑仙仙觉得,日子从来没有这么有盼头。她和老公还兼任村里电影放映员,每月获得2000元的收入。除了种地,她在闲暇时还和老姐妹一起,在村文化广场扭一扭秧歌。
    郑仙仙有两个儿子,都已成家。儿子们都在省城太原谋生,一年中能见到小孙子的次数,寥寥可数。说到此,这个声音洪亮、脸上透着光彩的女人,语调中带着失落。
    “我一定要把两个孩子叫回来,一起干。有了二儿子的厨艺,我们家将来最适合开个农家乐。”郑仙仙说,总书记来了以后,还没有完全建好的村子,游人如织。说到此,她仿佛已经看到了一家团圆的场景,语调转向兴奋。
    不止宋家沟,此次接受记者采访的几个农村干部皆有同感:贫困村难以脱贫在于没有“造血能力”,在政府帮扶村里量身打造“造血项目”后发觉,年轻人才真正是乡村发展的持续生命力。“只有年轻人多起来,乡村才不会老去。”
    而这,也是解决中国农村问题目前面临的当务之急。应对“空心化”挑战:缩小农村和城市之间差距贺建军此前也有与游存明一样的隐忧。他所在的蔡家崖村2015年已经脱贫。解决生存问题后,“后续发展”便成了新问题。
民俗一条街。中国青年网 吕玮 摄
    按照村委班子的规划,蔡家崖村将依托北坡核桃、杏、桃子为主的采摘园区,并利用电商平台把土特产品推向城市。依托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建设民俗文化一条街,开发红色乡村旅游。待采摘园区进一步发展壮大,将建设深加工工厂,激活集体经济链条。
    “特别需要有文化年轻人的参与。”贺建军说,村里会用电脑的人很少,几百人的村民档案,只能自己一个人一字一字录入。“留在村里的,一大部分为中老年人,想开拓更多的出路,但能跟得上新时代的人很少。”
    贺建军介绍,蔡家崖村常住231户、710人,在外求学的年轻人毕业后,大都留在了城市。2017年3月,贺建军对全村67名年轻的大学生进行摸底,最后只筛选出5人有回村的意向。“年轻人胆子大、想法多,又了解外部市场需求,能为村庄和城市找到新的连接点。”
    温昕竹和温利利是刚刚回到家乡蔡家崖村创业的80后年轻大学生。
    “缺少掌握专业的网站美工设计、客服运营技巧的年轻人。”目前二人负责运营蔡家崖村电商平台,希望能借助新技术把村民们的土特产卖出更好的价钱。温利利介绍,目前,网站还在初级阶段,难以达到像大城市那样“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的效果。
    当地政府部门也已经注意到这样的现实,启动了“本土人才回引工程”,在资金、场地、税收等方面进行政策倾斜,渴望吸引有思想、有文化、有能力的本土人才回乡创业。
    1985年出生的贺建军,山西农业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老家。两年的农村第一书记工作经历后,他有此思考:“农村就像一块尚未开发的处女地,机会一大把。但年轻人可能更留恋城市的霓虹五彩,以及更为丰富的物质条件。”
    大学毕业时也流连省会有更多的机会,多年后的今天,温昕竹已不再这样想。“对于大城市,你是万分之一。对于大学生并不富集的家乡,你可能是二分之一或百分之百。”
    温昕竹2007年从太原中医学院毕业后,在外闯荡多年。毕业后的十年里,当过科室医师、配送过药品、在城里经营旅馆。令他感受颇深的是,在外那么久,漂泊的感觉如影随行。时间久了,那些光鲜与丰富,好像与自己无关。“回到家,才感觉真正踏实下来。”
    “从小长大的家能给的那种感觉,外面真的给不了。”这个拥有两个孩子的年轻父亲,放弃了高楼林立的城市,带着一家子回到出生、长大的院子,过起了田园生活。
    温昕竹也一直在发动出去上学的同学们回来,一起干事业。自己有一个不太成熟的想法,想把见证自己从小长大的这个村子,建造成让城市人都向往的地方。“而从农村长大的年轻人,或许更懂农村,更能把脉农村发展走向。”
    已过而立之年的温昕竹说,自己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的年轻人,只有懂得感恩后,并愿意帮助、带动那些看似于己无关的‘贫弱’一起往前走,才是一个人受教育后,真正成熟的开始。”
     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使尚在建设中的蔡家崖红色景区每天要接待超越以往太多数量的游客,人气“暴涨”。贺建军认为,民俗旅游一条街建成后,年轻人还可以选择在文创、特色餐饮等方向创业,市场空间也很大。“农村真的太需要这样的‘人气’,也能给年轻人回乡创业带来不一样的信心。”(王子瑞 吕玮 王晓妹)
 
    本站编辑:杜瑞